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如何發明“重差術”?vlqe06572019-02-01

劉徽是我國三國時代的魏國人,可能是山東人。他曾從事度量衡考校工作,研究過天文曆法,但主要是研究數學。

劉徽自幼就學習《九章算術》,對該書有獨到的研究,他不迷信古人,對《九章算術》中許多問題的解法不滿意,於公元263年完成了《九章算術注》,對《九章算術》的公式和定理給出了合乎邏輯的證明,對其中的重要概念給出了嚴格的定義,為我國古代數學建立了完備的理論。

劉徽創造了一種測量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方法,叫做“重差術”。重差術也叫“海島算經”,附在《九章算術》之後,共有九個問題。

劉徽說:“凡望極高,測絕深而兼知其遠者必用重差,勾股則必以重差為率,故曰重差也。”這段話的意思是,重差用於測不可到達物的距離。用兩次測量之差,再利用相似比來進行計算。

“海島算經”的第一個問題是“測海島高及距離。”題目原文是: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後相去千步,今後表與前表參相直。從前表卻行123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參合。從後表卻行一127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參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按現代數學浯言譯出,就是:“為了求出海島上的山峰AB的高度,在D和E處樹立標杆DC和EF,標杆高都是3丈,兩標杆相距1000步,AB、CD和EF在同一平面內。從標杆DC退後123步到G點,看到島峰A和標杆頂端C在一條直線上;從標杆FE退後127步到H點,也看到島峰A和標杆頂端正在一條直線上。求島峰高AB及水平距離BE。”

為解此題,可令標杆高為h,兩標杆的距離為d,第一次退a1,第二次退a2。又設島高為x,BE為y。

按劉徽的作法是,作EL∥AG交BH於L點。

∵△ELH~△ACE

△EHF~△AEK

∴ECHL=AEEH·AEEH=AKEF

∴ECHL=AKEF

已知EC=DF=d,HL=FH-FL=FH-DG=a2-a1,EF=h,可得:

da2-a1=AKh,AK=da2-a1h

x=AK+h=da2-a1h+h

又∵△CDG~△AKC

∴KCDG=AKCD

已知KC=yDG=a1AK=da2-a1hCD=h所以

ya1=da2-a1hh

y=da2-a1a1

在上面公式裡da2-a1是兩個差數之比,所以叫重差術,也有人說因為兩次用的差a2-a1,所以叫重差。

劉徽也得到了上面的公式,其公式為:

島高=表高×表間後表卻行-前表卻行+表高

其中“表”就是標杆,“卻行”就是後退。

將“海島算經”第一題的資料代入公式,可得x=1506步,y=30750步。

“海島算經”本來不獨立成書,是附在《九章算術》中“勾股”章後面的一個附錄,主要講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的補充和發展。到公元7世紀唐朝初年,才從《九章算術》中抽出來成為一部獨立著作。因為第一題是關於測量海島的高和遠,所以起名《海島算經》。

現傳本《海島算經》的九個問題中,有三個問題需要觀測兩次;有四個問題要觀測三次;還有兩個問題要觀測四次。所有的觀測和計算,都是應用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進行的,雖然沒有引入三角函式,但是利用線段之比,同樣可得結果。

重差術是我國數學上的一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