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所用的人參會助熱嗎?一念入魔2021-10-21 12:31:53

這麼認真的讀書,可惜啊。看見好多人認真研讀傷寒論,可是又讀不懂,真的是天道不讓人懂啊,不是學者不認真思考,不想懂。

這個問題,刨除醫理部分,最大阻礙是藥理不明。也就是甘草,人參,走身體哪個部分,甘草人參,陰陽性質到底為何?不清楚。

人身體,12經絡是地之用數。每條經絡又有六氣,六氣屬天。共72氣,與周天之氣同。每氣含5穴,共360氣穴為先天。並其餘分,共365氣穴為後天。人身之病不離此365穴。而藥理依然。藥數之全,最多365位,而入正經的藥不過72位,72主穴無病,則經無病,經無病則是小疾。不妨礙飲食,睡眠。

所以藥於穴相對應,一藥入一穴。人身是整體,大則心病會影響其它臟腑,一穴氣變也會影響其它穴位,進而影響經絡臟腑。但是無論怎麼影響如何影響,必然一藥入一穴。除了那種對穴,左右皆有,則入二穴,否則絕無一藥入多穴的情況。先入穴,後影響,影響不是入。

看古代醫藥經典,還有現代藥典,你會發現很多可笑的藥理分析。最可笑的莫過於某藥入心經,入腎經,某藥歸肺,歸肝。心腎,肝肺對立之髒,竟然能同時入。荒唐可笑之極。肺陽能克肝陰,進而助肝陽,但是肺陽之藥不能入肝陽,能影響到,絕不會入對立位。

藥理之荒謬至此,世人如何懂?不懂如果讀懂仲景先生用藥?觀後世,現代之書,胡猜亂想者遍地皆是。學醫者如何分辨,此所謂後學難知。此書言,是肝,彼書言入肺~。看見有的學醫的學生,動不動把傷寒論背了,溫病條辯背了~你把所有的醫書都背了,你也是一頭霧水。臨症開方還是各種大雜燴。

不明藥理,如何論藥性君臣搭配之理?論不了,心中不明。所以呢,十多味藥一齊上,十二頭堵。總有堵上的,豈不知有沒堵上的也入五臟,藥猛體弱者,當副就會有不舒服,藥柔體強者,幾副藥喝完未必能知,雖有不適也當日常居家有不當之處,邪以入體只待時發而已。

中醫之用藥常有不效者,多在藥理不明。仲景先生之用方之旨不明者,也多在藥理不明。不知藥理,以為多讀幾本書就能看病,我笑他是痴人說夢。

對上面的不當言論,向所有讀了感覺到有不舒服的人,不爽的人說一聲對不起,我內心魔障太多,修行心不夠,所以才會如此自以為是,傲慢自大,我會與這心魔做鬥爭,直到消除它們。

藥理不在醫書之中,上面已經論述了,藥典以及古人前輩們藥理書的不足之處。想搞懂藥理,要把易經讀懂七七八八。用易經思路去分辨藥性,所謂藥性,就是植物的陰陽性質的歸屬。我們人身有陰陽,萬物皆有陰陽,以萬物陰陽對應人身陰陽就是藥理。

中醫之路漫長,還要靠我輩共同努力,對於我的不當言語,還請各位包涵。行醫資格證把民間醫學愛好者,無證的中醫人和院校學生,醫院有證的醫生,無形之中搞成了對立面,中醫的發展要拋開隔閡成見,要互相幫助扶持,才會有更好的未來。至少先把收錢的中醫黑滅了再內鬥吧。

分割線 下面是針對喜愛中醫的熱心朋友給我的評論,我在這裡做回答,因為可能有人也有這樣想法,就在這裡做回覆。

以下皆是個人看法,本人醫學平庸,會有諸多淺薄之處,讀者當思辯之

下面是岐黃長興知友的想法

甘味能能補益,能緩疼,能和,這是基本的藥理,甘味屬土,歸脾,甘草久服能助溼壅氣,令人中滿,故溼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

而且經穴有365個?加上任督二脈才361,但如果加上任督二脈就變成14經了,如何對應所謂的地支?

脫離現實,純理論支撐,沒有什麼用處,就好像法相藥理學,有傳統的理論支援,什麼諸花皆升的理論,事實上也是漏洞百出,建議前面加上:個人看法,僅供專業人士探討。對於不懂的人可能是一個很有害的觀點。

下面是回覆:

中藥講性味,性味者二也。性者天也,氣也故一分為三,先天也,天有陰陽則六也,為後天也。味者地也,地以一變四,四並一則五也。五者地之用數也。故而有無味。

中醫治病者,理氣而已,氣者天也,天者性也。故而中藥治病之機權在於性也,性主天故也。味者地之變也,五味者,以聚散而言之也,聚散者,氣之聚散也,氣之象也,非性也。鹹酸主收,不易散也,苦辛屬散,不沉也。甜居中而調停個方之用。

甘草者,陽也,具體為心陽,腎陽,肺陽,肝陽,陽在幾分,在表,在裡,在裡幾分,在表幾分,學者當思之。其治病之理唯在其性陽也,陽則升發,則散寒,則破結,則助氣。味為甘言其氣柔和平滑也,非治病之機要也。溼者陰也,甘草陽氣可以驅也,中滿嘔吐陽聚胸中也,甘草再助其氣,則逆也。

內經有氣穴論,有氣府論。

氣穴論,言天之道也。故365氣穴。氣府論,言地道也,地終究歸於天,故而也只有365氣穴。以中醫治病在於治氣,非治體也。中西醫之區別在於此也。西醫言體,中醫言氣。如果學中醫之人,沒有把人的五臟六腑周身上下,看作一個陰陽二氣所交合匯聚的氣場,那麼還需要下一番功夫啊。

那麼為什麼周身之氣穴,與365數不對應?天不變,而地常變。故60甲子更古未變,而天道在其中矣。不變者隱,變者顯,氣藏而臟腑顯。365不變之氣,生周身血脈,灌輸周身,周身血脈為後天,天一,地二 故後天之氣數繁,雖繁而氣穴終究365。

岐黃兄所言之處,地道之變數。以後天人為體為本,人數以15而成,故而氣府論言15經也,以先天12經為本,以12經交匯所生為輔,所生者任督衝脈,重新劃分人體氣穴遊行。雖言15經,實則12經,12經變則為15,變者表也,不變者根也。

首先感謝岐黃兄對我言論的質疑,我自己確實有不當之處,也沒有深刻的思考先後天之變,而想當然的寫下了回答。對有的網友讀此回答產生的迷惑深表歉意。再次感謝岐黃兄,為了回答岐黃兄,特地翻了一下內經,豐富了自己對氣穴的不足之處。感謝。

傷寒論中所用的人參會助熱嗎?王氏保赤丸2021-10-23 10:41:49

我琢磨它有煩躁急迫症狀而無口渴心下痞,可能用緩急迫的甘草比健胃消痞的人參更合適。

另外我引用一段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裡的文供參考。他比較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一方用人參、一方用甘草的區別,比較有代表性。“按: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二方,雖同為治痞之劑,而生薑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主生薑以和胃;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用人參之增氣,而須甘草之安中也。”

傷寒論中所用的人參會助熱嗎?知乎使用者2021-10-24 10:08:01

好好學古漢語,而且不能孤立看條文,傷寒必須串起來讀。這個問題你得從本草和傷寒的醫史文獻學進行考證下手,我現在不太確定我認不認識這方面的研究人員,就不邀別人了,勉強給你寫幾段吧:我們假設後世傳說是真實的,那張仲景就是在荊州地界行醫的。當時三國大幕雖然還沒正式拉開,曹丕沒有逼漢禪讓,天下共主仍然是漢獻帝。但是就荊州地界來講,各方勢力手裡都握有一塊,鼎足而立,互不相讓。你讓他去哪裡獲得北方的藥材?別說遼東參不可能獲得了,就連上黨他都難去。我們假設我的考證是正確的,那張仲景大部分時間活動在川內,蜀道難他出川都費勁,誰家閒的沒事做給他送人參?不管用遼東參還是上黨參舉例子都是不合理的,我之前在知乎上寫過黨參不能代替人參的理由,連他們山西的高建忠老師都覺得黨參不好用,哪來這麼多精神山西人鼓吹晉商打廣告賣假貨呢?市場混亂就是你們導致的吧?

即使是現代典型的西涼藥麻黃,同時期文獻對比一下,陶弘景也說了這個東西“蜀中亦有”,只是“不好”而已。南北朝時人覺得晉地及河東山谷產的最好,也就是山西省地界,與西涼尚不搭界。然而他陶弘景又是一個南朝人,沒有去北方調查的可能,大體是道聽途說。陶弘景還認為開封鄭州一帶、山東青州及徐州彭城亦產,他住家離彭城不遠,這條不至於胡說。我們現在看不到徐州有麻黃,那我們就只能懷疑此麻黃非彼麻黃,比如主產地包括今湖北省的木賊。這個藥我試用過替麻黃,其實疏散風熱效果還不錯,現在更多隻用於眼科實在屈才了。臨床注意也就一點,避開女性經期就行,雖然沒有挖掘原理,應當是能止血或者有激素類似物吧。

所以其實張仲景說的人參未必是我們知道叫人參的這個作為補藥的東西,你可以去南方主要地區做做田調,問問中下層百姓把什麼叫人參。根據我之前得到的結論,江浙一帶喜石竹科異葉假繁縷(太子參,我臨床上用得比較多,非常好用),其他廣東、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等大多把傘形科珊瑚菜(北沙參,不知道是假貨太多還是這東西性子輕薄,我還不太習慣用)叫人參。除了太子參小一點,北沙參更細長一點外,長得都與對人參根部的描述類似。張仲景用的更大可能是這種東西,甘淡性涼,養陰生津的,沒有助熱的嫌疑。小柴胡方後注說它治渴,理中輩、桂枝人參湯和寒格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有上吐下瀉的津液大丟失,這都是補水的,得學會看傷寒的無字句處。梔子豉的虛煩張仲景看來是人參禁忌症(它不是身有微熱的意思,虛煩在漢語裡是一個固有詞,也不是因虛而煩的意思,虛煩就是虛煩的感覺,這我不知道怎麼給你形容,病一次就懂了),至於為啥他也沒說咱也猜不到。臨床實際上用這種參的時候關鍵就是看需不需要給他加點水,他可能水丟的太多了。水不少或者病就是水太多的人吃了沒用反而有害。和西洋參比就太離譜了,當時哪知道西洋參什麼性質。

炙甘草不助熱是一種很不合理也沒什麼臨床經驗的拍腦袋發言,建議自己不同身體情況下去親自嚐嚐藥試試口感吧,嘗過黨參和甘草的人要是還捧黨參和甘草我就敢肯定這人人品不行,無非就是在“沒用但能掙錢”和“有害但能掙更多的錢”之間反覆橫跳。講真,張仲景用甘草實在缺乏章法,邏輯也有點混亂,基本就當爛好人加了,不值得學習,還不如看中藥學教材有用(有些答主寫的是日本人那種意思,就是不管客觀的藥物作用,只主觀地對文字拆解,這個症狀沒有藥能對應,那方子裡肯定就是這個藥主症。其實這分析方法也不是不行,但需要全書前後文對比和臨床實驗室結論驗證。同理也別看神農本草,它一樣是按這個邏輯照著傷寒瞎扒下來的,你一看覺得傷寒能對應挺有道理,其實完全不具備推廣可能,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我用經方就很煩甘草,基本不加,也沒見梔子豉湯自身不主少氣。實在不行按時方辨證一下,方證對應合一合別的一起,效果很好。再者這裡格式就很不對,傷寒的體例應該是或少氣,少氣者加甘草二兩(炙),更像是後人篡入的,可信度不行。咱不能說大學老師都不臨床,大部分人技能還是很厲害的。但和我一樣不用甘草,覺得用了甘草越來越壞的老師肯定也挺多。他不用又說不清楚,還得給你講出點東西來,我覺得說它比人參涼一點,更不助熱,這麼個角度下來沒毛病啊沒毛病。中醫很多時候只是事已至此的無奈之舉,沒什麼可分析的,凡人只要照著做就行了,學習就是模仿,現在總有一幫人知道的沒多少卻總想著創作算鬧哪樣?

傷寒論中所用的人參會助熱嗎?ZHSH2021-10-24 12:05:17

傷寒論裡的人參,我覺得應該是今天的山西上黨地區的黨參。

因為

1。仲景是河南南陽人,那地方也沒遼參,漢代物流也不發達,他接觸不到人參。

2。仲景在傷寒論裡的慣用藥,都是經濟實惠的便宜藥材,而人參在古代也是珍稀昂貴的藥材。

3。功效上看,遼參熱,而消渴病已經熱得不行,仲景不可能熱上加熱用遼參

傷寒論中所用的人參會助熱嗎?寵醫師2021-10-26 22:54:35

《傷寒論》中人參不會,今天東北人參會助熱!

郝萬山教授講的傷寒論也是這個觀點,漢代人參是桔梗科的人參,功效有生津補氣,今天東北的人參是五加科,熱性高,偏燥,人參白虎湯應該用西洋參,更接近漢代傷寒論中的人參!曹穎甫的《經方實踐錄》中也用的是西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