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員,他們買股票、期貨或者外匯。他們不關心管理團隊的能力,也不在意石油消費的趨勢,更不去管咖啡的世界產量。他們只在乎價格。因此他們工作的本質,是倒賣風險。然而交易員的價值何在,卻一直備受質疑。

交易員,或者交易本身,是否在給社會創造價值?

交易員賺到的錢跟他們的貢獻是不是成正比的?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媒體圈、金融圈和知識分子界都對此展開了各種討論。

有的人認為:“如果漲和跌都能持續地幫客戶賺錢,那這個交易員就應該賺很多的錢。” 對許多交易員來說,交易給他們帶來的更大的成就感來自這個過程,而不是金錢本身。在這個行業,你一定要有本事。如果你很棒的話,你可以一直很棒。交易是完全不存在性別歧視的一個行業。賺多少錢,虧多少錢,都明明白白地放在那兒。

對交易員價值持正面觀點的一派認為

,交易促成了價值發現,並且增加了流動性,也就是說為別人買賣提供了好的進入點,讓投資人能夠廉價高效地參與到二級市場。部分期貨交易從業者認為,沒有投機交易,就沒法套保。必須要有活躍的參與者,你才能成交。他們讓市場有流動性。如果沒有這些投機者,套保的成本就很高。

不過部分基金經理認為:

交易員並未真正創造社會價值。交易作為投資行為,不應該是一個短期行為。交易員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效益在交易,並且給價格造成了很大波動。關於交易員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服務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首先價值是由長期的基本面決定的,不是由短期交易決定的,其次所謂提供流動性,其實只有追求短期利益的人才需要這些流動性,就好像我買房子,我做了調研,買了就住很多年,也不需要這麼多流動性。

這就引出了本文的第一個話題,交易者與投資者的區別。

交易員vs投資者

交易員與投資者有什麼不同?有很多人做著交易員的事,卻將自己稱為投資者,二者的界限因此而模糊了。

投資者花錢買下東西,然後耐心等待,相信某一天這些東西會升值。注意,他們買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們等的是實實在在的時間。比如巴菲特,一個典型的投資者,他買公司,不買股票。股票代表了公司,但是股票是“虛”的,他要買“實”的——這個公司本身,這個公司的管理團隊、所有產品、市場形象。他並不在意股票市場是否凸顯這個公司的“正確”價值。實際上,他就靠這個來賺錢。同一個公司,股市上有市場的股價,巴菲特有自己的估價,當估價大於股價,巴菲特拍板買進;當股價大於估價,巴菲特甩手賣出。他總是比市場更“正確”,他賺了數不完的錢。

交易員呢,不會買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們不買公司,不買糧食、原油或者金子。他們買股票、期貨或者外匯。他們不關心管理團隊的能力,也不在意石油消費的趨勢,更不去管咖啡的世界產量。他們只在乎價格。因此他們工作的本質,是倒賣風險。

市場的發展史,就是風險控制的發展史。金融市場就是為風險而生的,它今天依然發揮著控制風險的作用。

在現代市場中,一個公司常與國外供貨商簽訂期貨合約或者遠期合約,以抵抗匯率波動對生意的影響。當然,他們也會跟上游企業簽訂類似合同,以防原油、銅、鋁等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

原材料價格波動,或者匯率波動,都是商業執行的巨大風險。期貨合同就是用來抵禦這種風險的。簽訂這些合同的行為,叫做套期保值(hedging)。聰明的套期保值,可以給企業省下大筆的成本,使之不懼怕油價飛漲或者原材料市場波動。

以航空業為例,它們對燃油價格極為敏感,受原油市場影響頗大。

當油價上漲時,除非提高機票價格,否則利潤就隨之下跌。而機票漲價會減少乘客,利潤還是會下跌。這時候怎麼辦?就得在原油市場買進期貨,進行套保。西南航空公司已經套保了很多年,當油價從25美元漲到60美元時,它的成本幾乎沒有變動。事實上,它做得太好了,以致油價猛漲多年之後,它85%的用油依然能以26美元的價格拿到。

這麼多年裡,西南航空公司的豐厚利潤並非偶然。它的總經理早就意識到,航空公司的主業是載客航空,而非整天擔心油價上漲。它們很好地利用了金融市場,在自己的公司門外,建了一堵原油市場防火牆。真是聰明!

那麼,是誰把期貨合同賣給了西南航空呢,是誰讓西南航空有了這堵防火牆呢?答案是交易員。

流動性風險vs價格風險

交易員,交易的是風險。

世界上有很多種風險,每種風險,都對應著一類交易員。為了方便講述,

我們姑且把那麼多種風險都歸入兩大類:流動性風險與價格風險。

1、流動性風險——短線操盤手

大部分交易員都跟流動性風險打交道,他們是短線操盤手。流動性風險是什麼?當你想賣的時候,沒人買;當你想買的時候,沒人賣。就像“流動資產”中那個“流動”一樣,只有隨時能兌現的資產,才是流動資產——現金,可以;股票,差不多;土地,就不行。這種隨時脫手、隨時兌現的流動性,與流動性風險內涵一樣。如果我們很好地規避了流動性風險,那想買就能買到,想賣就賣出。

比如,你想買歐美,歐美的最後交易價格是1。3。你去查歐美的報價,會發現兩個價格:一個想買的人出的價,叫買價(bid),一個是想賣的人要的價,叫賣價(ask)。以歐美為例,假設它的買家出價是1。3,賣家要價是1。35。這時候,如果你想買歐美,你至少要拿出來1。35;如果你想賣歐美,你只能賺到0。05。這兩個價格的差別,0。05,叫做“差價”(spread)。跟流動性風險打交道的交易員,就靠這個差價賺錢。他們常常被稱為“黃牛黨”,或者“做市商”。

2、價格風險——長線交易員

回到正題,再說另一種風險——價格風險。價格可能大漲大跌,不少人受不了這種風險。一個農民可能受不了原油大漲,因為化肥可能跟著漲,拖拉機的柴油也可能跟著漲,然後他就用不起化肥和拖拉機了。這個農民也害怕農產品大跌,小麥啊、玉米啊、大豆啊,如果跌到賠本,就沒錢養家了。航空公司也是這樣,擔心油價漲,擔心票價降。

西南航空的那個成本“套保者”,或者說“對沖者”(hedger),就很想避免價格漲跌的風險。農民也是這樣。此時,如果他們夠聰明,就都會去找交易員,把風險轉嫁。這種交易員,叫做“長線交易員”,俗稱“投機商”。他們先買入,等價格漲了,再賣出——也就是“做多”;或者先賣出,等價格跌了,再買回來——也就是“做空”。

真實的市場:不同交易者的遊戲

幾群想交易的人湊到一起,一會兒買,一會兒賣,就有了市場。其中一群人是短線交易員,像前面的黃牛黨阿黃一樣,他們只賺取買賣之中的那一點“差價”(spread),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操作,賺點錢不容易。另外一群人是長線交易員,像前面那個投機者王小三一樣,他們賺“價差”(price change),承擔著相當的風險,大賠大賺。除了這兩群人,還有一群人代表著企業,他們想對沖風險,套期保值,就像前面那個西南航空,只要對沖得好,就不再怕油漲價。每群人中,都不乏業務純熟的傢伙,也不缺剛剛出道的新手。讓我們看一套完整的交易,好明白這幾群人、這些老傢伙和新手,是怎麼互動的。

所以,迄今為止,這裡有三類人了:

第一類:對沖風險的套期保值者。他是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人。他要對抗匯率波動的風險。

第二類:短線交易的黃牛黨。他幫助轉移流動性風險,天天坐班,想賺差價。

第三類:長線交易的投機者。他知道華人街正在擔心人民幣升值,但是他打賭,升值的事只是一場夢,人民幣一時半會升不起來,甚至可能在金融危機中貶值。於是,抱著貶值的預期,他拋掉手頭的人民幣,換成美元,等人民幣貶值了,再用這些美元買回來一大堆人民幣,賺一筆。他有閒錢,有耐心,等得起。

故事如果這麼順利,就不是故事了。要知道,期貨合約往往不需要實物交割,山姆大叔把期貨合約賣給戰鬥民族,不一定要給他人民幣現金,只用給他一個承諾而已——現在用1:7賣,明年如果掉到什麼價格,就用什麼價格買,只要芝加哥交易所不倒,承諾就有效。

所以,在山姆大叔把承諾賣給戰鬥民族之後,在山姆大叔從武大郎那裡買到真貨之前,是有時間來出點亂子的。山姆大叔能不能賺到差價,可真不一定。

於是,二郎殺出來了。跟武大郎不一樣,二郎從來沒吃到過蟲子,他覺得中國特別靠譜,他覺得華人街是對的,人民幣要升值,而不是貶值。武大郎賣人民幣,而二郎要買人民幣。不過,與武大郎一樣,二郎也很有錢,要說玩期貨,大郎二郎是高段位的,山姆大叔是低段位的。

二郎叼著泡菜殺進來了,裝成山姆大叔的樣子,到處找人買人民幣,買不到了就提高價格。二郎喝著清酒,慢悠悠地一遍又一遍地說:別人收人民幣,是按1:8收,你們給他8塊錢,才能撈到1美元;我可不一樣,我是1:7。6啊,不用給夠我8塊,我就給你1美元,都賣給我吧親!等1:7。6這個價位收完了,二郎說,現在我漲到1:7。3,手裡還有人民幣的,都給我吐出來吧!等1:7。3收完一批,二郎又要說話了,現在1:6吧,有多少收多少……這下子,山姆大叔要哭了,二郎這樣一鬨抬價位,山姆掏出來1美元,才能收6個人民幣,剛才卻讓戰鬥民族用1美元買走了7個人民幣——漲成這樣,山姆大叔要倒貼1塊錢啊!

所以,從二郎一開口,山姆大叔們就慌了,他們到處亂問,二郎到底要買多少啊?他要把買價抬到多少啊?這個高富帥,幹什麼跑出來跟屌絲搶生意啊?如果你也是剛剛賣給戰鬥民族的山姆,你也要慌的,從哪能賺差價呢?差價馬上要沒有了。

市場就是這樣,瞬息萬變。也許昨天的二郎還跟武大郎想的一樣,今天的二郎或者醍醐灌頂,或者閒著沒事,或者得到了內幕訊息,總之一下子就變臉了,他的預期改變了,他對人民幣的估值改變了。這種事情,在市場上太常見了,誰都說不清。

而且,如果二郎很有人格魅力,三郎、四郎、甚至原來的大郎,可能都跟著改變想法,都跟風去買人民幣,市場的人民幣買價會節節攀升。山姆大叔從哪裡再去買便宜的人民幣,來填補剛才那個合同?

不過,山姆大叔也有兩類,一類是真的大叔,一類是小山姆。真的大叔馬上意識到,該跑了,市場風向要變了,二郎都出手了,人民幣馬上會漲價,我別管現在漲到哪裡了,趕緊先屯一點人民幣吧,一會兒漲得更高了,再賣出去,還有錢賺。

於是,老山姆也去買人民幣了,不計代價地買,能買到多少就收多少。這時候,小山姆還在左顧右盼地問呢,二郎是誰啊,他要買多少啊,買價是不是還會漲啊?等小山姆反應過來了,知道漲價無盡頭,該去買人民幣了,老山姆已經帶著一盆人民幣回來了。老的語重心長地對小的說,孩子,外面已經沒有人民幣賣了,我賣給你吧,你看現在漲到1:5了,我這個是1:7買的,就按1:6賣給你吧,比外頭便宜點,不過也得讓我有的賺啊。

小山姆流著眼淚買下這些人民幣。老山姆捋著鬍鬚點頭,薑是老的辣,我在戰鬥民族那虧損的單子,在小山姆這賺回來了。

這個故事裡,以老山姆為例,他賣給戰鬥民族之後、買到人民幣之前,是空頭(short position);他買到人民幣之後,賣給小山姆之前,是多頭(long position)。在空頭時,老山姆先賣後買,靠貶值賺錢;在多頭時,老山姆先買後賣,靠升值賺錢。老山姆有經驗,能迅速識別升值和貶值的趨勢,馬上變化自己空頭、多頭的位置,總有錢賺。

總結一下這場交易:

1。整場交易的起點,在於戰鬥民族和武大郎的預期不同,一個預期升值,想買,一個預期貶值,想賣。

2。他倆都很忙,很難約好見面。於是山姆大叔來坐班,當個聯絡員,賺一點差價。

3。可是,山姆大叔不一定是先買後賣,穩穩賺到差價;也可能是先賣後買,有可能賺到差價,但也承擔著風險。

4。果真,二郎殺出來了,他與武大郎的預期不同,認為人民幣不會貶值會升值。大郎不看好人民幣,要賣;二郎看好人民幣,要買。他有著雄厚的財力,能夠改變市場的供求關係,進而改變買賣差價。

5。差價受到威脅時,山姆們就慌了。老山姆反應快,既然市場不穩定了,就別管剛才的差價了,迅速改變買賣策略,跟風賺錢。二郎買,老山姆也買,然後坐等價格繼續漲。現在看,老山姆在賠錢,但過不了一會兒,等小山姆反應過來了,嗷嗷叫著要人民幣,老山姆轉身一倒賣,就把賠的都賺回來了。

總的來說,有兩種人可以把交易做得很好,一種人從下至上,比別人看得細,這種人可能常年就看一個領域;另一種人從上而下,比別人看得廣。兩種思路都可以賺錢,但也可以虧錢。

好的交易員都是非常謙虛、對市場充滿敬畏的人。一來就吹噓自己多厲害,或者罵罵咧咧的交易員,通常並不會賺多少錢。被市場扇了無數次耳光,最後還能留下來的,這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