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月,有著這世人都不能比的意趣盎然。朔、上弦、望、下弦、晦,陰、晴、圓、缺,月相週而復始的變化,情感豐富而細膩溫潤的中國人,把人們情感的變化,也一一與天象的變化對照起來。如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描述的那樣,「構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們想起人來的東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從《詩經》裡《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詠月開始,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八千里路雲和月」……再到現如今膾炙人口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數不勝數。不同時代的人們,用自己那時那刻的心緒,為月亮作了生活的註腳。溫婉幽怨的情思,悲歡離合的感懷,懷國思鄉的壯闊,憂鬱愁苦的孤寂……明月千里,恆古不變,月光裡,記載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幾千年來的故事,如同穿越了時空一般。也許,月亮的變化,是我們用來丈量生活中歲月流轉的尺度吧。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農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自黃帝時代至今,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傳統曆法。與現在的僅考慮太陽迴歸的公曆不同,中國人的農曆,同時考慮了月與日的變化,從曆法上說,更為精妙。其實,我們日常口頭的「陰曆」,應該被稱作「陰陽曆」。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朔晦一月,春秋一年,我們的生活就在時與光的軌跡上,週而復始,迴圈往復。

中國人用陰陽魚所構建的太極圖,呈現著無限的迴圈。埃及人將細繩系成一個圓,來表示永恆,基督教中聖人頭頂的光環是圓的,佛教所描繪的「曼荼羅」 依然是圓的。柏拉圖也曾經把心靈描繪為一個球體,所以,圓應該是每個人的心靈的象徵吧。圓象徵生命的統一與完整性,也象徵著人類和整個自然界的關係。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中國人存於世的基礎關係,就是一個一個的圓構成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裡談到的,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的水紋一般,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圈子的半徑的長短,構成了差序格局,就是人倫。這是中國人社會結構裡最基本的概念。中國人正是用這樣的一種觀點,構建了自己的圈子,也構建了家。中國人的「家」可大可小,即可「五世同堂」,也可以收縮在「一家三口」。在中國人「家」的關係裡,每一個關係,都有著清晰而準確的稱謂。這是對「家」 所構建的親屬圈子上,最直接的定義,一聽稱謂便能明辨與「己」之關係。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中國人的文化是基於中國人的家族文化構成的。中國人的「家」,擁有著「氏族」一樣長期延續的屬性。在這樣的屬性下,我們繼承著姓氏,祖訓,親屬關係……,家族是我們社會生活的核心,也是在我們血液裡,抹殺不掉的東西。家族的延續、和諧、團結,以及家族的榮譽始終在生活中、工作中影響著我們。即使是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小家庭出現了,家族成員間的物理距離開始變遠了。但我們仍舊需要在節日來臨時,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家再小,也需傳承,人再遠,也需團圓。

我們在這傳統文化的規則裡面,如此往復的迴圈著。這永遠是我們割捨不掉的情感的維繫,也是我們永遠走不出來的規則。子孫的繁衍、對祖先的敬畏、孝敬老人、謙讓順從,這樣的規則在我們出生地那一刻,就已經印在了我們心裡。並且,逐漸的變成了我們內心的秩序和規範。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日用之道—中秋月望

彷彿新月恨易沉,缺月恨遲上一樣。相聚時短,總是帶著遺憾。但一碗一筷,飽含著溫度,留下了我們在餐桌上的彼此掛念。皓月當空,皎潔揮灑,八月十五的那一輪圓月,早已變成中國人內心中,對於家庭團聚的集體意象,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家」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是厚重的,實在的,承載著我們的根和歸屬。沒有「家」,似乎連生存下去都很艱難。「家」不僅是鄉土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單位,也是中國文明生生不息千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