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餘音未落,又看到bloomberg報道說,聯想已經淪為最差科技股,因為股指從2013年3月納入恆指以來已經下跌了56%,可能會被踢出恆指。

有人聯絡到中興,據此批評柳傳志,認為這是他當年走“貿工技”路線,忽略了對核心技術的掌握所致,所以應該對聯想的今天負責。

這讓我覺得對柳傳志、楊元慶等人,在聯想發展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各自應承擔的責任,有必要進行深入討論。

記得去年9月,我曾在本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杭子牙

)就寫過一篇文章,《不要苛責柳傳志,要平常心看待聯想的衰落,甚至倒閉》,為當時被一篇商業評論指責為投機主義的柳傳志鳴不平。

那篇指責柳傳志的商業評論,標題為《柳傳志的投機主義才是聯想集團沒落的根源》,將聯想沒落的根源歸結為創始人柳傳志的投機主義。

我當時就撰文認為,將聯想衰落歸結為其創始領導人柳傳志的“投機主義”,是不公平的。

聯想歷史上確實有“技工貿”還是“貿工技”之爭,為此柳傳志和倪永南還發生了嚴重衝突。

但在當時,在聯想發展的初期階段,在規模和發展為企業第一訴求的情況下,先把規模和效益搞上去,走“貿工技”的路線並沒有錯。

如果說有錯,那是在柳傳志把規模搞上去並交盤給楊元慶後,後者未能“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未能及時進行路線修正,未能把掌握關鍵技術放到更核心位置。

當然,如果說柳傳志當年一點錯都沒有,那肯定也太過絕對。

從柳傳志收購IBM——即便這是個有遠見的正確投資決定,就能看出,他確實一直未能跳出最初“貿工技”的路數,一直對“貿”字情有獨鍾,對掌握核心技術不夠重視。

而且,就算是在聯想發展走“貿工技”路線的初級階段,柳傳志對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境況也應該有切身認識。

我一位柳傳志時代就在聯想工作的朋友,回憶起當年英特爾每週都會調價,搞到柳傳志和聯想管理層、採購部門都快要瘋掉的事,至今還深有感觸。

所以,對於聯想一直未能在核心技術上有所作為,柳傳志植入的這個基因,確實有些問題。

但反過來說,作為上個時代中國製造業起步的商業領袖,因為今天的中興事件,而用今天社會才普遍認識到的標準去苛責柳傳志的當年,這對柳傳志公平嗎?

就好像一個一百年前的傑出政治人物,我們批評他,說他沒有人權觀念,沒有民主、法治意識。對一個歷史人物,提出這種超越他所處歷史階段的要求,這合適嗎?

柳傳志是聯想的創始人和帶領聯想走上頂峰的企業領袖,他應該承擔的聯想在創始和發展初期的責任,應該以那段時間聯想的發展成績來評價他才對。

事實上,恰是在柳傳志任內,聯想從艱難中起步,完善了股權和管理結構,獲得了輝煌發展,取得了規模效應,達到了發展高峰。而且柳傳志還曾在危機時刻出馬,挽救過聯想。

聯想今天遇到的困境,原因主要在楊元慶,不在柳傳志。因為從柳傳志第二次交棒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完成了他對聯想的使命。

二度接棒的楊元慶,作為聯想CEO,應該對聯想負起全面責任,為聯想的今天和未來負責,為聯想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經營失敗負責。不能將聯想今天遇到的困境,歸結為已經交棒多年的柳傳志。

我們對柳傳志的評價,應該以他在聯想創立和發展初期的成績,以及從他目前的整個投資大盤的狀況來判定,不應該以聯想今天的發展來判定,更不應該只以聯想一個企業實體來判定。

相反,對楊元慶的評價,才應該以聯想今天的成績來評價,而且聯想也是唯一的評價尺度標準。

從這個角度審視,柳傳志仍然非常成功,仍然非常年輕!他整體的幾大產業佈局,在每一個領域都做的相當成功。

柳傳志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企業家,到了今天這個年紀,對網際網路共享經濟還保持高度熱情,抓住了“網際網路+”的浪潮,進行了那麼多網際網路領域成功的投資,你還能指責他什麼?

相反,倒是楊元慶這個年輕人,不能及時解放思想,帶領聯想改革開放,死抱住硬體不放,才錯失了時代機遇,使聯想經營遇到了困境。

不過,因此而苛責楊元慶,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有一個誕生、發展、高峰,衰落、死亡的過程。

聯想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前三段軌跡,即便在未來的某一天被踢出恆指,甚至死亡倒閉,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以上,在我的微信公眾號“杭子牙”上有很多很有獨到眼光的討論,歡迎各位知友搜尋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