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卡因自從被發現可以令人上癮之後,他就成為了大多數媒體故事裡面被攻擊的物件。而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將媒體對於可卡因上癮事件的描述進行對比。

1。對於早期可卡因上癮人員的評價

從早期來看,這些媒體作品大多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醫學院的學生或者醫生,不幸的接觸到了可卡因,隨後如何一步步從富變窮的故事。這群受害者們,基本上和那個時候的讀報人群的構成重合部分較大:受過一定的教育,處在社會的中上層,曾經有過良好的未來。最終卻因為可卡因而毀滅了自己。在這一時期,人們對於吸毒者更多的感覺是同情而非是鄙夷,新聞媒體也經常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而把它們塑造為不幸的受害者,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去吸毒,相反,他們反而是一群因為工作需要而沾染上毒品的可憐的人

可卡因上癮與背後的媒體(上)

可卡因

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髮展,人們發現,這類故事變得越來越常見,這就意味著,可卡因上癮並不是工作的需要的結果,也不是極小部分的不幸的人才會染上的問題。相反,人們很快就發現,可卡因吸食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墮落的典型代表,原本出身正派的青年人只是為了自己的放縱就選擇去吸食毒品,進而破壞自己的家庭,甚至造成惡劣的刑事案件,可卡因的進口也為美國的治安提供了不小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不再將同情作為一個可卡因上癮事件報道中的一個態度選項,他們在這一時期對於可卡因上癮進行了狂風驟雨般的批判,就這樣,可卡因吸食者的形象從可憐的,甚至有點吸引人的紳士變成了可怕的,自私自利的墮落的潛在犯罪分子。

2。對於可卡因上癮者評價改變的因素分析

似乎在上一段當中,我們大家已經能看出媒體對於可卡因吸食者的態度的轉變的原因,不過在接下來的部分中,我將會加以更加詳細的論述,以此來給大家一個更更為直觀的感受。

可卡因上癮與背後的媒體(上)

可卡因的主要反對者哈維•華盛頓•威利

在最早,對於可卡因吸食者的同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於可卡因的危害性的認識的不足,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可卡因的價格較高,這也就限制了吸毒人員的構成數量,因此其對於社會上的危害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或者說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而且在1906年的《純粹食物與藥品法案》透過之前,對於可卡因上癮的警告更多是停留在民間呼籲的程度之上,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看待可卡因的吸食自然更多的是將其聯想為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而非是對於所有社會成員的傷害,這就進而使媒體能夠更加方便的將對於癮君子們的看法引導到不幸的人與受害人這一方面。除此之外,這些受害者的工作身份總會給讀者一種他們只不過是由於工作上的麻醉需要才導致他們接觸到了這類毒品,從這個觀點上來看,他們甚至多了一層犧牲者的意義。同時,從可卡因自身的屬性來看,可卡因在此時更多的作用是作為醫學上的麻醉劑,這就相當於為可卡因披上了一層安全的外套,使人們放鬆了對與可卡因的警惕。

可卡因上癮與背後的媒體(上)

關於《純粹食品與藥品法》的漫畫

但是到了19世紀90年代之後,可卡因上癮已經成為了美國國內非常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從經濟上說,可卡因經常在美國的鄉村地區作為江湖術士的藥品出現,使每年美國人花在可卡因上的金額快速增大,而在同一時期,真正具有治療效果的專利藥的銷量反而只有可憐的7500萬美元,儘管相比於可卡因成癮問題在美國大規模被批判之前,美國的人口已經增加了10%。但是專利藥的銷售金額反而沒有多大變化,甚至可以認為是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可卡因的進口數量卻提高了40%以上,保守估計來看,在1890年,美國大約有20萬名可卡因上癮者,《英國醫學雜誌》的資料則更加令人失望,據其調查發現,在美國的每家公司裡面平均有三個人吸食可卡因,而光在辛辛那提一座城市就有1萬名癮君子,可卡因每年的進口量已經從每年一噸左右飆升到了每年7噸,而且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這一時期,可卡因作為醫學麻醉劑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少,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一時期,可卡因成癮的人數和可卡因的進口量都在快速的提升,而且,可卡因提煉技術也在不斷升高,這就使得可卡因的生產成本不斷下降,生產者開始走向產業化,大規模的可卡因生產商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比如德國的菲薄沃克與後來荷蘭為了突破德國專利法的限制而生產的爪哇可卡因,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世界各大藥業公司在看到可卡因的的鉅額利潤之後,都紛紛投入到對與可卡因的研發與生產活動當中,這就使可卡因市場上出現了一個迴圈,可卡因的價格不斷降低,可卡因擁有了更多的吸食者,相關企業在可卡因生產上投入的更多,可卡因成本進一步下降。

可卡因上癮與背後的媒體(上)

法案的透過者西奧多羅斯福(特意找了張年輕時候的照片)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美國政府對與可卡因管控的認識,可以說,從1887年在奧爾良開始的,最後一直持續到蒙大拿州的全美禁止販賣可卡因的活動,使原本處於灰色地帶的可卡因變成了明確的不合法,這就使人們對於可卡因的看法變得更加的直接,從而也影響到了對於可卡因吸食者的看法。

3。如何看待媒體在這一事件中的轉變

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只要我在我的文章倆面提到媒體,基本上都是想指出媒體對於受眾的思想影響的潛在威脅,可是在這一次的事件中,透過上文的描述,以及我對於大部分的材料的閱讀的結果都會令我自己陷入到一個謎團當中,在這種事件當中,媒體的引導真的是有害處的嗎,因為,不同於對於後來南部黑人吸食可卡因的報道,這些報道中的內容大部分是屬實的,而且即使沒有媒體的影響,我們也能看出,群眾總有一天會自主的發現可卡因的危害,那麼,在這一事件裡面,媒體只是正常的發揮了媒體本身就所應該具有的影響力。於是,如何分辨出媒體的報道內容的真實性,無疑成了每一個受眾都應該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