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MBTI是否有科學合理或者說有意義?在面對眾多次的質疑時候我也曾思考過很多次。

那天看到這篇文章的釋出時,就忍不住開始著手翻譯。

倘若你對此也有懷疑,這篇文章也許可以給你很好的答案。

更多MBTI相關文章,請見我的知乎主頁。

作者:Dr。 A。J。 Drenth(譯文,原文見文末)

我有時在思考,我們這些型別人格學狂熱者到底狂熱型別學的什麼。人格型別的哪些方面顯得如此重要和有意義?我還反思了我們從人格分類法中尋找的東西,比如九型人格和邁爾斯-布里格斯(MBTI)。也就是說,透過使用這些模型,我們試圖解決的更深層次的需求和關注點是什麼?

丹·麥克亞當斯和詹妮弗·帕爾斯在他們的文章《新的五大性格特質》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強調了自我敘述在現代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敘事概念作為一種新的隱喻出現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中。對人格的敘事研究表明,人類將自己的生活理解為不斷髮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助於塑造行為,確立身份,使個人融入現代社會生活。

同樣,在一篇名為《生命意義的三種意義》的論文中,弗蘭克·馬特拉和邁克爾·施泰格認為生命意義的一個關鍵點是一致連貫性。作者認為,連貫是意義形成的認知要素,是對我們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的一種嘗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透過自我敘述的方式實現的,透過將我們生活的不同部分編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考慮到敘事在塑造和維持現代身份中的實用性作用,我認為我們應該重視人格型別學。因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因為它有助於我們塑造更連貫、更有意義的的自我故事。當然,型別學不是在生活中找到身份和目標的唯一途徑。對許多人來說,家庭、宗教、政治和工作是身份認同的基石。雖然型別人格學狂熱者也會利用上述的這些方式去自我探索,但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中肯定有一些獨特的東西吸引他們去了解和使用型別人格學。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型別人格學狂熱者共有的三個核心價值觀-個性、真理和意義,我認為這三個價值觀激發了他們對自我發現和個格研究的興趣。

型別人格(MBTI)的3個核心價值:真理,意義和個人特徵

3個核心價值:真理,意義和個人特徵

個人特徵/獨特性

很少人會質疑我們現今生活在一個充滿個性和個人主義的時代。我們的命運不再由我們出生的家庭、宗教或文化所決定。我們也不能保證有一個有意義的世界觀或敘事來擁抱我們自己。科學,以及各種形式的批評,已經提出質疑宗教是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起源最值得信賴的途徑。因此,有關我們的人生道路和世界觀的決策責任已從文化轉移到個人。

我在其他地方已經討論過,個性的一個首要挑戰是選擇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一個充滿選擇和可能性的世界裡做決定的困難。有時,我們甚至會發現自己有點嚮往過去的時代,那個生活更簡單,選擇更少的時代。

個人主義也可能在社會和心理上產生分裂效應。部分原因是這種分裂感激發了我們透過自我敘述來尋求連貫性。當然,實現和保持連貫的自我認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把一個身份從多個維度結合起來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這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沒有能閉環的專案,特別是對於那些一心想要充分生活的人來說。

真理

很難否認科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知識上。科學告誡我們在信仰和人生選擇上要重視並努力追求客觀真理。在某種程度上,這包括更客觀地認識我們自己。這不僅在實踐上是有利的(例如,知道自己是否更適合學習物理而不是護理),而且賦予了一種與真理作為核心價值的一致性。如果科學是少數幾個我們都能認同的 “普遍性 ”之一,那麼追求真理就能產生一種團結和共同目標的意識,而這種意識在我們這個個人主義的時代是很難得到的。

重視真理的一個必然結果是,我們不希望我們的自我敘述只是由虛構組成。雖然我們獲得客觀的自我認識的能力誠然遠未達到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激勵的理想。我們還可以透過採用具有科學依據的人格分類法,如邁爾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和大五型人格(Big Five)來實現更大的客觀性。我們越是偏離實證科學(如占星術),我們的信念就越是被確認偏差和其他心理學奇蹟所塑造,這些心理學奇蹟假裝(並最終破壞)客觀性。

以科學為基礎的型別學框架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們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不同部分形成概念框架,並整合成一個更高效、更連貫的自我認識。正如我們前面所看到的,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生活識別出一個統一的主題是很重要的。人格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身看似不同或不相關的部分。

意義

不管客觀的自我認識有多重要,構成自我敘事的一部分是對未來的想象,也就是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即我將到哪裡去有所瞭解。事實上,作為自我的一部分,就是成為一個自我,發展和擴充套件到新的領域。這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力,或者至少是願意接受和模仿某些特定的理想或角色模型。

人格型別在這裡也可以被證明是有用的,特別是當人格化為一般角色或原型時(例如,調查員、藝術家、探險家)。正如榮格在《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中所指出的,原型是 “人類心理的最高價值之一”。此外,如果這些原型 “以某種形式保持意識,屬於它們的能量就可以自由流動”。此外,榮格還觀察到,在與原型保持聯絡的過程中,“理性被非理性所平衡”。

平衡理性(如真理/客觀)與非理性(如意義感/美感)是有用且有意義的原型學的標誌(譯者:這裡推斷可代入到T和F的劃分)。榮格認為,“在絕對暴君的角色中,它[理性]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如果我們在相反的方向上走得太遠,我們就會留下純粹的相對主義,一個沒有商定的確定真理的標準和邊界的世界。

這就引出了哪種人格分類法最適合於統一真理和意義的問題。關於前者,大五型人格(Big Five)是最接近科學共識的方法,而邁爾斯-布里格斯(MBTI)分類法,鑑於其與 “大五 ”有相當大的重合度,也相差不遠。意義和美感的問題則更難用科學的方法來回答,儘管大眾的吸引力可能會讓我們對人們的價值有所瞭解。在這方面,邁爾斯-布里格斯分類法可以說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分類法,儘管近年來九型人格也取得了一些知名度。

相關文獻:

• 幼稚與成熟的愛

• Fi與Fe分別的 - 給我的愛的一封信

• 16人格需要的愛的語言

• INFP, INFJ, ENFP & ENFJ 對於自我真實性的掙扎

• INFP, INTP, ENFP & ENTP對親密關係和承諾的關心點

• ENTP, ENFP, INTP, INFP戀愛關係與協調性

• 英文原文

-

若翻譯有錯誤或有其他建議,歡迎指出;D

型別人格(MBTI)的3個核心價值:真理,意義和個人特徵

INFJ原創公眾號:Water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