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不同人的稱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2-17 回答

爸爸:漢族如果爸爸是皇帝的話管皇帝叫父皇、其他均可以叫爹或者父親。滿族叫阿瑪。

媽媽:漢族叫娘或者孃親、母親。滿族叫額娘。

爺爺、姥爺:也許就叫爺爺和姥爺吧!這個應該一直都這麼叫的!還有的叫爹爹

奶奶和姥姥:北方叫奶奶、姥姥,南方叫阿嬤和外婆!

叔叔嬸嬸:都是這樣叫的,一般可能加上排行,比如是大叔大嬸(有的叫大娘),這個就是和現在差不多的。

大伯和大爺~:也是南北方只差,沒什麼絕對的。

妻子的稱呼比較多:一般和稱呼女子的相通,比如娘子,如果皇帝的話還有什麼愛妃啦!等等,這個很繁瑣的~

相公其實是對秀才的稱呼,也用於對丈夫的稱呼,叫丈夫最多的還是夫君,這個什麼職位都可以用。有的叫官人~是因為他當官了,別人也可以這麼叫。就是這些吧!如果考舉人了,妻子可以叫丈夫為老爺~!呵呵

古代對不同人的稱呼 釣魚高手 1級 2008-02-17 回答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古代對不同人的稱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8-02-17 回答

上樓的都說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