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網友@Nemo船長提到很多中國人想當然的發明了一套規律,認為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它的經濟規律不同於發達國家,並且提出了“剛性需求”這個例子。

我認為剛性需求無非就是需求的價格彈性低(inelastic),所以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規律,只是中國人發明了一種翻譯而已。

Nemo船長認為這就是中國人發明的規律,還認為經濟學學術上不會使用“剛性需求”這個詞。

這我就不懂了,因為“剛性”本來就是中國人發明出來翻譯“無彈性”的,所以我一般也在腦子中直接把二者替換,但是究竟有沒有一個單獨的詞來表示剛性呢?這是我需要知道的問題。

於是我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裡的剛性需求,英文是Rigid Demand,而下邊關於這個詞的解釋,其實就是需求的價格彈性低。

於是我把這個英文放進了谷歌學術,然後把結果貼上給Nemo船長。

然後他說我是個奇葩,說我的學術水平太低了。

因為搜到的那些東西根本不是inelastic,而是其他學科的術語。

這個錯誤我認栽了,因為第一我確實不大關心學術術語的翻譯問題,很多術語我都只知道漢語,不知道英語;第二我確實只是搜到東西就粘過去,連看都沒有看一眼。所以向他致歉。

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假如“剛性需求”裡的“剛性”就是inelastic,那麼為什麼百度百科裡邊卻翻譯成Rigid?

其實還真有一個“剛性”就是用來翻譯Rigid的。

由於初級微觀的東西我不大看,所以我想到宏觀裡邊,不是都在討論名義工資的剛性和彈性嗎?於是我查了一下,原來名義工資的“剛性”確實就是 rigidity。

所以我就知道了,Rigid的正確翻譯是“剛性”,而inelastic的正確翻譯是“無彈性”。因此“剛性需求”是一個錯誤的翻譯。或者說不是一個學術翻譯,而是一個民間約定俗成的翻譯。

那麼,為什麼這個詞會被誤譯呢?是因為二者都有一個本質特徵:“不易改變”。既然剛性是指不易改變,無彈性也是指不易改變,為什麼不用剛性來翻譯無彈性呢?不但少了一個字,“剛”從字面上有一種直觀的力量。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名義工資剛性”裡的“不易改變”和“剛性需求”裡的“不易改變”是兩種不同含義。

凱恩斯主義命題的主要基礎,是貨幣是否中性。假如工資不是剛性的,名義工資會隨著價格水平改變,從而實際工資不變,勞動力供給不變,總供給也不變,因此需求調節政策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這裡邊的“剛性”,其實是名義工資(相對於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很多人對“剛性”的理解是,實際工資向上調節容易,向下調節難。但這既不是“剛性”這個詞在“貨幣中性”議題上的精髓,也不是凱恩斯的原意。事實上,無論名義工資是不是剛性的,凱恩斯都不建議去調節工資,尤其向下調節工資,而是建議透過調節價格水平,在名義工資不變的情況下,把實際工資降下來。當然你可以說是因為工人具有貨幣幻覺,也可以說是因為工人喜歡其相對收入不變,總之,這個詞的唯一精髓是“不易改變”。

新凱恩斯主義者不用“剛性”,而用“粘性”來描述工資的不易變動,粘性是一個更弱的詞,顯然工資變動的不易性更少了。我覺得是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論戰,把“剛性”、“彈性”這些詞播撒到大眾的視野,從而引起人的熟悉和誤用。

而“需求價格彈性”其實是一個微觀概念,它表示價格變動對需求變動的影響幅度。“需求彈性”這個詞其實是不完全的,因為它沒有指明是什麼變動引起的需求的變動,它可能是收入彈性,也可能是交叉價格彈性。

我們指的“剛性需求”,一般都是指需求價格彈性低,因為我們總是在論述“火車票漲價能否改變春運”之類的問題上使用這個詞嘛。

由此可見,這兩個“不易變動”,其引起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而其“不易變動”的性質,則是相同的。

並且我們雖然說“剛性需求”,實際上我們所指的並不是Rigid,而是inelastic。假如我們中勾人創造了什麼,我們只是創造了一種翻譯(誤譯),而沒有創造一種規律。當我們說“春運客流”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說可以用通貨膨脹政策來減少客流,而是說透過提高火車票價格。不是嗎?

那麼“剛性需求”當然存在不存在?

需求價格彈性為0商品大概只在模型中才有。而彈性的具體大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低、極低、為0,其實描述的都是差不多的經濟規律。模型中為0的,其所代表的經濟規律或許只是“低”。而且當我們真正使用這個詞去討論問題的時候,也並不是真的期望它必須為“0”。

例如我們討論火車票問題,我們反對漲價並不是因為“無論漲多少價,該回家的還是會回家”(為0),而是因為“漲價只能造成很少的人選擇回家,因此得不償失”(低)。

那麼究竟該不該漲價呢?我認為不該。因為中國國情。

當然不是因為中國過年回家的“剛性需求”。事實上,我認為這個需求是相當有彈性的,並且正因為它有彈性,我認為不該漲價。

中國國情是戶籍制度,勞動力流動困難,中國國情是東部地區的超額工資沒有因為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而被拉下來,中國的國情是正是因為對外地或者農村廉價勞動力的使用,才造成了如此高速的增長。

假如“需求剛性”,無論如何工人都得打工,都得回家,那也就罷了。假如需求不是剛性的,因為火車票提高而減少了工人流動,從而中國的經濟不就完蛋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