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政治題型有:選擇題、辨析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四種類型,為了幫助大家拿分,小編整理了成考政治的10道必背簡答題,“白送的分”同學們可得牢牢捧住!文末還含有成考考點複習資料,要耐心看下去哦~

1、簡述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1)運動是一切事物的一切變化與過程。靜止主要是指物質運動的三種特殊狀態:

其一是相對於特定的參照系而言,事物沒有發生機械運動。

2021年已經過去快

三分之二

,很多考生還遊離在外太空,不知道從何入手開始複習……

客觀地說,成人高考相對於其他考試來說,難度並不大,透過率也相對較高,只要認真複習還是有機會透過考試的!

成考備考有哪些小技巧?請收下這10道政治必背簡答題!

成考備考有哪些小技巧?請收下這10道政治必背簡答題!

其二是相對於質變而言,事物仍處在量變階段。其三是相對於某種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而言,事物沒有發生那種形式的運動而處於其他形式的運動之中。

(2)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對立表現在: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二者相互區別,不可混淆。所謂運動是絕對的是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永恆運動的,是無條件的。所謂靜止是相對的是說,靜止是運動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狀態,是有條件的。

另一方面,運動與靜止的統一表現在:運動和靜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即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在運動與靜止關係上有兩種形而上學的錯誤:一種是割裂運動與靜止的關係,否認運動,只講靜止,將靜止絕對化的形而上學不動論;一種是割裂運動與靜止的關係,只講運動,否認靜止的形而上學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2、簡述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即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運動即一切事物的一切變化與過程。

(2)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係。

這表現在: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因為物質是世界上一切運動的主體與客觀基礎,設想離開物質主體的運動必然主張以意識為主體的運動,最終陷入唯心主義。如黑格爾“絕對觀念”的運動。另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物質離不開運動。因為運動是世界上一切物質的存在形式與根本屬性,設想離開運動的物質必然主張靜止是物質的本質屬性,最終陷入形而上學。如歐洲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實質上是承認了運動的絕對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否認靜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絕對運動中存在著某種相對靜止的狀態,但相對靜止不是物質的本質屬性,而是絕對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3、簡述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辨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因為:第一,唯物辯證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聯絡與發展,而對立統一規律揭示的是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所謂聯絡實質上是矛盾與矛盾、矛盾這方面與矛盾那方面的聯絡,所謂發展實質上是矛盾推動下的發展。

第二,唯物辯證法是有著豐富內容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而對立統一規律則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與範疇都是對立統一規律在某二方面的展開。

第三,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而是否承認矛盾則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

第四,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矛盾分析法則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2)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完整理論體系,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但不是唯物辯證法的總體。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在掌握對立統一規律的基礎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科學理論體系。

4、簡述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相互關係?

(1)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和同一及其關係的哲學範疇,對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關係或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貫通的趨勢和性質。

具體表現為:第一,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這是指矛盾雙方各自以對方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互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

第二,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貫通性。這是指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滲透的渠道和橋樑,相互轉化的趨勢和可能。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2)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第一,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統一表現在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絡、不可分離的關係。即同一性不能脫離鬥爭性而存在,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鬥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沒有同一性也就沒有鬥爭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對立表現在二者之間是相對絕對、相互區別的關係。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鬥爭性是絕對的。

5、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二者之間存在著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的辯證統一關係。

(2)它們之間的區別表現在:兩者雖然都是以客觀物質世界為物件的,但具體科學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某一特殊領域或某一特定層次的本質和規律,因而其理論具有個別性和特殊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因而其理論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們之間的聯絡表現在: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沒有具體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發展;

另一方面,具體科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6、簡述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徵?

(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資訊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勞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其本質特徵主要是:

第一,勞動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覺活動。

第二,勞動必須創造並使用一定的物質手段,主要是勞動工具。

第三,勞動的物件具有廣泛性,是以人類自身為主體改造整個世界並創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類勞動的尺度具有多維性,包括真理尺度、價值尺度和審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統一。

7、簡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1)感性認識是人們透過感覺器官對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絡的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具體性兩個特點,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發展的低階階段。理性認識是人們透過抽象思維而得到的關於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和內在聯絡的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兩個特點,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是認識發展的高階階段。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對立主要表現在:它們是認識發展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內容、特點、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主要表現在:

第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聯絡的。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的積累。理性認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論。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不上升到理性認識,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

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方面,感性認識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也滲透了感性因素。

8、簡述國體與政體的關係?

(1)國體亦稱國家的型別,指的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治階級,它聯合哪些階級去統治哪些階級。政體亦稱國家的形式,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治階級採取何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統治。

(2)國體是國家的階級內容,政體是階級統治的具體形式,所以國體與政體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

9、簡述勞動創造了人?

(1)勞動是指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以及能量、資訊變換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2)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但從猿到人的轉變不僅是一個生物進化過程,更是一個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飛躍的根本性質變。在這個質變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主要是:第一,勞動改造自然的需要創造了生產工具。工具的製造和使用,使動物適應自然的活動變為人改造自然的勞動,也使猿的前肢變為了人的手。

第二,勞動交流的需要產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使人的意識具有了物質的外殼,從而使抽象思維和意識的交流成為可能,動物心理才變為人的意識。

第三,勞動合作的需要產生了人的社會聯絡,形成了人類社會。社會的形成不僅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標誌著作為自然一部分的猿變為與自然相對立的人,猿之間的動物群體關係變為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10、簡述實踐及其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自覺能動性、客觀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三個特點,表現為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係實踐和科學實驗等三種基本形式。

(2)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這表現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的需要決定認識的產生,也就是說,人們改造世界的需要產生了認識世界的需要。其次,實踐出真知,人類的一切認識,無論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歸根結底都是來自實踐的。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並提供解決新課題的新的經驗材料。其次,實踐的發展不斷給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實踐不斷推動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正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改造世界。

每天背誦一個高頻考點,積少成多,相信同學們都能在考場上順利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