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當前:首先是關於過度解析問題,《讓子彈飛》姜文請了七個編劇寫了三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並不是僅僅想創作出一部惡霸與麻匪火拼的商業喜劇。從《鬼子》《陽光》就能看出姜文不同於其他導演的野心,這是一部具有政治寓意和歷史反映的的影片,但在現代中國這些對映與諷刺只能藏在電影語言中隱晦的表達出來。

“師爺,高!縣長,硬!黃老爺又高又硬!”(三巨頭解析)

黃四郎:大地主和買辦階級,老革命。

關於四郎的身份:影片中四郎拿著“1910,made in US”的珍藏版地雷,說這麼珍貴的地雷南國只有兩顆而第一顆則是辛亥革命(1911)的第一響。這麼珍貴的辛亥革命姊妹地雷可不是一個豪紳該有的,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時期應該是也是一個老革命了,而且還是革命的重要一員。但是革命之後卻搖身一變變成了雄踞鵝城的地主和惡霸。

四郎是個大地主已經很明顯了,但他另一個身份應該還是一個效命於帝國主義的買辦階級。作為帝國主義在南國的代言人,代表著帝國主義的利益。影片中提到四郎在南國主要從事販賣煙土的生意,做的很可能是替西方列強向中國輸入鴉片之類的毒品(鴉片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從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存在),然後像兩大家族一樣買賣壯丁到America修鐵路,掙的是dollar。

對映的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投靠帝國主義,做了走狗。

關於和麻子二十年之前的一面之緣:

我的觀點是他們是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

四郎在宴會上曾給麻子短刀讓麻子當自己的介錯人,但麻子提醒四郎長刀才是給介錯人介錯的,而短刀則是用來切腹的。(切腹是日本武士道中光榮赴義的自殺方式,但一刀捅進肚子裡,人不會瞬間死掉,不死不活,十分痛苦,所以會有朋友或者信賴的家臣在身後擔任自己的介錯人,切腹之後,介錯人立即補上一刀,砍下他的頭,結束掉他的痛苦。擔任介錯人是一種非常榮幸的事。)

而這個知識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在更加封閉的北洋時期,一下就說出這點的麻子明顯是較深地接觸過日本文化,推測就是跟隨蔡鍔將軍(松坡將軍的事情下面再詳細說)留學過日本。

(還有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時日本透過明治維新掙脫了封建制度的枷鎖,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而當時舊中國的有志之士很多都相信處於封建制度的中國應該學習和自己有相似過去的日本的先進之處才能救亡圖存,所以當時留學日本也被看作圖存求變、主張革命的一種象徵,這也是側面體現了麻子的思想與追求。同時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手下的眾多國家的留學生中唯獨沒有留學過日本的。)

關於四郎的結局:這個問題電影花絮給了我們答案,車尾師爺打扮的人正是四郎,四郎沒死。影片前面也有暗示,革命成功後麻子和四郎坐在椅子上對話的時候四郎穿的是紅衣,而炸碉樓的時候四郎身上穿的卻是紫衣,所以很有可能被炸死的是四郎的另一個替身,真正的四郎則是拿著最後一張委任狀去浦東上任縣長了了,而老三等人則是成了新的“黃四郎”。

“我就想站著,還把錢掙了”——《讓子彈飛》人物與暗線解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但兄弟背叛離散、敵人仍未消滅,革命究竟有什麼意義?自己窮盡一生追求的究竟為了什麼?

麻子最後看到車尾的人還是徐徐架馬跟上。

因為作為一個革命者,麻子的理想與使命就是革命,但如果沒有了革命目標,自己的存在也就沒了意義。

麻子堅信,“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關於四郎最後扔的那頂帽子:麻子剛上任時,黃四郎給麻子來了個下馬威,以帽代身接見麻子。但是結尾:“進城那天,如果我自己親自去接你,而不是叫胡萬過去給你搗亂,結果會不會不一樣?”“那不是最好的,我家裡還有更好的,轉頭送給你。”。兩人的鬥智鬥勇中麻子用四條人命換了四郎五代家業,四郎還是很不甘的,最後他扔出一頂禮帽(禮貌)也是在後悔當初吧。

在這裡不得不說說發哥,面對黃老爺這個極惡的體面人,將一個留過洋有修養有品味的豪紳惡霸演繹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演員中的最大亮點了。

關於四郎與麻子的輸贏:麻子贏了,因為他殺掉了象徵著封建圖騰的替身,以此來發動群眾攻陷了了黃家碉樓,埋葬了四郎的五代家業;四郎贏了,殺人誅心,他誅了麻子的心,他心愛的女人、並肩多年的兄弟最後都背叛了他,革命的道路上最終只是他孤獨一人。

關於四郎的名字:一部經典有深度的電影,其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很有考究的(但沒覺得黃四郎有多考究)。原著中黃老爺並不叫黃四郎,電影中改為黃四郎。猜測是根據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商排老四起的,而且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個大地主的名字::>_<::。

湯師爺: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的職業騙子。也反映了當時文人無德的普遍現象,當文人都自私苟且,抱負不再是報效國家,國家存亡危在旦夕。師爺披頭散髮的髮型應該是剛剪掉辮子的形象,但和各路鄉紳等人一樣,都是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卻沒剪。

關於老湯的死:假麻子將事情都招供之後師爺怕自己臥底身份暴漏就假借妻子的死想要跑路,但假麻子也怕師爺往西回鵝城把自己招供的事情說出來,就喊往東,但又突然想起了東邊埋下的珍藏地雷,可惜為時已晚,一世精明的師爺最終也成為了這場革命中的犧牲品。

最後想告訴麻子的兩檔子事一個是老二是因為他告密才死的;另一個是花姐是臥底。

五任委任狀暗示歷經五主,有所對映。

(關於馬拉火車:這個惡霸與麻匪的故事由這麼一部具有魔幻主義氣息的火車拉開,可這看似奇怪的一幕在當年卻是確實存在的,1881年中國建成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第一年就是驢馬牽引,次年改為機車拽引。但在40年後的1920,這反映的則是一種半工業化的荒誕,是新的工業化革命的與舊的封建思想相沖擊的產物。而在這麼一部由馬 列車為動力驅動的火車中卻坐著湯師爺這些官僚階級,保護這些官僚的則是象徵著武昌起義勝利的鐵血十八星隊。

電影在用馬拉火車、牧師敲木魚這些荒誕情景提醒我們,革命的春風已吹入中國大地,但民主思想卻遠遠未達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張麻子:理想與浪漫主義的革命家。

麻子就是毛,牧之明是潤之。

關於姜文的攝影語言:我覺的整部電影中鏡頭最經典、技巧最出彩的有兩段:第一個是六子的葬禮,葬禮是以長眠的老六的視角拍攝的,以便於突出每個人的語言與面部表情,非常精巧,要注意的是這時候革命團隊內部對於是走是留已經出現分歧,矛盾逐漸深化。

第二個則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鴻門宴”,三大影帝同桌飆戲,給觀眾來了一段三口相聲。我們從花絮中可以看到,為了更好捕捉戲骨的語言和神態,三臺攝影機位於桌子正上方,自動轉動,模仿了吃飯時轉動的圓桌。而最精彩,也是我最佩服姜文的地方是拍攝採用了動——停——動的節奏來營造和呼應氛圍。“鴻門宴”開始鏡頭移動較快,而店小二的死使得氣氛突然緊張,鏡頭也不再快速轉動,而是給每位演員臉部特寫,以襯托凝重的氛圍;而當談到張麻子在鵝城,鏡頭直接頓住,當四郎說完“在……也不在……”,師爺接話,“黃老爺這話還挺有玄機(笑)”,氣氛又開始變得活潑,相聲正式開始;到了四郎談到他和麻子二十年前的一面之緣時鏡頭又停止,三個人各懷鬼胎,四郎的胸有成竹、麻子的裝糊塗和師爺的不安都刻畫的淋漓盡致。

“我就想站著,還把錢掙了”——《讓子彈飛》人物與暗線解析

“大哥,你是瞭解我的”(六兄弟性格與結局分析)

老二:革命立場堅定的革命者。在影片中的很多火拼現場老二都沒有出現,但他卻是麻子最信任,也是最忠心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挖埋屍體、青石嶺接應大部隊)都會交給他做。

關於老二的死:

“大哥你是瞭解我的,要是我出手,趴在桌子上的應該是她老公(眾人笑)。”

老二是同性戀,他喜歡的應該是和他一起在上海騎腳踏車的老三,所以花姐對他的色誘無效。

每一次分錢的時候其他的幾個兄弟都有過動搖,想過拿著錢遠走高飛,可是老二從沒有,他可能沒什麼對金錢的慾望,也可能是對大哥的忠誠遠遠超過對金錢的渴望。

當影片中麻子對老三說,自己派老二到青石嶺接應大部隊的時候,湯師爺則蹲在地上側耳偷聽,早就和黃四郎有所勾結的師爺恐怕才是老二之死的罪魁禍首。而且在遭假麻子襲擊時師爺從容下馬躲避,並且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密碼哨來擾亂麻子團隊。遇襲之後只有老二身死,老七輕傷,更加說明了革命團隊內部已經出現臥底,張麻子這種只顧革命而不考慮自身利益的人終會被排斥。

老二既不貪財,也不好色,只想跟隨大哥完成革命理想。所以最後在兄弟們都被收買之後,唯一還堅定地站在麻子這邊的老二的死也就不意外了。

麻子後來聽老三說,他要替二哥娶了花姐,麻子說:“老二啊,老二……”,老三說:“大哥,我是老三”。其實麻子想說的是老二啊,你死的太冤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會不知道老二是同性戀嗎?麻子早就知道,在革命的道路上早就只剩自己孤獨一人。

老四:手段決絕卻意志不堅的革命者。

“大哥,你是瞭解我的,如果是我不會有人活著來告狀。”

“大哥,你是瞭解我的”這段基本反應了每個兄弟的性格,也為後面的劇情做了鋪墊。

老五:迫於生活而參加革命的農民階級。老五是七兄弟中年紀最大的人,卻還是處男,老實的形象與麻匪實是有差距的。所以應該是走投無路的農民為了生計參加革命,但意識的短淺使得在金錢的誘惑下很快淪陷,投靠了黃四郎。(在拿到兩大家族的錢後,弟兄們都表示拿錢走人啊,幾個兄弟真正想要的都是錢,而麻子想要的卻是革黃四郎的命,這也暗示了弟兄幾個後來被四郎收買無奈結局)

老六:樸實的革命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吃了一碗的粉,就給一碗的的錢。這樣的性格也使得他最終死於敵人的狡猾。

關於六子的死:電影中思想或感情的強烈表達往往需要一個重要人物的死來昇華,正如《姜戈》中借舒爾茨醫生拒絕握手而死來表達對黑奴制的強烈抵制,六子的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麻木、懦弱和自私,喜歡湊熱鬧(鵝城百姓尤其喜歡湊熱鬧),但出事之後卻都避之不及,只想自己不被牽扯進去。在那個時代人民還沒有覺醒,充斥的是草菅人命的黑暗。

賣涼粉的店小二也在暴力的壓迫下,最終成為六子的死的兇手之一。

“……,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的很長,彷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向上提著。” ——《藥》

但六子的死也堅定了麻子革命的決心,面對狡猾的敵人,只有革命這一條路可走。

老七:立場不堅的革命文人。眼鏡在1920年並沒有普及,不太廉價的價格以及一種時尚風潮,使得在那時眼鏡也被視為文人一種象徵,而帶著眼鏡斯斯文文的老七則像是個當時棄筆從戎的革命文人。雖然他一直是站在麻子這邊的,但在兄弟們都被收買之後,騎虎難下的老七也露出了他軟弱和屈從的一面,跟著兄弟們到上海成為了新的統治者。

最後告別的時候老七問麻子是不是喜歡花姐,又偷偷跟麻子說了一句話,麻子的表情耐人尋味,老七說的應該是“花姐是臥底”。

老三:影片暗線中最關鍵的人。

“老三,去浦東還是上海?”

“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眾人笑)”

1920年的浦東還什麼都不是,浦東是1958年才劃歸上海的。

而浦東又是改革開放的一個標誌。對映鄧公。

“我聽出來了,你們各個都身懷絕技”

“你啊,快成小鳳仙了”(花姐人物解析)

花姐:黃四郎手下的重要一員,瓦解革命團隊的關鍵人物。

關於誰是“小鳳仙”:小鳳仙是當時名動公卿的名妓、俠妓。曾助蔡鍔從袁世凱手下逃脫,間接促進了二次革命,民間關於蔡鍔(麻子提到的松坡將軍)與小鳳仙的戀情也有各種膾炙人口的故事版本。所以四郎屢次提到“小鳳仙”是在提醒花姐不要背叛自己去幫助那些革命者。

關於串聯暗線的兩顆鑽石:

有種說法是花姐替老二老三交的嫖資就是那兩顆鑽石,四郎當時看到了盒子裡面的時候表情也很滿意,意思是向四郎表示老二老三已經搞定。

所以按照這個說法鑽石的走向是:四郎——麻子——師爺——麻子——師爺老婆(都是一個詐騙團伙的,最後鑽石還是在師爺手裡)——(“我不該拿你的鑽石送人”)老二老三——花姐——四郎——假麻子

但是這種說法有兩點不能解釋:陝西口音女人的盒子和假麻子手中的盒子是一模一樣的方盒子,而花姐遞給四郎的卻是圓形的盒子,並且四郎與假麻子對話時假麻子手中拿的方盒子明顯和陝西口音女人的方盒子顏色不一樣,這種假設沒法解釋盒子為何會到假麻子手中,這是其一;假麻子在真麻子的威逼下說盒子是從師爺老婆和師爺“兒子”手裡搶的,他一直強調“說出來能換條命嗎”。假麻子已經開始慌了,而他在可能要死的情況下沒必要再堵上自己的命去幫師爺這個“X因素”圓這個謊,就像師爺臨死之前向告訴麻子自己騙他的兩檔子事,影片的最後一個人在死之前(真死)會吐露真言,不然的話整篇充斥著謊言的電影是沒人能看懂的,這種假設沒法解釋為何假麻子臨死前還要說假話,這是其二。

這兩點足以讓這種假說不攻自破,所以關於兩顆鑽石,明線即是暗線,鑽石是流轉路線是:四郎——麻子——師爺——麻子——陝西口音女人——假麻子

關於追了替身三天三夜:“他跑我就追,他跑我就追,就追回來了”

“他跑我就堵,他跑我就堵,就堵回來了”

追了三天三夜,終於把替身追回來了,你們信嗎?

況且被綁在鐵絲網上的替身又是怎麼逃走的呢?

電影中的不合理性經常是導演暗示著人物的幻想與夢境或是事件的另有隱情。

“誰贏,他們支援誰”

這三天裡,與四郎勾結的花姐和老三恐怕真正做的是權衡交出替身的利與弊,觀望四郎和麻子到底誰會贏吧。

而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則是兄弟們的突然離去,相信看到這個地方的人都會深感突兀,既然贏得了革命的勝利,又是追隨多年的大哥,為何要突然離開去往異地?我覺得首先是愧疚,愧疚為了金錢背叛了大哥,並且不清楚大哥是否已經發現,留下會有危險;而且他們這群人走上革命的道路也大都是為生活所迫(分錢時一致認同老七,拿了錢就算報了六子的仇),他們真正想要的仍是富貴、有地位的生活,而不是為了“TMD公平”。所以麻子怒了——六子、老二、師爺、夫人的死、兄弟們的背叛,花姐的無間道,讓他真的怒了。所以對花姐有好感的他拿槍指著花姐,但因念及舊情(而且殺了花姐已經沒用了),麻子還是抑制住了自己,順便把槍送給了花姐圓了過去。

那句“老二啊,老二……”也是體現了他的無奈,麻子被誅了心。

“從講武堂出來,我追隨過鬆坡將軍”(蔡鍔人物解析)

蔡鍔,著名民主革命家。在辛亥革命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辛亥四年之後也積極參加了反袁稱帝、維護民主共和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張麻子十七歲的時候當過他的手槍隊長,根據蔡鍔1899年的留日時間和麻子的留日經歷來看,麻子很可能是蔡鍔留學日本時的一個同年齡段的少年保鏢。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蔡鍔一文不名,又如何能赴日留學呢?

民間普遍的說法是袁世凱資助的。

“當初,蔡鍔離開湖南長沙赴日本投奔梁啟超時,身上僅有借來的兩毛錢,正是袁世凱慷慨借款一千大洋,才使蔡鍔得以東渡成功。”——《百年湖南人》

“1899年赴日本留學時,囊中羞澀,袁世凱曾贈他一千大洋,從而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成語典故與心理輔導》)

老革命資助蔡鍔留學日本(1899-1904),更證實了麻子與四郎二十年前(1920往前推20年正好是1900)在日本的一面之緣。

蔡鍔的出場實為短暫,麻子一句帶過,可能姜文在這裡也不想讓別人過於深究吧。師爺的“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逗觀眾一笑的同時也轉移了“松坡將軍”這個話題。

但存在即有意義,蔡鍔的出現強調了麻子的立場,他其實也是個追求民主、主張革命的有志之士,在將軍死後的落草為寇實屬情非得已。

“我有九種辦法弄死他!九種!聽我的雷聲!”(舉人武智沖人物分析)

武智衝:武松、魯智深、林沖的集合,地方草莽和市井地痞的代表,清末的最後一波舉人。

一個有問題的地方:武舉人在影片中說過“老子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皇上欽點的武舉人”,1905年正是科舉制在中國存在的最後一年。

鴉片戰爭後,在各種禦侮戰爭中,武舉人的基本素質和軍事思想早已跟不上時代。但墨守成規的清政府,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宣佈廢止了遲遲未廢武舉制度。

不知是武舉人的自我吹噓還是編劇的一個小失誤。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替身被殺後,武舉人立馬融入群眾第一個衝進碉樓,碰到了同樣想混入群眾的管家胡千,舉人輕舒猿臂就將胡千打暈在一旁。兩人之前在黃老爺面前是如何的諂媚,但在革命成功之際卻又爭先恐後的帶頭衝鋒,唯恐落下。

一個有爭議的地方:“我有九種辦法弄死他!九種!聽我的雷聲!”,武舉人應該早就想好了弄死四郎的辦法,就是炸了碉樓(雷聲),其他八種作為備用,但不想卻被四郎一槍崩了頭,所以武舉人的結局還是死在了他曾經的主子手上,不過炸藥也已經安放,最後他卻確實炸死了四郎(替身,前面有解釋)。

個人認為四郎新替身的任務是給張麻子傳遞自己已經死掉的假象,以假亂真,真麻子伺機跑路,但不巧撞上了武舉人,殺掉武舉人的同時也被已經安放的炸藥炸死,因為基本不可能有人為了金錢而替四郎體面的死,這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寫在最後①( “我就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晚了,前幾任縣長把鵝城的稅收到九十年以後了,也就是他媽的西曆二零一零年”。事情發生的時間原著為三十年代,姜文特意改成1920年。簡而言之,2010年以前的電影都是跪著掙錢,只有我姜文才能拍出一部既有深度又能掙錢的電影,站著把錢掙了(純屬個人娛樂)。

“我就是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

寫在最後②( “公平,公平,還TMD是公平”):

麻子棒打武教頭後原本看熱鬧的百姓紛紛出門跪地高喊青天大老爺,姜文開槍,“不許跪!”。但當他說完來鵝城要辦的三件事之後,百姓仍是跪地高喊青天大老爺。

那個時代的百姓在長期的暴力的壓迫下早已放棄了希望,麻木到已經不會去憧憬,或許究竟誰是統治者他們並無所謂,縣長的更換無非是新強權的壓榨或是短暫正義的出現,高喊“青天大老爺”也只是畏懼新的暴力,而不是對強權的反抗意識。革命已經發生,西方的先進文化與思想也已經進如了中國大陸,但百姓卻沒有真正的接受這些先進思想,來掙脫封建的枷鎖,公民意識仍未覺醒。就像魯迅的描述一樣,對暴力的畏懼和見人就跪的奴性深入骨子裡,頭上的辮子剪了,心裡的辮子卻剪不掉。

作者:小包紙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