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午

同一天時間,上海和河北通報了兩起命案: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這又是兩起打工人之間互害的悲劇。

即便是上海某酒店被害的那位41歲女店長也未必就是老闆或者股東,更可能只是一個高階打工人,行兇者為該酒店廚師長。起因據說是酒店早餐質量被客戶投訴,店長與廚師長起了爭執,進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而河北平山的這名郵政職工員工傷人,同樣是因為對工作的不滿。

對於郵政職工員工殺人案,筆者看到網上有人陰陽怪氣地跳出來嘲諷:“這下怪不到資本家頭上了吧?”

對不起,我們反對的不是某個具體的資本家,我們反對的是“資本僱傭勞動制”,資本家也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

放到這起悲劇中的郵政公司,儘管它名義上還是國有企業,但跟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一樣,早就採用了與私營企業無異的僱傭勞動制;大多底層職工早已沒有了所謂的“編制”,基本都是合同工,這些所謂的國企甚至還在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這樣的“國企”,在勞資關係上跟“四通一達”已經沒有本質區別,甚至某些地方的剝削程度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網上有不少郵政職工出來吐槽的帖子,透過與筆者附近的郵政員工的交流可知,這些內容大致屬實:工作強度大(妥妥的996)、工資低、還經常被各種罰款剋扣,日常還要被攤牌各種銷售任務……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這次河北郵政職工殺人案出來以後,同樣有郵政職工家屬(可能還是正式工)出來吐槽:

一天兩命案:可怕的不是輿論“公式化”,而是“麻木化”

於是,也有網友出來抖機靈,“預言”某些媒體對河北郵政職工殺人案報道的口徑以及網民的反應:

張某某太可憐了,公司壓榨,工作量巨大,持刀殺害同事一定是逼到無路可走了,希望能夠輕判……

“壓榨嚴重、工作壓力大、被逼到走投無路”當然不能構成殺人的理由,尤其殺害的還是同樣處於打工人階層的“同事”(當然據媒體報道,三名被害者中還有一位是該郵政局局長、縣分公司經理,不過另兩位的確大機率也是底層打工人,“同事”之謂無錯,但顯然失準了)。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網友抖機靈的輿論公式,放到以往,是南方系和白巖松們慣用的話語公式,你可以以各種理由揭批“公知”媒體,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公式化”話語,在大多數悲劇事件中都是事實!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輿論的這種“公式化”——只要公式基本還能夠成立,可怕的是公眾對這樣的已經“公式化”的現象習以為常,徹底麻木化,進而反過來嘲諷這樣的“公式化”,甚至陷入“存在即合理”的妥協。

筆者的文章《魷魚遊戲:一個殘酷而真實的資本主義童話故事》被熱心網友轉發到知乎以後,有位網友評論說:

對資本主義的危害的隱喻的劇集由網飛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來發行。

是的,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除了最近這部網劇《魷魚遊戲》,這些年韓國出了不少激烈抨擊資本主義和腐敗政府的優秀影視作品,例如《寄生蟲》、《計程車司機》、《辯護人》、《雪國列車》……這樣的影片,一部兩部叫做“批判”,十部、百部,那就成了製造流量和財富的密碼了。那些土豪劣紳們大概的心態大約就是:“就喜歡看著你們一邊很憎惡我,一邊還要給我打工討口飯吃的樣子”。

作為悲劇的旁觀者,筆者期望看到的不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式的麻木與冷漠,甚至是弱者對更弱者的嘲諷並以嘲諷慰藉己身的不堪;筆者期望的是“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式的關切,一個悲劇可能是特殊原因導致的特例,一個接一個的悲劇就很有可能是某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了,又怎麼可能“與我無關”?

弱者受欺,或許暫時無力該變大環境;但弱者受欺,卻可以團結弱者共同去向強者討回公道。揮刀向更弱者始終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