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矛廬中諸葛亮為什麼要劉備去三次?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16 回答

劉備屯軍新野期間,謀士徐庶和名士司馬徽先後向他推薦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是輔佐君主成功統一天下大業的奇才。劉備喜不自勝,即日帶關羽、張飛去隆中恭請諸葛亮出山。

他們第一次來到隆中臥龍崗諸葛亮的茅屋前,書僮出門說:“先生今早出去了,蹤跡不定,歸期也不知道。”

劉備很失望,囑咐書僮說:“如諸葛先生回來,只說劉備拜訪。”便帶關羽、張飛回新野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派使者打探訊息。使者回報說:“臥龍先生已回來了。”

劉備很高興,傳令備馬。

張飛不滿地說:“一小小鄉下村民;哥哥何必親自會見,派人去叫來就是了。”

劉備責備道:“諸葛亮是當代賢人,豈能召喚!”說完上馬,關、張只好相隨。

當時正值嚴冬,烏雲密佈。走了幾里,北風勁吹,雪花飄落。張飛說:“天寒地凍,不如回去避避風雪。”

劉備說:“我正要使諸葛亮知我真誠重視賢才的心願,這是用人的第一要著。如你們怕冷,先回去好啦。”

張飛說:“我死都不怕,還怕冷嗎?只是伯哥哥空勞神思,徒費精力罷了。”

三人走進茅廬,又沒遇見諸葛亮,只看到他的弟弟諸葛均。

諸葛均說:“昨天家兄與友出外閒遊去了。”

劉備說:“何處閒遊?”

諸葛均說:“往來奠定,不知去所。家兄返家,當來回禮。”

劉備說:“怎能勞駕諸葛先生?過幾天,我還要來。”說完,借了紙筆手寫留言,以表敬慕諸葛亮之心。寫罷,遞與諸葛均,辭別返回新野。

光陰如箭,很快到了新春。劉備選擇黃道吉日,齋戒三日,沐浴換衣,再去臥龍崗拜訪諸葛亮。

關公說:“兄長兩次親去,禮節算是到頂了,想來諸葛亮有名無實,故意迴避。”

張飛叫道:“何勞哥哥去,我拿根繩子把他捆來就是了。”

劉備斥道:“不要無禮!古代齊桓公拜訪東郭野人去五次才見一面,何況我要見大賢人呢?你今天不要去,我帶二弟去。”

張飛說:“哥哥們都去。小弟怎敢落後?”

劉備說:“你要去,不可失禮!”

三人快近茅廬時。碰見諸葛均,說諸葛亮正在屋裡。劉備大喜,書僮卻說:“先生在草堂睡覺。”

劉備關照書僮不要驚動,只是下馬站在門口石階下等候,等了好久還不見諸葛亮起床。

張飛大怒道:“這傢伙如此傲慢,待我去屋後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關緝閥光合叱骨癸攤含揩公再三將他勸住。劉備足足等了兩三個時辰,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的誠心和謙恭所感動,與劉備進行一番關於天下大勢的隆中對策後,終於答應出山輔助劉備。

劉備善於讓賢才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用人之道,真是大智大謀啊!

三顧矛廬中諸葛亮為什麼要劉備去三次? 藍格子 1級 2013-10-16 回答

《三國演義》中把三顧茅廬寫的惟妙惟肖,但是史書上其實是沒有明確記載的。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幾個字,羅貫中真是厲害。

另外沒有說關羽張飛是否去了。

是不是去三次見三次,還是去三次只見一次。

“三”古代有多次的意思,如三山五嶽,杜甫有詩“三顧頻煩天下計”。“頻繁”是多次的意思,因此可能是去不止三次。

還有人說諸葛亮見劉備不是三顧茅廬,而是“樊城自請”,這種說法也又很多古書提及,試想,當時劉備46歲,諸葛亮才26,差20歲啊,而且劉備那麼有名望,諸葛亮沒有,他真的會去請麼?當時曹操兵臨城下,他哪裡有時間去請三次呢?諸葛亮研究天下大事,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怎麼一定就知道劉備來找他,不來呢?待在農村幹什麼,搞建設?

“樊城自請”梗概: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主動去見他。開始劉備未理睬,後來諸葛亮看見劉備在玩草,便問他到底是不是沒出息之類的,劉備就明白了他是個人才,便一起談心,終於明白了他確實是個人才並,重用。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疑問,古隆中又許多關於三顧茅廬的東西,還有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個人認為這兩件事情都是存在的,“樊城自請”後劉備未重用他,他便繼續做農民,後來別人推薦,劉備才明白,才有了“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