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BBC Films拍攝於2014年的電影《青春誓約 Testament of Youth》,改編自女作家Vera Brittain寫於1933年的同名自傳,很節制優美的筆觸,卻描寫了整整100年前那場無比慘烈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無數葬身於此的青年們。

故事開始於1914年的春天,那時候一切還是那樣美好,富足人家的女兒Vera 年方十八,美麗聰慧,和弟弟Edward感情甚篤。她最苦惱的事,就是父母雖然寵愛她,盼著她早日找個如意郎君,但她也想和弟弟一樣外出求學。如何跟弟弟一起軟硬兼施,說服父母讓她去考牛津,是她全心全意思考的大問題。

假期,弟弟帶來了他的好友,驕傲的Roland。而溫和的Victor,是姐弟從小的好友。4個青年人,徜徉在英國鄉村的原野上,佈滿漣漪的湖水,參天的樹木,劃過柔柔草尖的手指,矜持的裙襬,他們笑著,嬉鬧著,談著詩和藝術,有的相愛了,有的默默守護著。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電影至此,鋪陳著青春、陽光、愛與美,他們都是好人家的孩子,他們都有大好前程,Vera終於考上了牛津,然而美好自此戛然而止——1914年8月,英國對德意志宣戰,男孩子們都入伍了。

然後,他們都死了。

Vera失去了所有她愛著的男孩子。未婚夫、弟弟、好友。

儘管她中斷學業,去做志願護士。儘管她撫慰了未婚夫Roland被戰爭洗劫過的靈魂。儘管她翻遍傷兵,搶救下弟弟Edward的性命。儘管她無限溫柔地向失明的好友Victor求婚——她知道他一直愛著她。

他們還是都死了。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很動容。就是當Edward入伍的時候,年輕人們還是那樣朝氣蓬勃的樣子,而Vera和Edward的父親,一貫以一家之主形象示人的父親,哭了,哭得像被打碎一樣。

大人們都知道戰場意味著什麼。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佛蘭德斯戰場的德軍

這場規模前所未有的戰爭,塑造了我們今天身處的世界,可以說是所謂舊時代和新時代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世界還是那個矜持的舊時代,安定了一百年的歐洲,人們驚歎於工業革命的成就,樂享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生活還是那樣有板有眼,階級分明。人們對待戰爭的態度依然傳統,為吾王而戰是一種榮耀,甚至是貴族專享的光榮。忠君愛國是理所當然,戰死疆場是英雄所為,這些,很少有人質疑過。

一戰打響後,本是歐洲的區域性戰爭,卻因利益所在裹挾了整個世界。此後,固有的古典政治和經濟體系無以為繼,無數精英階層的子弟葬身沙場,階級分崩離析,加之科技的突飛猛進,終於塑造出了一個新時代,並一直延續至今。當今世界的所有格局、紛爭、問題,例如工人、女性和黑人地位的提升、金本位的消亡、美國的崛起、中東問題,幾乎都可以上溯到一戰時期,戰爭打亂了原有的利益分配,加速了新的利益爭奪。

而一戰本身,重機槍、坦克第一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絞肉機一般的戰場,7000萬人互相廝殺,1000萬人喪生,如丘吉爾所言:“騎士精神從戰場上消失了,戰場成了一個單純的殺戮的場所。” 越是出身貴族追求榮譽的軍人,死亡率越高。最終,沒人能說清這場世界大戰的意義為何,而軍人們,本應是兒子、丈夫、父親的那些年輕人,白白喪失了性命。

活下來的人,忍受著喪失摯愛的痛苦,也不得不對戰爭進行反思。現代的反戰思想就此產生,不論是否出師有名,不論是否正義在手,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戰爭——要和平,不要戰爭。現實中的Vera,在停戰後重拾學業,決定記錄下他們這一代人的故事,後來也成為了著名的反戰主義者。

初到歐洲,我們會驚訝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如此重視對一戰的紀念。這也難怪,在我們大部分國人的印象裡,二戰還算感同身受,而一戰,則是遙遠的地方發生的遙遠的戰爭。而歐洲,就是這個遙遠的地方本身,這場戰爭,起初是叫“歐洲戰爭”的。法國凱旋門永恆不滅的長明火,起初也是為了紀念一戰陣亡的無名將士而點燃的。

在英國,每年的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11月11日)前後,幾乎人人都要佩戴虞美人花型的胸針,這些胸針,由英國皇家退伍軍人協會售賣,所有款項用來救助退伍老兵及其家人。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為什麼要佩戴虞美人,而不是其他花朵呢?這中間還有個故事: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加拿大軍醫約翰·麥克雷中校在比利時和法國交界的佛蘭德斯戰場,親歷了戰友的死。目睹著漫山遍野盛開的虞美人花彷佛將士的鮮血,他以逝者的口吻,寫下了著名詩篇《在佛蘭德斯戰場》:

在佛蘭德斯戰場,虞美人迎風開放

開放在十字架之間,一排排一行行

標示我們斷魂的地方

雲雀依舊高歌,展翅在藍藍的天上

可你卻難以聽見,因為戰場上槍炮正響

我們死去了,就在幾天前

我們曾經擁有生命,沐浴曙光又見璀璨夕陽

我們愛人也為人所愛,可現在卻安息在

佛蘭德斯戰場

繼續和敵人戰鬥吧

顫抖的雙手拋給你們

那熊熊的火炬,讓你們將它高舉

你們若辜負死去的我們

我們將不會安息,儘管虞美人

染紅佛蘭德斯戰場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麥克雷中校及其手稿

這首詩在英國雜誌《Punch》上發表後,流傳甚廣,成為了一戰時期最著名的詩歌。也正因為這首詩,虞美人成為了一戰各參戰國對陣亡將士的紀念佩花,後來延伸到對所有陣亡將士的紀念。

歐洲之外的幾個英聯邦參戰國,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對一戰陣亡將士的紀念甚至比起歐洲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加拿大,虞美人胸針也是必備的紀念品。

在《青春誓約》原版書籍的封面上,就有一朵觸目驚心的虞美人。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電影海報中,也有一片虞美人盛開的原野。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在電影尾聲,那一個個鮮活的身影消失掉的時候,彷佛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無法回來。

現實中的Vera,在停戰後重拾學業,決定記錄下他們這一代人的故事,後來也成為了著名的反戰主義者。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他們走進虞美人花海,再也沒有回來|電影《青春誓約》與一戰的故事

——對戰爭最好的紀念,並不是血一樣的花朵,而是再也不要發動戰爭。

謝謝觀看,我是珊珊cat,貓咖的貓主編。

知乎專欄:貓的咖啡漫遊

微信公眾號:mockupcoffee / 貓的咖啡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