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在設計院,一箇中字頭的,聽起來還不錯的大院。

那個時候(包括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設計院=高大上,設計院應該感謝梁思成、貝聿銘這樣的傳奇,這些站在樓頂的大師,像一面旗幟。吸引了無數的高材生。

在時代趨勢下,地產迎來了黃金10年,設計院(建築設計院)也迎來了蓬勃發展。那個時候,設計院的工作雖多雖累,但能掙到錢,對得起付出。

一、現狀

隨著地產行業的衰退,設計院逐漸開始面臨狼多肉少的局面。這十幾年,本來設計費就沒有隨著時代前進而提高——現在的設計費標準還是02年的標準,比比這些年其他行業是什麼情況?

現在為了接活兒,又價格內卷嚴重,惡性競爭,成本費投標甚至倒貼錢投標。最後靠壓榨設計師擠出來點利潤。

為什麼現在一談設計院就是勸退。對於設計師來說,價效比太低,活多錢少,工資還是壓一半發一半,90後00後能接受嗎?不能接受也好,因為擴招的太多了,設計行業目前也不缺人。

說遠了。

接著說設計院,原來是建設方、設計方、施工方三方獨立,工程出了問題,設計說施工的鍋,施工說設計的鍋,扯不清。國家為什麼推EPC總包模式——你們內部扯去,我得先明確的找個人來捱揍。

所以設計院目前面臨的至少是幾種不利情況:

1、時代大勢,專案減少,狼多肉少

2、國家大勢,推EPC,資質放開後,施工方自建設計部門,開始向上擠壓原有設計院;設計院想自己搞EPC?這是資本遊戲,除了超大型可以試試,一般院根本沒有那個實力。

3、還有苗頭面對AI的擠壓,圖農圖農,有多高的技術含量?未來流程標準化以後,需要的人越來越少,不排除突然哪家網際網路軟體公司顛覆了設計院。

二、應對

小精尖+聚焦細分領域+BIM+精細化運營

有點想法的設計院在不斷探索BIM

。覺得BIM是唯一的抓手,要試試,我覺得對,有人說不做BIM等死,做BIM找死,總歸是死,不如探索一下。

另外,BIM現階段一個重要作用是代表一種態度,一種精神,還有一部分技術的反應——這些在拿專案的過程中是有實際意義的。

但BIM只是一個點,在邏輯上方向上,我覺得知乎上有個回答說的好:

兩個方向,一個往EPC總包方向發展,一個是走“小精尖”路線。

EPC總包這條路不適合大部分設計院,

聚焦細分領域,往專業院方向發展,一針捅破天,做細分領域的王者

,未來還會有一席之地。

並且要結合精細化運營。

當一個行業野蠻生長的時候,粗放是可以的,是沒問題的,甚至是正確的。但是過了野蠻增長的時代,只有一條出路,精細化運營。

減少所有不必要的人力浪費,最佳化各個環節的效率,在此基礎上提高出圖的質量,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沒有設計師不努力,設計師是我見過的行業中最難摸魚的行業。但是主觀不能代表客觀,主觀能動性發展到頭了,就要從客觀方面想辦法。梁寧講,打仗的時候,找一個高地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不斷鼓勵士兵“別怕死,衝啊”

道理都一樣。透過精細化運營,達到佔領高地的目的,永遠別埋怨的你計程車兵不行。沒有士兵不怕死,重要的是佔領高地,別總往別人山頭上衝。要俯衝他們,要降維打擊。

精細化運營是最可控的通往未來的路,BIM是最有爆發力的。在聚焦細分領域的基礎上,二者結合,才有可能破局。

三、如何進行精細化運營?

從20年的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到一個路徑——資訊換能量。資訊流動越快越準確,效率越高。原來要去到超市才能知道價格,現在開啟手機點點就能知道,這其中差了多少能量?

這也是國家推動資訊化的基礎邏輯,當然現在還加了數字化,DT時代。我從高中時代就覺得數學可以描述一切,到現在確實也看到了人被“數字化”的過程。一個上網的人,你的一切都能被資料勾勒出來。

說回來精細化運營

就是要完善企業的資訊化和數字化建設。但國內把這行快做爛了,我親眼見到很多很多做塌了的專案,推進不下去了。我在之前一篇協同設計平臺常見的幾種死法(幾種常見失敗原因),也約略的提及了一些。

資訊化數字化,是100%有用的,也是唯一一條透過未來的路,但是,前提是要找到一個真正懂行的供方來做。否則,失敗機率是不小的。就像我今天寫的朋友圈——一個醫生,讓病人自己開藥,能治好嗎?

抱歉,這裡我以醫生自居可能略有不妥,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有些做資訊化的廠商,只為了回款,什麼都是“是是是,好好好”,回款了,系統愛咋樣咋樣。推動不下去?對不起,是你們力度不夠。

我也不是說我們就能做的有多好,但是我們不差錢,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只盯著回款。我們想做的是一件產生價值的事情,賺錢的事情多了去了,搭建系統從賺錢角度來說,其實很累價效比很低。

搭建系統和畫圖其實一模一樣。重在前期方案,研發搭建實施就是後期施工圖設計。花更多時間來了解需求,打磨方案,反覆溝通,如果你就是不認可我們的方案,對不起,我們不做。就是這麼倔強,我們希望做一個成一個。

目前設計院的粗放至少有下面幾種情況:

1、專案管理水平跟個人水平關係極大,個人水平好專案結果就好,個人水平差專案結果就差;

2、專案過程不可控,質量不可控,時間不可控

3、員工工作量不清楚,工時不公平,外協在幹嘛更難知道

4、為了完成ISO9000,搞手工補填,增加工作量,還兩張皮,有些有管理系統,但與生產過程也是分開的

5、設計師花了很多時間在無關設計的機械性工作上,比如專案歸檔,比如找圖

等等

每個院還有一些自己的特殊流程和特殊情況。

把這些問題透過系統控制住,就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透過沉澱在平臺上的資料,來反哺最佳化設計過程,以及一些決策支撐。舉個例子,透過簡單的資料積累和分析,就能發現哪個人哪裡容易犯錯,哪裡更擅長,反過來就可以針對性最佳化。

四、總結

設計院目前真的很難,破局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許目前某些院還不難,還能大口吃肉,但時勢使然,早做準備也好。

對於大部分設計院來說,小精尖+聚焦細分領域+BIM+精細化運營,是未來的唯一的路。

協同設計系列:

Bim東邪:協同設計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Bim東邪:CAD協同設計中的難題、關鍵點

Bim東邪:BIM協同設計與CAD協同設計差異

Bim東邪:協同設計平臺與網盤/雲盤的優劣勢

Bim東邪:協同設計平臺常見的幾種死法(幾種常見失敗原因)

Bim東邪:撇開協同設計管理系統,說說怎麼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