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梧桐樹邊羽2019-01-22 10:23:34

上古時期的人認為父母取的名字是通神的,不能亂叫。那別人怎麼稱呼你?再取一個代號好了。這就是“字”,因為是給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

表字是成年之後才有的,未成年又稱為“未字”,女子稱為“待字閨中”。男的二十,“冠而字之”;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冠”和“笄”是成年禮。

因為用來稱呼,所以在取字的時候都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但是大都與“名”有關。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孫權,不但要權,還要相當的謀略,“仲謀”。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還是白;也有完全相反的:韓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表字就退退。

前面有一篇問答詳細講過姓氏和表字,關於“字”就簡單略過,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去看,咱們這篇回答主要講“號”。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

號,是另外一個“名”。但是“號”有很多種:“自號”、“賀號”、“諡號”、“私諡”、“綽號”等等。

我們知道姓名和表字都是父母長輩給取的,自號那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趣起的別名,比如“青蓮居士”,“東坡居士”,“五柳先生”。號和字一樣,別人稱呼的時候表現得更加尊重。號的用處也大,不單單用來稱呼,還用來寫文章署名,所以看成文人的筆名也未嘗不可。至於號的含義,那就像咱們用的網路暱稱一樣,五花八門,你想叫什麼都行。而且一個人也可以同時擁有幾個號,還不用身份證實名。

“賀號”是指在民間,大家很尊重一個人,公推一個比較好的“號”給某個德高望重的人,這算是老百姓對他一種認同和嘉許。不過現在這種行為少了。

“諡號”興於周代,是對天子、后妃、諸侯、臣子死後的稱呼,用一兩個字,體現對死者的評價。這些諡號,帝王是由臣子議定,而臣子就由帝王賜予,所以基本上能算得上一生的總結,比如周文、武王,那必是文治武功,周厲、幽王,那就是殘暴,昏庸。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

像蘇軾諡號“文忠”,但是如果在現在拍個東坡的電視劇,裡面稱呼他“文忠公”,那就是個笑話了。同時代的王安石諡號比較奇特,只有一個字“文”。宋代最高的諡號是“文正”,那麼這個諡號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說是讚美,超越“文正”,有些人則認為明贊暗貶,認為他“不正”,至少是政治上變法不正確。所以,這裡面門道也很多。

“私諡”。如果一個人沒有官方身份,但是又有地位,民間就會有“私諡”。比如陶淵明,姓陶、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我們最熟悉的是他的表字。五柳先生,是他自己取的號,表達他個人隱居世外的高潔志向,而死後親友們私諡號靖節,是大家對他一生品質氣節的總結。

所以呢,自稱用名,他稱表字,再尊敬一點呢,就稱號,如果對方有官職,那麼官職也可以是別號,比如“王江寧”、“杜工部”,這些都是尊稱。

至於“綽號”,就是咱們現在的“外號”,這沒什麼好講的,誰上小學的時候沒有呢?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古人為何在「姓名」之外還要另取「字」、「號」?柔遠小先生2018-02-06 15:55:18

一、字

表字,又稱字,是漢文化圈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根據記載,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唐代稱為元服禮)時取字,女子15歲及笄(日本稱為裳著禮或鐵漿禮)或許嫁時取字。

表字的取法,一般與本名意義相關。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

如:孟浩然,名

,字

浩然

關於古人表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1。根據《禮記·檀弓》的說法,在人

成年

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會顯得不恭敬;於是需要1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

長輩

恩師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彼此稱呼的。

2。

北齊

顏之推

認為,

人名

用以區別彼此,字則是用以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如

岳飛

字鵬舉(飛、鵬相關),

關羽

字雲長(羽、雲相關)。

二、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時亦會為自己取號,又稱別號,別字。號是較正式的別名,以言意託志。受古代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日本、韓國、越南等在內的東亞國家都有這樣的習慣傳統。

在漢字文化圈中,直呼別人之名是十分無禮的。通常來說,只有長輩能直呼其名,平輩以字相稱,後輩就用號來稱呼前輩。故稱呼別人時,對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對有號之人則多呼其號,而不會直稱其名。如蘇軾,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道號東坡道人。人多稱之為蘇東坡,而不會直呼其名。有些人的號因此比他的本名或字更為人所熟悉,如祝枝山(本名允明),徐霞客(本名弘祖),曹雪芹(本名霑),鄭板橋(本名燮),李叔同(本名廣侯),鄧澤如(本名文恩)。

另外,因應不同的用途也會有不同的號,如詩號、畫號、武號等。士大夫還流行以自己的居處或書齋之號為別號,是為庵號。佛教及道教檀越或出家人為了宗教取的號,稱法號,或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