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話/一個詞來證明,你是網際網路人,那麼,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

賦能?閉環?迭代?對齊? 鏈路? 抓手?

“你說這話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頂層設計在哪?最終交付價值是什麼?過程的抓手在哪裡?如何保證結果的閉環?”

oh,My God!在不知不覺中,我居然也被網際網路黑話帶走了節奏(好吧,為了證明我也是個網際網路人)……

所謂隔行如隔山。每行都有每行的技術壁壘,專業術語,甚至是黑話,尤其是在網際網路職場。

在網際網路職場上,說的人“裝X”,聽的人就可能要“懵逼”(啊?什麼鬼?)。

這不,前幾日,就有媒體刊發了一篇題為《網際網路大廠的黑話困局》的深度報道,批評“

網際網路公司不說人話

”。

該文章一度在網路上引發熱議,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在這篇文章中,列出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例子。

例如,“我們接下來將在幾號幾點在XX釋出什麼內容,會用到XX微博賬號……”;

用黑話說,則是“先開篇預熱,拉高期待值……然後借勢發酵,引起圍觀,為營銷賦能……”。

這,是不是簡單的表述變得複雜化了?

近年來形成的一系列網際網路黑話,也造就了網際網路人與眾不同的氣質——辨識“網際網路人”,主要看氣質。

甚至給人有種感覺,在網際網路行業混,似乎不說幾句網際網路黑話裝裝b,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網際網路人。

下面先給大家來感受一場傳統節目《網際網路貫口》:

UGC,轉化,打法,閉環,生態,發力,導流,格局, 長尾,垂直,落地,乾貨,閾值,最佳化, 迭代,敏捷,評估,高優,體驗,佈局, 創新,痛點,價值,流量,資料,玩法, 體系,跟進,反哺,回顧,沉澱,一砥商業模式,插個需求,降維打法、頭部、腰部、沉浸、生態、渠道下沉、頭部、腰部、裂變、導流、測試、迭代、分發、邏輯、撬動、盤活、整合、操盤。

看到這些,什麼感覺?好熟悉的味道,還是一臉懵逼(香菇難受)?

看來要想在網際網路大廠如魚得水,不懂點網際網路黑話,還真的不行。

沒事,我們繼續來圍觀。

說不定你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網際網路大廠的“裝b king”。

例如,要表述“鏈條和路徑”,但“鏈條”感覺聽起來太low了,不夠高大上,你要說「

鏈路

」。

“在網上賣”,看起來不夠專業,你要說「

抓住流量風口,佈局線上新零售

」。

“到處投廣告”,你要說「

全鏈路深度營銷,矩陣式打法

」。

再例如,北京後廠村的兩位程式設計師在坐地鐵時的對話:

「好慘,我今天早上擠地鐵沒有找到抓手。」

「那你應該把手舉高高啊,上面有閉環。」

……

看到下面這張圖,網際網路人,是不是有種被命運擊中了的感覺?

網際網路黑話大全,你get到了嗎?

名字被改頭換面了千萬遍,但實質並沒有改變。

網際網路黑話,就像是新版“皇帝的新衣”,時不時要重新“包裝”一下。

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為了彰顯你一直站在網際網路的前列,你還必須得“故弄玄虛”一番,讓別人有種“不明覺厲”之感。

例如,常被網際網路人掛在嘴邊的“賦能”一詞。

在網際網路,所有東西都能賦能。例如,AI賦能、品牌賦能……

但,其實這個詞,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由美國學者提出。當時是用來解釋種族問題,是個學術概念。

只是沒想到,近40年後,這個詞會在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如此盛行。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網際網路黑話大全,你get到了嗎?

網際網路黑話是怎麼產生的?

這不妨從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說起。

1996年,國內第一家大型中文網站——瀛海威公司成立,從此拉開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序幕。

在經過10年的時間大浪淘沙,網際網路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BAT三足鼎立局面。

既然江山已定,管理自然就得跟上。

當原本只有幾十人的創業團隊,變成擁有千軍萬馬的“網際網路帝國”時,新的體系也就形成了。

一個新體系的出現,會逐漸形成其體系內的文化,價值觀,乃至於是一套全新的話語體系。

早期的網際網路黑話,就是在BAT 等大廠“誕生”出來的。

他們在各自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套自己內部看似“高大上”的話語體系。

隨著他們的壯大,在行業內形成的影響力越來大,話語權也越來越大,行業內的其他小公司也跟著邯鄲學步。

有人說,

“網際網路大廠黑話的產生是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和務虛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行業的內卷是這些主義和精神得以滋生的溫床,同時也是網際網路大廠黑話迅速蔓延到全社會的溫床。”

學會網際網路黑話有什麼用?用處可多咯,例如,可以“凡爾賽”一把--裝X。

於是就有了這一幕:

在網際網路大廠,大家開口閉口就是,

使用者感知,鏈路,閉環,底層邏輯,頂層思考......

在週報PPT裡使用一些高階詞彙,例如,

“用組合拳賦能使用者”,“打通生態閉環”......

是不是立馬顯得高大上了?

阿里最愛用網際網路黑話,這似乎成了業內的共識。例如,素有“阿里味”的日報、週報、月報,就是網際網路黑話的“聚集地”。

百度有

“閉環

”加身;快手有“

雙週”,“雙月”

護體;

騰訊的

“COE”、“HRBP”、“SDC”

,讓行外人完全摸不著頭腦。

曾有一位叫呼蘭的脫口秀演員,調侃過網際網路行業的黑話文化,

“現在給嘉賓寫稿,那不叫寫稿,叫賦能;段子講出來不好笑,那不叫不好笑,叫延遲滿足;門衛大爺掉頭髮,那叫掉頭髮嗎?那叫去中心化。”

這些普通的生活場景,套用了“高深”的網際網路行業黑話解釋一番後,突然有點感覺我們的生活被過成了段子,不禁讓人啼笑皆非。

不過,這在網際網路行業,似乎也是一個普遍的存在。

當然,

“網際網路黑話”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形成“圈層”。

雖然淺顯易懂的大白話,確實利於所有人的溝通,但未必見得“適合”同行交流。

與同行交流,不弄懂幾個網際網路術語,不說說圈子裡的黑話,你真還不好意思在這行混下去。

儘管外行人未必能理解,但在團隊之間聊天時,無可否認,有些圈子裡的黑話確實好用。

因為確實有些耳熟能詳的黑話,大家一點就明。不信,你試試?

網際網路黑話大全,你get到了嗎?

網際網路黑話形成的是“圈層”的高牆,只有你擁有了你們圈子的“通關密碼”時,你才能進入這個圈子,才能被認為是“自己人”。

你想想,如果你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是不是有種很突兀的存在(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

……

2015年,即將為夢想窒息的賈躍亭,站在北京萬事達中心的樂視新品釋出會舞臺上,他脫口而出一個網際網路新詞——“生態化反”。

網際網路黑話大全,你get到了嗎?

360的周鴻禕當時就吐槽,

“哪怕說了一萬遍,我還是要強調,創業者不要說生態、平臺、化反之類的大詞,要講人話。”

《人物》雜誌在《網際網路大廠的黑話困局》裡,也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網際網路大廠員工在與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專案負責人爭論業務內容時,因聽不懂對方使用的「黑話」,使得自己最後以一種反擊的姿態說了更多的黑話。

在這場暗自較勁的最後,無效溝通便產生了——最終專案的推進為 0 。

“網際網路黑話不僅成為網際網路的邊界,也在成為網際網路的高牆。牆外的人聽不懂牆內的人在說什麼,而牆內的人還不自知。”

當講究效率的網際網路大廠,

「過度」「氾濫」

地使用抽象的語言,玩弄「網際網路八股」時,溝通成本加大,效率必然會大大地降低。

這,無論是對網際網路公司員工,還是網際網路產品本身,都是一種“折損”。

最後

張一鳴在位元組9週年年會上,唸了一段報告來諷刺當下的「

網際網路八股

」現象。

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推薦技術賦予的資訊分發能力、跨端聯動抖頭西、分多個產品自研,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打造內容生態閉環,以此賦能客戶使用者創造價值。未來我們要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服務鏈路。同時縱深滿足使用者需求,藉助人類年齡的自然勢能,在小中青多個年齡使用者深度滲透。另外透過加強基建投入,多種陣地相關產品完善經營價值鏈路,建立對外使用者持久影響力。

他說,

「你對一個事情抽象,相當於思維上加槓桿。一旦這個槓桿加錯,通常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現在,張一鳴主動站出來指出這個現象,這不失為一件好事。

畢竟,語言文字的存在是為了溝通。只有將能達成“有效溝通”的詞彙擺放在一起,才有意義。

不然,哪怕你說得再“高大上”,在別人看來,也不過是一場

“假大空的話語藝術”

(好了,好了,聊不下去了,話題終結吧!不然你會失去我的……);

別人聽了,也感覺只是「聽了個寂寞」。

(好了,說人話,別裝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