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盃如火如荼,前幾天到處都被C羅在西葡大戰中的那一腳射門刷屏了,什麼香蕉球、電梯球、還是香蕉坐著電梯球都不重要,我們女球迷才不管那球是怎麼轉的,到底轉沒轉……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

我們只知道——

7%——C羅的體脂率

粗壯有力的大腿、溝壑分明的腹肌……

又兇又酷的眼神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

33歲的C羅究竟是如何保持如此完美的身體狀態的呢?

有人說,是因為每天不低於10小時的睡眠

有人說,是因為只吃白煮雞胸肉和烤鱈魚……

他的教練說:“他訓練總是提前來、最晚離開,幾乎不會遲到。但有一次,沒人通知他訓練提前,結果他遲到了,為此他惱羞成怒。

他的前隊友埃弗拉也站出來吐槽他:“訓練魔”“自律羅”

並叮囑大家:“如果C羅請你去他家吃飯,千萬別去!”

雖然C羅不可能請我去他家吃飯吧,但是聽了埃弗拉去C羅家吃(xun)飯(lian )的事情之後,Mary依然覺得埃弗拉太可憐了!C羅太自律了!

做為幼兒園老師,我們見過太多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了,C羅的事(帥)讓我不禁要探究一下:

自律怎樣養成的?

為什麼同樣年齡的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自控力》,依然距離不管用?

這個問題還真不是隨便乾一碗雞湯就能解決的

5年前Mary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跟著老師做過一次追蹤研究,試圖探究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自控能力之間的關係,結果因為很多因素的影響,很遺憾研究中斷了。

這次為了C羅,我們決定收集、整理、翻譯了國外大量的關於培養孩子自律的研究,希望能給還在幼兒階段的孩子們的父母們看到,這樣,

你家孩子就會因為強大的自律而擁有開掛的人生。

好了,前方高能,請準備好你的閱讀能力!自控力是什麼?

“自控力”總的來說是一種調整自己的能力平時我們說的毅力、自律、自覺性等,說的其實都是“自控力”包括

集中注意力、抑制衝動、調整情緒、延遲滿足

以及

有計劃性。

你可能會問:孩子們真的可以做到這些嗎?

的確,很大程度上,年齡決定著能力的發展,比如跟大孩子們相比,小寶寶的自控力發展的沒有那麼成熟。研究表明,

尤其是在3-7歲期間,孩子們的自控力發展會有質的飛躍。

但是自控力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孩子總是很難控制、調整自己,也承受著缺乏控力的痛苦。

解老師班現在有個小夥子就是控制不住情緒,快4歲了,事情一不合心意了就會哭,而且有時候他自己也不想哭,但是就是忍不住了,

邊哭邊說“我不想哭了”

,但這樣他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就更沮喪了,哭的更兇了。。。前一陣因為哭的太厲害得疝氣了。。。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不會很好。不僅如此,在上學期間,他們更容易產生焦慮、抑鬱、攻擊性行為等問題。(Martel et al 2007; Eisenberg et al 2010; Raaijmakers et al 2008; Ellis et al 2009)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肥胖、藥物依賴等健康問題;犯罪率更高並且財富水平較低。(Sutin et al 2011; Moffit et al 2011)。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ommit crimes and less likely to become wealthy (Moffit et al 2011)。

如何從小培養自控力?

1、永遠獎勵孩子的自控行為

你也許聽說過“棉花糖測試”,實驗中給學前兒童兩種選擇:

如果現在立刻就要吃,只能得到一個棉花糖,

如果等一會兒吃,就能得到兩個棉花糖。

那些選擇了後者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行為的孩子,在隨後的

幾年裡最終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成果,更有可能完成大學學習,並且不太可能發生吸毒犯罪等問題。

但是,後來又有研究挖掘了棉花糖測試背後更深層次的原理:

我們願意等待和控制慾望,取決於我們如何權衡風險和收益。

當成年人不相信控制後的獎勵的時候,就會選擇立即滿足(Michaelson et al 2013)。

而當自我控制和等待能帶來足夠多的回報時,即使是兩歲的孩子也抵制了餅乾的誘惑。

(Steelandt et al 2012)。

所以,要想讓孩子在自我控制和延遲滿足等各方面表現優秀的話,

你就要建立一個環境——如果孩子做到了,給他最足夠的回報。

(可以是吃個冰淇淋,可以是帶他去公園,或者買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頒發個“世界盃”?)

2、及時提醒孩子要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不記得任務的要求,是很難堅持完成這個任務的。而且孩子們的注意力本身就很容易被分散。所以,及時提醒孩子們做一件事情的要求是什麼很重要。

在Jane和Yuko Munakata(2015)的實驗中,三歲的孩子被要求執行一項簡單的任務,要求控制自己的衝動,開啟一個盒子獲得資訊——

如果你在盒子裡看到一個藍色的方塊就前進一步。

如果看到紅色的三角形就停在原地。

教導孩子完成這項任務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研究人員測試了兩種不同的方法:

(1)一個成年人在每次

試驗之前提醒孩子們規則時

,結果孩子們更有可能抑制自己的衝動。

(2)給孩子幾秒鐘停下來思考,

沒有任何提醒

的話孩子的自我控制就表現的很弱。

3、跟孩子玩一些鍛鍊自控力的遊戲

每次我們要求孩子按照規則做遊戲,都在鍛鍊他們的自控力。這裡面有些遊戲是更有挑戰性的。

舉個例子,有一個鍛鍊自控力的傳統遊戲“紅燈停,綠燈行”,

就是孩子聽到“綠燈”的指令就繼續前進,聽到“紅燈”的指令就必須停止動作。

這個遊戲的經典模式就是鍛鍊孩子聽指令行動的能力。

但是反過來玩,這個遊戲就沒這麼簡單了哦!反著玩的玩法具體來說就是先讓孩子熟悉

“紅燈停,綠燈行”

的遊戲後,

將指令反過來

,變成

“紅燈行,綠燈停”。

趕緊試一試,看看孩子們為了控制自己做出來的糾結的動作和表情吧!

為什麼就是簡單的調換指令就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在這兩個遊戲中,孩子必須抑制自己已經熟悉的對指令的反應,也就是抑制自己的內在衝動,這樣就鍛鍊到了心理學家們所謂的“自控力”。

那麼,這種遊戲到底有沒有效果呢?有外國Shauna Tominey和 Megan McClelland對65名學前兒童做了四種練習自控力的遊戲,結果發現這種遊戲對本身自控力發展不好的孩子很有效果,但對於自控力已經發展到平均水平的孩子,這個遊戲還是沒有什麼提高作用。

所以,

紅綠燈遊戲、木頭人遊戲、搶椅子游戲、躲貓貓遊戲

這些傳統的、需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保持高度注意力的遊戲都統統玩起來吧!這是成為C羅那樣的高自律的人的第一步!

4.讓孩子適當休息

如果你連續完成兩個很需要自控力的任務,做第二個任務的效果一定不如第一個好,這是為什麼呢?

Michael Inzlicht的團隊發現,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枯燥的任務中苦苦掙扎和尋求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求平衡。因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一個生物如果一直在重複做一件事,從不休息,就對環境的變化就不再敏感。也就是說,人類透過玩耍和探險發現周圍環境中的新機會

所以,千萬別把孩子逼的太緊,也要適當的給孩子休息和換腦子的時間。

5.把“必做的任務”變成“想做的任務”

有的孩子不能遵守教室和課堂裡的規則,常讓人們誤以為是缺乏自控力。

但是當他開始玩感興趣的遊戲時,就能發現他其實很專注、很能堅持。這就說明他並不缺乏自控力,只是缺乏興趣。

在枯燥的任務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或者把工作和有趣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做。

枯燥無聊的工作總是讓孩子們難以集中注意力,成人可以做的是不在孩子面前表達對這些任務的反感,並且把這些無聊的事情變成有趣的遊戲。儘管把這個煩人的任務變成遊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一定是很有價值的。

6. 建立積極思維方式:迎接挑戰,從錯誤中學習

有研究表明,

常常誇孩子“你真聰明”其實是在誤導孩子

,這會讓他們認為智力、才能都是一種天賦,是遺傳來的,很難改變。但是恰恰相反,那些相信勤能補拙的人,更容易堅持。因為他們會積極迎接挑戰,並從錯誤中總結經驗。

同樣直接批評孩子也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

要知道改正錯誤比錯誤更重要,遇到錯誤,家長可以說

“看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7. 練習集中注意力的技巧,擴充套件工作記憶

就算孩子有積極地態度,持續的做一個任務還是很困難的。

你在做任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怎麼辦?

集中注意力?牢記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存在工作記憶不足的問題。

什麼是工作記憶?

這是我們把資訊記在腦子裡的一個生理條件。解數學題、記住去郵局的語言指令,這都在使用工作記憶。我們有一個提高工作記憶的小遊戲:

比如有的遊戲中,在電子螢幕上顯示幾個小點,讓孩子們記住它們的順序,然後再給小點復位。在一項研究中,被診斷為工作記憶能力差的孩子每天進行這個任務35分鐘,並隨著孩子表現的提高,遊戲會變得更加困難,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很有效。

六週後,孩子們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不再滿足工作記憶差的標準。

8.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成人有各種不同的反應。

“沒什麼可難過的”——不屑一顧型

“別哭了!”——批評型

批評沒有用,因為孩子們還是沒學會怎麼應對這些壞情緒。

對孩子來說,家長們跟他討論當下的心情,與他們共情,並且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研究人員稱之為“情緒輔導”,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由母親指導的青少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行為問題減少的模式(Shortt et al 2010)。

9. 鼓勵孩子練習做自己的計劃

預先的計劃是自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可以教孩子們做計劃嗎? 目前我們還沒有看證實這個想法的研究。但日常經驗表明練習做計劃是有效果的,有相關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

研究表明,如果在人們開始執行任務之前提醒他們制定計劃,會提高他們對的完成效果。

在對孩子(Lidstone et al 2010)和成人(Unterrainer et al 2006)進行的實驗中發現,人們在解決問題總是不提前計劃好。但他們改變這種模式,提前計劃好時,再去執行任務,就會有更高的成功機率。

所以,在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

把規劃的權利分給你家孩子一些,

別大包大攬了,這樣他會越來越自律。

10.從“自言自語”中獲得更多的自控力

“自言自語”,有利於自我控制嗎?研究表明,是的。我們制定計劃的能力,在部分程度上取決於我們

對詞語的應用能力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孩子們在制定有關“倫敦塔”的計劃時不能說話和發出聲音。

結果顯示,

這種強制要求的“沉默”損害了孩子們制定計劃的能力。

(Lidstone et al 2010)。

另一個研究表明,

那些能使用“一會兒”“很快”這樣描述時間的詞語的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要比不會說這些詞語的孩子的能力強。

(Kumst and Scarf 2015)。也許,這些孩子更能夠理解,他們等待後自己會得到回報這樣的邏輯吧。

11. 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自控力有關係嗎?

有很多的研究都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自控能力有影響。

例如,最近美國的一位學前教育研究者(Piotrowski et al 2013)發現,如果家長們這樣做,孩子們的自控能力就會比較低:

“我經常忽視孩子的不好的行為”而且“如果他們大發脾氣時,我選擇屈從他們”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在童年的中期,更有可能會發生兒童的反社會行為 (Ehrenreich et al 2014),

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被要求練習過自我控制,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肯定不會發展起來。

但是也有很多父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要求被

要求無條件服從

孩子和

家庭氛圍非常寬鬆

的孩子其實

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好

。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長經常使用

體罰

做為控制孩子的手段,也會妨礙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

我們是一群來自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一線幼兒園老師,帶班經驗加起來將近100年了,所以放心大膽地和我們一起玩吧!如果您喜歡我們的乾貨文章,那說明我們是一路人,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問問Mary老師”,號裡見哈!

http://

weixin。qq。com/r/My5sdA-

EpFLbrUsX93sh

(二維碼自動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