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劉備為什麼要關羽鎮守荊州 ~o4糖果нo 4級 2007-12-27 回答

關羽大意失荊州,一直為世人流傳。不過,我認為,就是單從演義角度來看,荊州問題就已經是盤根錯節,也不是一個“大意”就可以說清楚的了。

早在赤壁之戰勝利之時,隨著外界威脅的消除,東吳與劉備集團間的矛盾便凸顯出來了,周瑜三番五次圖謀荊州,只是被諸葛亮智激而回,最終甚至落一個“三氣周瑜”。荊州問題起初,東吳方面代表為魯肅,劉備方面孔明斡旋。他們兩個都是主張結盟共抗曹操的,商量的餘地自然也大。荊州方面首先試圖以劉備皇叔的身份為荊州歸屬權正名,不過東吳方面不認同其身份,而且東吳才是赤壁之戰包括攻陷荊州的主力軍和損失者,只是因為諸葛亮巧妙利用時間差眾城才落於劉備囊中。因為雙方談判代表都不想鬧僵,最終也達成了共識:劉琦領荊州之主,劉備輔之,倘有變化,東吳接手。後來,劉琦病故,東吳繼續遷魯肅討要荊州,這次諸葛亮以拿荊州做基地、攻下西川再歸還荊州為理由搪塞過去。期間,周瑜設“假途滅虢”之計,被諸葛亮識破,反命終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最終諸葛亮哭周瑜終結了第一環節較量。可以說在前期的交鋒中荊州方面在道義上始終處於劣勢,雖然諸葛亮高超的外交手段使荊州穩如泰山,但卻無暇西顧。

直到諸葛亮於江東尋到鳳雛龐統,使得荊州謀士有能力輔主西向益州。一切如果不出意外,劉備集團完全可由孔明、雲長守荊州,劉備、龐統經營西川,諸葛亮隆中獻策極有可能完美地實現:如想還於舊都,只需上將關羽統兵北上,孔明整體指揮荊州方面軍,西川再大舉進軍,龐統為軍師,真是首尾呼應,如果再聯絡好東吳方面(前面提到,當時魯肅還在,這還是有可能的):曹魏恐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甚至中原之地不復屬魏也不是不可能。只可惜龐統中計,喪命落鳳坡,使得諸葛亮不得不重新佈局。

劉備要入主西川,委派關羽防衛荊州,諸葛亮臨別之時,問於關羽:若曹魏、東吳同時謀取荊州,該如何處置?關羽說了句:分兵拒之。諸葛亮直言:如此,荊州危矣。他只說外連東吳,北拒曹操。其實,是時,諸葛亮又何嘗不知關羽優於衝鋒陷陣、決戰兩軍陣前也,卻非智勇兼備之人?這裡的“智”乃是政治外交素養。但是,他已經別無選擇,主公劉備困於西川,必須全力營救,張飛等人非此類人才,趙雲需做中央守護神,也不能做到守一州之地。遍觀軍中唯有選擇關羽,因為他守城之智與忠義勇武兼具,注意這裡是具體的城池,而非抽象的江山功業。關羽手底下還有一批得力粉絲相助,如關平、周倉等,實為當時的不貳人選。但是,他手底下卻沒有可以和東吳、曹魏謀士相抗衡的智者,上面的問題,使得諸葛亮臨別再三叮嚀,又為以後失荊州奠定了不穩定的因素。

可以說,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關羽做得相當不錯,甚至上演了單刀赴會這種絕唱,當然毫不相讓也是建立在蜀漢逐漸強大起來的基礎上。但是這種毫不相讓的態度激怒了東吳,魯肅死後,繼任者更是這方面的激進派,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謀取荊州。積威已久、位高權重、年老自負,更兼外部推波助瀾,關羽最終陷入狂傲自大,鑄成輝煌後的敗筆。當然,其中人力安排上亦有問題,一則,當時蜀漢五虎上將怎麼說也應該有兩人守在荊州才可;二則,不應該把與關羽有矛盾的人安插在他手底下,本來已經處境危險,上下再不同心,危矣;三則,至少應該派第二謀臣前去坐鎮吧,當然馬良是不錯,地頭蛇又有智謀,可惜總是欠缺經驗,也不能把握方向,說起來,這個謀士太難找了。

如果關羽陷落曹操之手或許會有生還餘地,因為曹操亦不想看到東吳過於強大,正如諸葛亮不想讓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喪命。但是他卻陷於東吳之手,吳侯孫權在受了蜀漢那麼多窩囊氣後,又碰到了忠義自大的關羽,一氣之下便斬了這位榮耀一生的漢壽亭侯。

可以說,荊州之失應為蜀漢劫內之事,也算是關羽劫數已至,實為時也,亦是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