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鄭振鐸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用在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6-10 回答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在結構上首尾呼應。

鄭振鐸 《貓》此文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本的第十七篇課文。

課文中,“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自制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深感負疚,為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

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失落感縈繞於心。

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負罪感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傷痛,愧對這類生命,於是才有永不養貓了的想法。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貓》最初發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了文學創作團體——文學研究會。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鄭振鐸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他在小說中毫不諱飾地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強權,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和心情。

鄭振鐸 《貓》作品中虛構的 “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作者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貓

“貓”鄭振鐸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用在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6-10 回答

首尾呼應,開頭交待幾次養貓的結果,以永不養貓結尾,呼應開頭使文章渾然一體

體現了作者誤認為第三隻貓是兇手後的自責,處於愧疚和良心的譴責,作者永不養貓

望採納,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