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帝突駕崩 繼位有鬥爭?瀋陽出版社 2019-06-18

崇德八年(1643年) 八月初九日,“是夜,亥刻(夜9時~夜11時),上無疾,端坐而崩”。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壽五十二歲。

第二天,盛京宮內舉哀。諸王大臣按照官職大小及關係親疏。分別在清寧宮、崇政殿、大清門,以旗序肅立舉行哀悼。他們把清太宗皇太極的梓棺迎送於崇政殿。崇政殿是皇太極生前聽政的常朝之所,也常在此舉行禮賓等儀式。在此安放皇太極的梓棺,是表示對皇太極的尊重及懷念。在此,貝勒大臣朝夕哭臨三日。

皇太極是否為無疾而終,有的學者持懷疑態度。筆者也認為不是無疾。而是因病突亡。時人記載:“初九日,夜半,皇帝暴卒。”又記:“皇帝猝殂。”“暴死”“猝殂”,都可以理解為突然死亡,即不是無疾而終。事實上,皇太極一直疾病纏身。他多次“聖躬違和”。看起來,說他是因病突亡是比較準確的。有人懷疑皇太極被謀害,是沒有根據的。

不管怎麼說,皇太極的突然駕崩,造成了權力真空。關於繼承人問題,皇太極沒有留下片言隻語。人們在悼念皇太極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令人扼腕嘆息之事。章京敦達裡和安達裡二人,自願以身殉葬。

他們二人,少年時便侍奉皇太極,後分別到肅親王豪格門下。現在憶起皇太極的恩典,不忍離開,故願以身殉。臨殉時,安達裡詢問諸王貝勒:“如果先帝在天之靈,問到繼承的事,我怎麼回答是好?”諸王貝勒答道:“先帝開創了宏大的基業,我們一定實心實意地輔助他。如果有幸得到先帝在天之靈的垂青護佑,那真是我們心中的願望啊!”諸王貝勒請追尋皇太極而去的安達裡二人,捎上他們的誓言,以請皇太極的靈魂得到安息。但是,人們在哀痛之餘,忽然想到皇太極沒有留下遺囑。儲位屬誰,尚無定論。人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事實上,當時有望繼承皇位的只有三人。

第一位是禮親王代善。論地位,代善是皇太極之下的第一人。崇德元年,代善晉封為和碩兄禮親王。這裡多加一個“兄”字,以示代善身份之特別,地位之崇要。皇太極對代善極為尊重,也極為關懷。

崇德四年(1639年) 十一月,代善隨皇帝到葉赫行獵。到英格布佔時,代善射一獐子,馬跌撲,皇太極見了,急馳向前,下馬為他裹傷。又倒酒讓代善喝下,以解傷痛。皇太極看到代善痛苦的樣子,自己先流了淚。說道:“朕以兄年高,不可馳馬,屬勸兄,奈何不自愛?”皇太極馬上停止打獵回京。命代善同行,一天只走不足二十里。

從中不難看出,皇太極對代善極為友愛。

皇太極對皇兄代善一直高看一眼。如皇太極病逝的前一天,舉行外嫁第五女固倫公主的儀式,當代善步入崇政殿時,皇太極特意走下殿階迎接他。

然後,自己走中間殿階升御座。代善從西側殿階上去,坐在殿內西側。賜座者只代善一人。

昭陵石牌坊

努爾哈赤死時,作為二皇兄且大貝勒的代善,本來可以繼承汗位。但是, 他作了謙讓。此時弟死,作為皇兄的他,不想也不能繼承這個皇位。

昭陵隆恩殿內琺琅五供

第二位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努爾哈赤十六子中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死時,他才十五歲,現在已經三十二歲了。此時的多爾袞,已經不是彼時的多爾袞了。多次出征。戰功赫赫。他率兵收服了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及其餘眾,獲元代傳國玉璽“制誥之寶”;他率兵攻入朝鮮,兵進江華島,朝鮮國王李倧稱臣投降;他率兵多次攻打明朝,深入腹地,戰果輝煌。多爾袞已成為皇太極親密的左右手。

同時,他與其弟多鐸,共同領有正白和鑲白兩白旗,其他旗中也有個別勢力支援他。幾近三旗的力量,實力雄厚。兄終弟繼,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總之,多爾袞是很有希望的人選。

第三位是肅親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生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此時三十五歲。繼妃烏拉納喇氏所生。他曾經跟隨祖父努爾哈赤遠征蒙古,因功封貝勒。天命十一年(1626年),跟從其伯父大貝勒代善征服扎魯特部。皇太極即位後。豪格以長子身份,表現更為英勇。天聰元年(1627年),隨皇太極征討明朝,敗明兵於錦州;天聰三年(1629 年),在進攻明朝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衝殺在前,明軍大潰;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率兵攻打明朝,把留守瀋陽的重任交給長子豪格,表現了對他的信任。天聰六年(1632年),因功晉封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 四月,晉封和碩肅親王。崇德七年(1642年),生擒明朝總督洪承疇及巡撫、總兵等,立下大功。四月,又同鄭親王濟爾哈朗攻下塔山。

從經歷看,皇太極總是把豪格放在戰鬥的第一線,立功則獎,有錯則罰。獎罰分明,要求甚嚴,似乎對豪格寄予很大的期望。但是,豪格也有不少毛病。從崇德元年到崇德七年,在皇太極的嚴格要求下,短短的七年時間,豪格經歷了四升三降。崇德元年四月,因功晉升和碩肅親王,命掌戶部事,這是第一次晉升。但不久,因他與嶽託一起私下散佈不滿皇太極的言論,降為貝勒,解部任,這是第一次降職。同年八月,因同睿親王多爾袞攻打明朝錦州,收降明將有功,十一月命其仍掌管戶部事,這是第二次復升。崇德二年九月,都統鄂莫克圖欲脅迫蒙古臺吉博洛的女兒嫁給豪格,以討取豪格的歡心,豪格沒有懲治鄂莫克圖,皇太極撤了豪格的戶部職,這是第二次降職。崇德四年九月,因攻打明朝有功,命恢復原職,這是第三次復升。五年十二月,皇太極命其同睿親王多爾袞圍攻錦州,但他們離錦州遠駐。

且私自派兵回家,犯了違抗軍令罪,他同多爾袞一同被降為郡王,這是第三次降職。七年七月,因屢立戰功,又恢復原職,這是第四次復升。

皇太極對長子豪格寄予厚望。從皇太極病逝前兩天頒佈的獎賞令的順序來看,豪格的地位很是重要。第一位仍然是禮親王代善,第二位仍然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第三位仍然是睿親王多爾袞,而第四位則是肅親王豪格了,第五位是多歲武英郡王阿濟格,第六位是多羅豫郡王多鐸。同七年前相比,豪格由第五位升到第四位,多鐸由第四位降到第六位。這前六位,除豪格外,都是皇太極的兄弟輩。即是說,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中,只有一位豪格進入了前四名。如果皇太極不發生意外的話,父死子繼,長子豪格繼位是極有可能的。

這三位人選,事實上代善不想繼位。因此,只剩下多爾袞和豪格了。

有關人等在秘密地從事地下活動。

豪格自我感覺最好。他認為繼位者非己莫屬。兩黃旗大臣也持這個看法。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和塔瞻等八位大臣在豪格家中,秘密策劃,分析政局,商議辦法,共同推舉肅親王豪格為皇帝。這八人中的索尼、圖賴、鞏阿岱、錫翰、鰲拜、譚泰六人,更是共立盟誓,結成死黨,“願生死一處”。他們商定要帶劍入朝,帶兵侍衛,以武力為後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他們認為鄭親王濟爾哈朗地位崇要,又擁有正藍旗一旗,其向背十分重要,便決定派人爭取他的支援。豪格急派何洛會、楊善兩大臣,前往鄭王府。他們對濟爾哈朗說:“兩黃旗大臣已立肅親王為君,尚須爾議。”濟爾哈朗知道事關重大,沉吟良久,不便輕易表態,不肯貿然答應,便推諉道:“睿親王多爾袞也不知道是什麼意見,等我同大家商量後再說。”後來看到此二人的架勢,不答應便不走,而且他也贊同豪格繼位,便說:“我意也是如此。”他們二人回報了豪格,豪格更加以為非己莫屬了。

睿親王多爾袞也在緊張活動中。

他親自出馬。意在試探豪格一派的真實意圖。崇德八年(1643 年) 八月十四日,在皇太極駕崩的第五天,睿親王多爾袞來到了祭祀祖先的三官廟,召見了兩黃旗大臣的資深重臣索尼,想從他那裡探聽豪格一派的意圖。不料,耿介剛直的索尼斷然答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但也摸清了兩黃旗大臣的態度。

決定繼承人的會議地點是肅穆的崇政殿。

議政大臣鰲拜畫像

八月十五日黎明,以索尼、鰲拜為首的兩黃旗大臣早早來到了大清門。兩黃旗曾經是清太宗親自所屬,勢力很大。他們在此盟誓,不立皇子,決不罷休。同時下令兩黃旗的巴牙喇兵(護軍) 佩刀帶劍,張弓挾矢,氣勢洶洶地列隊來到崇政殿,將其團團圍住。一霎時,氣氛突然緊張起來。陰風習習,殺氣騰騰。

崇政殿本是皇太極生前處理日常朝政和宴請內外貴賓的崇隆之地,此時皇太極的梓棺安放在大殿中的顯耀位置。有關人等早已步入會場。神態嚴峻的諸王大臣緊張地列坐在東西兩側。一場爭奪皇位的激戰,即將毫不留情地拉開序幕。

身佩寶劍的兩黃旗大臣之首領索尼和鰲拜搶先發言:“吾輩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大殿之內搶先表態,大殿之外護軍環立。這對他人來說,“無疑於最後通牒。睿親王多爾袞不愧為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他環顧左右,計上心來,立刻對索尼等大臣厲聲喝道:“你們退下。”多爾袞的理由是皇位繼承問題,除諸王外,你們沒有發言權。索尼等也自知理虧,但態度已經明確表示,便悻悻退出,在殿外靜等結果。

此時,禮親王代善看看時機已到,便順勢提出:“虎口(即豪格)

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代善的建議是極有分量的,許多人也認為豪格繼位是順理成章的事。對這一建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不以為然,內心極不贊成。但一時也想不出好的對策,便沉默下來,以靜制動,看一看豪格如何表態。

世界文化遺產清昭陵標誌牌

肅親王豪格本來極想繼承皇位,不僅兩黃旗大臣屬意於他。而且又得到了濟爾哈朗的支援,今天代善又第一個提了他的名,他自認為繼位毫無問題了。但是,阿濟格三兄弟居然不置一辭。年輕氣盛的豪格終於沉不住氣,面帶譏諷地冷笑道:“我年少德薄,非所堪當。”說罷。拂袖而去,離開了大殿。這是一個錯誤的表態和一個錯誤的舉動。一招不慎,全盤皆輸。豪格的本意是以退為進,用此法激起阿濟格三兄弟的勸阻。現在,大殿內已經沒有豪格一派的人了。豪格把會場拱手交給了對手,也等於把皇權不自覺地讓給了對方。

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乘機勸說多爾袞繼位。此時的多爾袞深知,茲事體大,不可草率從事。他權衡利弊,進退維谷,思前想後,舉步維艱。他知道,如他答應,代善及兩黃旗大臣絕對不會同意。那在廟堂之上,便會刀兵相見。這既對不起皇太極,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然而,多鐸畢竟年輕幾歲,他感到此時不說,更待何時,便衝動地毛遂自薦:“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多爾袞認為多鐸此舉很不策略,因此,斷然否決道:“肅親王豪格在太祖遺詔中也有名,不只有你的名字。”這就是說,太祖遺詔不能作為繼位的依據。一箭雙鵰,你多鐸不能以此為據,他豪格亦然。多鐸不服,又唐突地說道:“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清世祖福臨畫像

足智多謀的代善說道:“睿親王多爾袞如果答應繼承皇位,當然是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是皇太極的哥哥,皇太極在時,我已身心老邁,不預朝政了,現在哪能勝此重任呢?”代善綿裡藏針,軟中帶硬,既不開罪於多爾袞,又明確表態不同意多爾袞,只同意皇子繼位。

多爾袞已非常明瞭各方的態度,他在迅速地思索著。現在壁壘分明,界限清楚,一派人贊成豪格,一派人贊成多爾袞。很明顯,贊成豪格的多於贊成多爾袞的。而贊成豪格一派的兩黃旗,既擁有輿論上的優勢,又佔有實力上的優勢,且劍拔弩張,大有火併之勢。如處理不當,必然刀兵相見。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只能以退為進。不愧為皇太極生前信任的兄弟和重臣,他當機立斷,獻出妙計,朗朗說道:“肅親王豪格既然堅不就位,退出殿外,我們應該尊重他個人的意願,不要勉為其難。我也同意立先帝的皇子,那就讓福臨繼承皇位吧。福臨六歲,年齡太小,就由濟爾哈朗和我任輔政王,左右輔政。

待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一建議得到了各方贊同。這是各方妥協的產物。因豪格過早地退出會場,失去了當皇帝的機會。大事已定,豪格悔之晚矣。

諸王大臣取得共識之後,代善意識到事不宜遲。他立即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及文武群臣會議,恐久拖生變。代善鄭重言道:

“天位不可久虛。伏睹大行皇帝第九子福臨,天縱徇齊,昌符協應,爰定議同心翊戴,嗣皇帝位,共立誓書,昭告天地。”他們向天宣誓,以表忠心。

福臨的繼位並不一帆風順。在福臨即位的前後,曾處理了三個有礙政權穩定的大案。第一個是阿達裡和碩託的謀立案;第二個是肅親王豪格謀反案:第三個是鎮國公艾度禮牢騷案。這三個大案的及時處理,震懾了有謀反企圖的諸王大臣。

崇德八年(1643年) 八月二十六日,舉行登基大典。這一天豔陽高照。諸王、貝勒、貝子、大臣等齊集篤恭殿。篤恭殿滿語稱大衙門,是盛京皇宮內舉行重大活動的莊嚴而神聖之所在。皇太極登基在此,福臨登基亦在此。

六歲的福臨將要乘坐皇帝專用的輦。怕他坐不穩,奶孃欲與他同坐,小小的福臨居然說:“這個輦,不是你應該乘坐的。”上殿之後,面對一屋子的人,福臨問道:“諸伯叔兄朝賀,宜答禮乎?宜坐受乎?”侍臣回答:“不宜答禮。”於是,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率諸王、貝勒、群臣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頒詔大赦。改明年為順治元年(1644年)。

為什麼單單選中六歲的福臨為繼承人呢?原因有二。

其一,是福臨年齡幼小,便於駕馭。

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中,早卒的三位自然排除在外。睿親王多爾袞想當輔政王,想當不是皇帝的皇帝,為此,只能找小皇帝。因此,年齡太大的青年人十七歲的葉布舒和十六歲的碩塞,便榜上無名了。

而年齡太小的四歲的韜塞和兩歲的博穆博果爾也被淘汰。從年齡上看,比較合適的只有七歲的高塞、七歲的常舒和六歲的福臨了。此三人中,誰被選中,只能看其母親了。

其二,是福臨之母莊妃地位崇要。第六子七歲的高塞,其母為庶妃納喇氏。皇太極共有六位地位最低的庶妃,她是其中的一位。第七子七歲的常舒,其母為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地位低下。母卑子賤,故這兩位皇子不得入選在情理中事。

而福臨之母莊妃則恰恰相反。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 出身貴族。

崇德元年,封為永福宮莊妃。子以母貴,福臨繼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昭陵隆恩殿及東配殿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將清太宗皇太極的靈柩安葬在盛京昭陵。此時,昭陵尚未完工。皇太極生前未建陵。其死後加緊陵寢建築。至九月二十一日,僅月餘,“山陵、寶城、宮殿告成”。這是一期工程。這一天,舉行了莊嚴的奉移禮。

以後,昭陵續建。至順治八年(1643年),昭陵初步建成。後來,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又不斷增建,使昭陵更為完美。康熙二年(1663年) 修建地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填建大碑樓。乾隆年間,改建下馬碑等。

昭陵建築平面佈局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正紅門至隆恩門的前導部分,包括神道、石象生、大碑樓,也包括正紅門外的下馬碑、石獅、神橋、石牌坊等禮儀式建築;第二進院落,從隆恩門至隆恩殿的方城內部分的祭祀區;第三進院落,包括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陵墓區。整個陵區的構思為前導與陵墓兩大部分,猶如皇帝生前的“前朝後寢”。寓意為死而復生,生生不息。

此後。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都曾東巡祭祖,到盛京拜謁昭陵。

昭陵焚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