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描寫了什麼景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1-17 回答

描寫的是中外聞名的錢塘江大潮八月十八漲落的壯觀景象。

出處:唐·劉禹錫《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白話釋義: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海潮浪濤聲如萬馬奔騰,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

似乎在片刻之間,潮水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但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汴水往東流去,河水泛著很細的水波紋,清清的淮河早晨顯出鴨頭綠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過了人世間多少人。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與《竹枝詞》相比,此組詩中民歌情味減少,文人氣息增多。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

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描寫了什麼景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1-17 回答

描寫的是中外聞名的錢塘江大潮,在八月中秋前後,因受月球引力的影響,海水蜂擁出海口,浪濤呼嘯而來,吼聲像是從地下發出的。

原句出自於《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原文如下: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釋義: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海潮浪濤聲如萬馬奔騰,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似乎在片刻之間,潮水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但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

搜狗問問

這是劉禹錫《浪淘沙》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海潮漲落的壯觀景象。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描寫了什麼景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1-18 回答

描寫的是中外聞名的錢塘江大潮八月十八漲落的壯觀景象。

出處:唐·劉禹錫《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白話釋義: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海潮浪濤聲如萬馬奔騰,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

似乎在片刻之間,潮水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但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汴水往東流去,河水泛著很細的水波紋,清清的淮河早晨顯出鴨頭綠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過了人世間多少人。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與《竹枝詞》相比,此組詩中民歌情味減少,文人氣息增多。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

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描寫了什麼景象? 琴瑟琵琶 1級 2017-11-18 回答

詩句“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描寫的是中外聞名的錢塘江大潮作品描寫的是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漲落的壯觀景象。前二句描寫漲潮情形,後二句描寫退潮情形,寫漲潮固然寫出其勢,寫退潮實亦寫出其力,顯得形象生動、豐滿多姿。

作品原文

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①須臾:指極短的時間。

②海門:江海匯合之處。

作品譯文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海潮浪濤聲如萬馬奔騰,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似乎在片刻之間,潮水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但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

作品鑑賞

這是劉禹錫《浪淘沙》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海潮漲落的壯觀景象。

錢塘江,又稱浙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潮以每年的夏曆八月十八在海寧所見者為最壯觀。潮水湧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湧,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此詩首句,“八月”點出大潮時節,“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悍湍的潮頭,昂揚著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一、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據《海寧縣誌·浙江潮略說》,錢塘江口有兩座山,其南曰龕,其北曰赭,並峙於江海匯合之處,即所謂海門。三、四兩句寫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須臾”承接第二句,潮水應時而來,應時而退,來時兇猛,退去迅疾,似乎“須臾”之間。這裡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後,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是,洶湧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他的氣概━━波濤捲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寫潮水,實際上恰恰正緊扣起句“吼地來”,以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遊的壯觀場面。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練,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作者簡介

劉禹錫

(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為匈奴族後裔。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劉禹錫出生於嘉興(今屬浙江)。公元793年(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一同參與永貞革新,結果一同貶謫遠郡,歷盡坎坷。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後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其詩精煉含蓄,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

望採納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描寫了什麼景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11-18 回答

八月的海濤怒吼著洶湧而來,浪頭數丈高,拍觸山崖而回。一會兒又很快退到海門,它臨走時捲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樣潔白。這首詩描繪了錢塘江潮的場景,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