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英國哲學史家和倫理學家萊昂•羅斯(Leon Roth)所著《斯賓諾莎》的譯者序言部分。由譚鑫田和傅有德兩位先生譯,慧田君經授權刊載,此文僅用做學習交流分享,轉載者請註明來自哲學愛好者公眾號「zhexue-ht」。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斯賓諾莎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

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

。”

應當肯定,羅素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它反映了西方學術界對斯賓諾莎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德國詩人海涅甚至說:

“斯賓諾莎的生涯沒有絲毫可非議的餘地,這是可以肯定的。它純潔、無疵,就像他那成了神的表史耶穌基督的生涯”。

這反映出斯賓諾莎在詩人心目中佔有何等崇高的地位。

斯賓諾莎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不愛名,不圖利,尤其鄙視放蕩不羈的生活。他不願透過與顯貴結交而提高自己的身價。

在他的著作中,只有一部是以真名發表的,這就是《笛卡爾哲學原理》。這是一部用幾何學方法寫成的闡述笛卡爾哲學觀點的著作。

闡述他自己的觀點的著作,包括生前出版的和身後出版的,都是匿名或主張匿名發表的。斯賓諾莎之所以這樣做,不僅僅是由於害怕受到迫害,還有一重要的用意,就是不圖名譽。

他看不起那些在著書時教導別人蔑視榮譽,而仍然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封面上的哲學家。

對於金錢財物,他認為只要可以維持生活就足夠了。當他與姊妹們因繼承父親的財產而發生訴訟時,雖然法院作出了有利於他的裁決,但他只要了一張床。他的朋友和學生多次表示要饋贈給他數目相當可見的金錢,他都婉言謝絕了。他終生未娶,獨身一世。

他靠磨製光學鏡片的收入和朋友、學生的少量饋贈維持十分簡樸的生活,研磨鏡片產生的塵埃和過分簡樸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這位不滿45歲的偉大哲學家,留下好幾部未完成的著作,過早地離開了人間。

斯賓諾莎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人類進步的事業。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是「使人類認識自然從而達到自由」。

他認為,人為達到這種最完善的境界,首先必須充分了解自然。為此必須找到一種醫治理智的方法,以便使理智慧夠成功地、完善地認識事物;其次還必須組成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國家。

另外,還需要研究道德哲學和教育學,發展醫學和機械學。為了提高人的理智慧力,他寫了《理智改進論》;為了建立自由的國家,他寫了《神學政治論》和《政治論》;為了達到最後的理想境界,他融本體論、認識論、心理學和道德哲學為一體而寫成了《倫理學》。他的著作還有《簡論神、人及其幸福》和《書信集》等等。

文如其人。這位嚴謹哲學家是以嚴謹的方法表述他的嚴謹的思想體系的。斯賓諾莎的主要著作《倫理學》以及《笛卡爾哲學原理》都是用幾何學方法寫成的。儘管在哲學上採用這種方法不能不說是斯賓諾莎的一個缺點,然而正像海涅所指出的:

“數學的形式給了斯賓諾莎一個晦澀的外表,但這又有點像巴豆杏核的澀皮;正是因為這樣,其中的果仁才越發味美。讀斯賓諾莎的著作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感受,好像又到了一個在靜態中生氣蓬勃的大自然:

參天的思想樹林,枝頭開滿了鮮花,在不斷地搖擺著;但那無法動搖的樹幹卻深深地紮根在永恆的土壤裡。在斯賓諾莎的著作中有一種難以說明的氣息,人們彷彿感到一陣陣屬於未來的微風。”

斯賓諾莎哲學研究的物件就是“一個在靜態中生氣蓬勃的大自然”。不過,他有時也把這個大自然叫作神。他建立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最典型的泛神論體系。

斯賓諾莎利用泛神論來解決17世紀的哲學家所面臨的各種哲學問題。

他主張神即自然,是唯一的實體,用實體唯一論解決文藝復興以來興起的自然主義精神與宗教的經院哲學所奉行的超自然主義精神之間的矛盾。

他主張思想和廣延都是神或自然實體的屬性,一個屬性不能產生另一個屬性,但每一個都各自完整地表現神或自然的實在性或存在。

他把運動和靜止稱為透過廣延屬性表現出來的實體的無限樣式,把自然界的具體事物稱為有限樣式,把無限理智視為透過思想屬性表現出來的實體的無限樣式,而一個個觀念則是有限樣式。

在他看來,事物和觀念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絡,但是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絡與觀念之間的因果聯絡則是一回事。

他就是用這種包含平行論的同一論或包含同一論的平行論來解決精神與物質、心靈與肉體的對立這樣一個當時的哲學家們面臨的十分困難的問題。

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心靈,只不過有程度的差別而已。人的心靈不是實體,而主要是一個作為樣式的觀念,這個觀念的物件就是人的身體。

人心只有透過知覺身體的情狀的觀念,才能對它自身、它的身體和外界物體有所認識。

不僅如此,只有當人體可以被一個外界物體透過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所激動時,人的心靈才可以對這個物質具有“充分觀念”,這是因為神構成了人的心靈的本性。

這些充分觀念就是我們作為推理基礎的“共同概念”。既然共同概念是充分的,用它推出的觀念也是充分的。

十分明顯,斯賓諾莎關於共同概念形成原因的解釋既不同於培根的歸納論的解釋,也不同於笛卡爾的天賦論的解釋。他正是以這種獨特的見解以及其他觀點來解決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矛盾的。

他指出:一切都出自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以自然中沒有任何奇蹟和偶然的東西;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自由意志,它的任何一個意願都是有原因的。

顯而易見,斯賓諾莎持一種決定論的觀點。那末,人究竟有沒有自由呢?他認為還是有的。自由不在於自由決定,而在於自由的必然性。

人的自由就在於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從而擺脫受激情奴役的狀態。這樣,斯賓諾莎既堅持了決定論原則,又強調了自由,把二者統一起來了,從而在泛神論的體系中解決了後來萊布尼茨稱為“著名的迷宮”的自由和必然的大問題。

最後,斯賓諾莎認為,心靈的最高德性在於認識神,而認識神的最好方式是理性的直覺。

直覺知識必然產生對神的理智的愛,對神的理智的愛是透過認識所達到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由上述可見,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是從神開始,最後又以神結束。它確實像耶可比所說的是首尾一貫的哲學體系。

實際上,斯賓諾莎並沒有真正解決上述問題。但是,使我們感興趣的不是他對上述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是他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貫徹的方向。

這方向不僅與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不同,而且與笛卡爾和培根的也有一定的區別。正因為如此,他既遭到神學家們的不堪入耳的謾罵,又受到笛卡爾主義者馬勒布朗士等人的惡毒攻擊。

也正因為如此,像萊布尼茨那樣的哲學家都不敢承認與他的交往。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人們對待斯賓諾莎就像對待“一條死狗”而不敢問津,因而沒有形成一個“斯賓諾莎學派”。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對歐洲近代哲學和文學藝術,特別是19世紀德國的哲學和文學藝術產生過重大影響。

《狄德羅的著作及其生平》一書的作者卡爾•羅森克蘭茲說過:“斯賓諾莎,特別是從布倫威爾開始,是為那些從感覺主義轉到唯物主義的一切法國人所暗中承認的……”。狄德羅在《百科全書》中就把法國唯物主義者稱為“新的斯賓諾莎主義者”。

偉大的德國文學家萊辛、赫爾德和歌德都深受斯賓諾莎的影響。歌德聲稱,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是斯賓諾莎和莎士比亞。雅斯貝爾斯認為,康德以後的德國哲學主要是受康德和斯賓諾莎的影響。

費希特認為,只有兩個首尾一貫的哲學體系,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學和斯賓諾莎的哲學。

謝林則宣稱,斯賓諾莎是從事研究哲學的真正偉大物件的最後一位哲學家。黑格爾甚至說:

斯賓諾莎哲學“是所有哲學研究的重要開端”,所以,“要麼是斯賓諾莎主義,要麼不是哲學。

馬克思曾經指出:斯賓諾莎的實體是黑格爾體系中的三個因素之一。

黑格爾正是把斯賓諾莎的實體概念、自因概念、思維與存在同一的思想、規定即是否定的思想、自由在於認識必然的思想等等作為構造自己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的基本材料。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高度評價斯賓諾莎哲學。恩格斯稱他為近代哲學中辯證法的卓越代表,肯定了他“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肯定了他的自因範疇“把相互作用明顯地表現出來了”,肯定了他的“

任何的限制或規定同時就是否定

”的思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長河中也包含著斯賓諾莎所發現的真理的顆粒。

Via:慧田君編|有異議請私信其微信「cc2c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