《灞橋送別》作者是誰?!急!!匿名使用者 2013-09-19

李白是最早寫灞橋送別詩的詩人之一,也許正是因為李白的名句,灞橋才成為送別勝地的。灞 橋2009-11-19文/吳昕孺灞橋,中國文學史上最柔軟的地方。學而優則仕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的文官絕大多數本身就是文人,但政治鬥爭的兇險往往令這些滿腹經綸的書生墨客力不從心。於是,失意的與得意的,留守的與調遷的,豁免的與發配的,相知的與敵對的……都會來灞橋折柳傷別。灞橋不期然成了朝與野、廟堂與江湖的拐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小小的灞橋,沉積了中國文人太多的離愁別怨、太多的冷暖炎涼、太多的抱負才情。李白說:“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有一個人可能會很久見不到,甚至永遠也見不到了,連春草都傷心起來,這就是灞橋的靈性所在。灞橋在灞水上。灞水在長安東南約三十里處,漢文帝葬在這裡,遂稱灞陵。千里送君,終須一別,從長安城送到這裡也有三十里路,不算近了,車馬遴遴,沒得兩三個小時吃不消。所以,便在橋上互道珍重,拱手作別。李白是最早寫灞橋送別詩的詩人之一,也許正是因為李白的名句,灞橋才成為送別勝地的。而且,中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體裁之一——詞,就是在灞橋孕育誕生的,其始作俑者,又正是那個“飄然思不群”的謫仙人李白。“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首《憶秦娥》寫得婉轉雋永,韻味十足,它因為與律詩、絕句截然不同的自由格式而立馬受到文壇的傳誦和熱捧,透過李煜、晏殊父子的開拓,到了宋朝,東坡、稼軒、易安、美成,詞已別開生面,蔚然大觀。灞橋是傷心地,生長柳枝和離情。但韋應物的一首《長安遇馮著》寫得又格外不同。打頭是:“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大家都寫分別,他卻寫相逢!相逢固然可喜,然而,馮著是一位懷才不遇的名士,到處流浪,居無定所。他們好像才分別不久,如今相見,可馬上又要分別。“衣上灞陵雨”,明寫相逢之喜,實敘別離之悲,詩人將自己深摯的友情與悲歡離合的衷腸,抒發得明白曉暢而又一波三折。“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沉痛之筆,陡然收束全篇。韋應物的確是唐朝詩人中很獨特的一位。現在的灞橋尚有青青楊柳,河水淺淺如一支傷感低吟的古曲。橋上人來人往,“別”無處不在,“離別之情”卻早已蕩然無存。我幾次路過,都沒有理由下車。終於有一回,司機在灞橋加油,我趁機下車,深深地吐納了幾下。我感覺從鼻孔吸進胸腔的,都是清新的詩韻,裡面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淡得幾乎捕捉不到了。折一枝柳,竟不知贈與何人。飛機快了,電話多了,離愁也大大地稀釋了。我將這柳枝悄悄插回樹上,權當是作別灞橋,作別那柔軟的古典情懷吧。 http://www。chinajilin。com。cn/cswb/content/2009-11/19/content_1772523。htm詳見此我找了好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