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不必要青年。

文末有一個我最近發現的很驚人的資料,一定要看到最後,ball ball 了。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最近鄭強教授火了,因為他的“語出驚人”。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他說的,現在大學生瘋狂玩遊戲都是一種瘋狂的報復的玩,因為他中小學沒得玩,進入大學就覺得解放了,沒人管了,每天晚上就一直玩;還有,英語佔了我國學生的過多精力。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鄭強教授這個人,還是比較敢說話,敢說心裡話的,之前當過貴州大學校長,現在任浙大副書記,很多人都覺得他比較浮誇,在我看來,他的浮誇是因為他敢說心裡話。覺得英語不好或者什麼學科不好,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是他作為浙大的副書記,一位教授,能在一個講座性質的講話裡說出這種話,是很不容易的。

自然我們是沒有資格評判對錯的,只是想說說自己相關的感想。

我們一條條來。

對於報復性的玩,我自己還是比較贊成這個觀點的,因為我自己剛上大學就是這樣的。上大學之前,一直都被迫全神貫注於學業,玩這個事情是有些被壓迫的,想玩還得和父母鬥智鬥勇。等到進入大學,沒人管了,就比較放縱,玩遊戲就玩的很瘋,的確有一種之前壓抑很久,突然得到釋放的那種感覺,整個人的狀態是很奇怪,很極端的,就如同水不能被長時間阻攔,否則會形成洪水一樣。等到釋放的差不多了,就會有膩的感覺,然後整個人就感覺被掏空了,精神狀態很不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有點像進入了白板期。

所以鄭強教授說浙大幾乎所有被退學的學生都是玩遊戲過頭的,這種狀態是很可怕的,人是不能一直壓抑的,當然,也不能一直處於放縱的狀態。

其實這也是我們終點思維在作祟,我們,包括之前幾輩人,都覺得高考完就解放了,大學生活又輕鬆又美好,所以我們一直繃著一根弦,高考完以後就覺得到終點了,就像跑馬拉松,咬著牙也許就跑完了,但是看到終點的時候就會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這個時候身體就會迅速垮下來,過了終點甚至會昏迷。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大學生高考完進入大學就不再學習的原因。所以現在一直都在推廣裡程碑思維,高考只是一個里程碑,還不能鬆懈,大學才是最應該學習的時候,大學畢業也是一個里程碑,還要經歷社會的毒打。生命的盡頭可能都不算是終點,有許多人都是在離開人世以後才出名,才越來越獲得意義的。比如梵高。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資訊流過大,垃圾資訊過多,我們難以分辨。這個垃圾不僅僅是那些垃圾廣告之類的,而是所有對我們沒用的,佔據我們時間空間注意力的。比如明星的緋聞,一些沒意義的新聞熱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之前肖戰事件,王寶強事件等等否,真是無時無刻在被相關資訊刷屏,被佔據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遮蔽掉這些,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好像與世隔絕了。和朋友聚會無法和他們討論這些熱點好像自己就會被孤立。我之前有段時間因為考試,就把自己和外界隔絕開了,我也經常會擔心會不會有人找我有事,會不會有什麼重大事件。等我結束考試,開手機,發現並沒有人有很重要的事找我,也沒有什麼重要到必須馬上知道的資訊,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事件。所以我就明白,沒有什麼東西是離不開的。現在大學生出於各種各樣的需求,就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要麼與他人交流,要麼時刻追蹤“潮流熱點”,而沒有花費時間和注意力在自己身上。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英語這個東西,真是折磨了中國學生多少年。

在我讀書的時候一直有人在問“學這些到底有什麼用?”,我也經常會質疑,後來發現教育這東西,最神奇的就是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儘管應試教育還有許多弊端,但是想必每個人都受到教育的薰陶。

而且有一點很重要,很多自媒體在誇大鄭強教授說的話,甚至編造鄭強教授說“把英語踢出高考”,有沒有人求證過?而且分明是斷章取義,鄭強教授分明說的是“耗費了精力”,而且之後也說“我沒有說外語不好,沒有外語就沒有我今天”“誰說外語不好就是文盲,文盲說的。”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但我個人對英語的看法是很辯證的,英語很有用,但是現在英語的地位被過度誇大了,同時又被過度貶低了。為什麼這麼說?英語作為語言,那最根本的目的肯定是交流,但是現在的英語教育是什麼樣?天天都在寫卷子,都在學語法,甚至在書寫上都要統一要求所謂的衡水體。等到真的需要交流,都是啞巴英語。而且學習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學習背後的文化背景,現在要麼是無腦的抵制一切外來物,要麼是被文化入侵洗腦,不能辯證接受語言背後帶來的文化。

所以單純地說英語不好是不理智的。英語就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瞭解其他國家的資訊,可以利用英語學習想要的知識,瞭解想要的資訊,和外國人交流等等。現在的英語教學太知識化了,太偏考試了,而且英語位列三大主科,我認為是誇大了它的作用。但是不能說直接把英語踢出高考,我認為應該逐漸向實用英語靠攏。絕大多數人,尤其是要進入大學的人,英語幾乎是必須的,因為要查閱外國期刊文獻等等,往大了說還需要國際學術交流。

其實現在不是隻能選英語的,還可以選法語俄語日語等等,但是他們好像不是平等地位,固然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但是現在小語種在高中教育好像被過分貶低了,英語也不可能作為選修課,和小語種擺在同一個平臺進行選擇。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現在許多人也沒有答案。所以能發現很多人在抱怨應試教育,但是當問到想要什麼樣的教育,又說不出話或者覺得不現實。我想,現在很多我們在抱怨的不合適,可能已經是儘可能照顧多數人的最優解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英語還是不錯的,就那個年齡而言。因為那個時候參加了一個英語輔導班,但是是面對學齡前兒童的,所以老師不會說什麼考試要點,多是做一些活動,交流用英語,班裡還有外國老師。所以我很有興趣,想要參加什麼英語朗誦、歌唱賽,想要和外國老師交流,因為那個時候看到不同膚色的外國人還是比較稀奇的,小孩的好奇心嘛。

但是等我進入學校,尤其是高中以後,英語課就變成考試要點講解,什麼要考什麼就重點講,每天都在重複語法,都在學習英語書上那尷尬的低智對話,至於你能不能說,能不能交流,關我什麼事?考試考嗎?

所以在我進入大學以後,我發現我英語好像全忘了,不得不從頭開始學過。不僅僅是因為我把這些知識和過去的痛苦回憶結合起來刻意遺忘,也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知識,為了考試強行記憶的知識在考試結束後就會大打折扣。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說到這我真是想再一次感嘆差距的巨大,三線城市和一線城市有差距,一線城市又和發達國家有差距。現在無數人在推崇素質教育,但是

素質教育要有家庭條件來兜底

啊。素質教育要經常去國外觀光學習,要去國內各種博物館,科技館參觀,時不時還要去郊區搞搞生存能力培養,這些東西不要錢的嗎?很多人想出國留學,國外平臺的確不一樣,可獲得機會也不是一個級別,但是一個學期是不是隨便一百萬出去?或者說現在很多被追捧的青年才俊,經常是家境充裕,父母有一位是搞藝術的,或者搞學術的之類的,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就不一樣,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高出別人許多的。弗洛伊德一直強調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人格發展有決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薰陶培養了一個青年才俊,不斷地壓抑導致了之後的報復性放縱。

社會內卷化——我們自卑的來源

社會學的角度,哪裡有什麼生而平等,最大的善意就是在得到不平等後,最大的限度上維持平等,或者說,在認識到不平等之後,盡全力去追求平等。

很多人都在說,看看國外的教育方式,沒有什麼學習壓力,上課時間短,下課就放開的玩,多好。麻煩看看國外有多少人口,我們有多少人口。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真的很難得了。我看到一篇報道,在澳洲,在加拿大等國,只需要前8%就能就讀於名校,用我們的情況打比喻就是,

在這些國家,一本線就能就讀於985

,如果是一些很熱門的學院,比如澳洲的法學院,雙學位等,就差不多是國內普通985的難度。

國外錄取名校的機率是我們的兩百倍左右

!我看到這裡直接震驚了,兩百倍是什麼概念啊,雖然我之後大概去查了一下,可能沒這麼高,但是幾十倍肯定是有的。所以國外真是沒什麼競爭壓力,前幾年玩夠了,不需要有很高天賦,學一兩年就能進入名校。最誇張的是,比如經濟系學生,隨便讀讀書,不掛科,很多學生都能在導師推薦下去國家銀行,在我國,清北博士畢業想進央行都還是有難度的吧?

比如多倫多大學,每年本科生錄取大概18000,其中14000人是本地人 ,加拿大適齡人口有3。5%可以進入這個國家最好的大學——多倫多大學

所以現在我們社會的內卷是很嚴重的,真是無限競爭,不斷髮現強中更有強中手,不斷被打擊,努力程度真是幾近瘋狂。所以有不少學生出國後發現自己還挺優秀,選擇眾多,前途廣闊,這都是因為人口,因為內卷。內卷也就是極端壓榨自己,以便在競爭中獲取少量優勢。

所以大家可以自信一些,其實你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