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創一個群,群裡的各位可以當大臣,就是我不知道官職,那位好心人幫助一下。

清朝時期,朝廷上的官職各有什麼?各幾品?有幾人?a5726454752013-12-06

清朝的官、階、品從、爵位既保留了滿族的傳統稱謂,又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選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於曹魏時期,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為九等,稱為九品,以後又將官員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稱九品。北魏時,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先將各品分為正與從,即正一品、從一品到正九品、從九品,再將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分為上下階,即自正四品上階,一直至正九品上階、正九品下階、從九品上階、從九品下階。這樣,就由最初的九個等級發展為三十個等級。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官職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從的部分,廢除了上下階,而且文職武職完全一致,成為整齊劃一的由正一品到從九品的十八個等級。中央國家機關文武職主要官員的品級排列順序如下:

文職官員: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為從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為正二品,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僕寺卿、大理院總檢察廳廳丞為從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參議、翰林院侍講學士、詩讀學士為正四品,翰林院侍講、侍讀、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為從四品;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司長為正五品,鴻臚寺少卿、各部宗室員外郎、理藩部員外郎為從五品;內閣侍讀、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習為正六品,光祿寺署正、大理院典薄為從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經歷、知事、各部院寺司庫、皇史宬尉為正七品,內閣中書、光祿寺典薄、署正、國子監博士、助教為從七品;各部院司務、翰林院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大理院錄事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為正八品;禮部太常寺盛京讀祝官、漢贊禮郎、各部院衙門筆帖式為正九品,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國子監典籍為從九品。

武職官員:領侍衛內大臣為正一品,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八旗滿蒙漢軍都統步統為從一品;左右翼統領、八旗護軍統領、八旗滿蒙漢軍副都統為正二品,副將、散秩大臣為從二品;一等侍衛、參將為正三品,王府一等護衛、遊擊為從三品;二等侍衛、步軍協尉為正四品,城門領、王府二等護衛、王公府五旗佐領為從四品;三等侍衛、步軍校、守備為正五品,四等侍衛、王公府三等護衛、守禦所千總為從五品;藍翎侍衛、門千總、營千總為正六品,委署部軍校、內務府六品翎長、衛千總為從六品;城門吏、把總庫正七品,貝子公府七品典儀為從七品,副護軍校、公府八品典儀為從八品;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為正九品,額外委為從九品。

當時只有九品之內的職務才叫“官”,稱為“流內”。九品之外沒有品級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階”,是與品有關或者說是由品派生出來的另一套等級制度,始於唐代。是用做標誌官員身份與級別的稱號,亦稱“階官”。清朝時,階官與品級完全對應,官居幾品即授幾品階官,如果低品的官職加授較高的品級,就得授予較高的階官。如知縣,按例為正七品,當年若被加封五品銜,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階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飾。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以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使用其服飾,享其虛榮。清朝的文武階官亦各有18級:

文階18級分別是:光祿大夫、榮祿大夫、資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中議大夫、中憲大夫、朝議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徵仕郎、修職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階18級分別是:建威將軍、振威將軍、武顯將軍、武功將軍、武義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武信騎尉、武信佐騎尉、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爵”,比較常見,它是指貴州官僚的等級。在所有表示官員地位高下的稱號中,爵的起源最早。周朝即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清朝保留了漢族的五等爵位制,又保留了滿族的爵位分封制度。

清代的爵位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皇族的爵級,分為親王、鬱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計10級(其中鎮國公、輔國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別,故又可計為12級)。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級,由分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以上各級又分為三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9級。例如,清軍南下時,大將阿濟格、多鐸、豪格等都是努爾哈赤之子,故直接封為英親王、豫親王和蕭親王。博格是努爾哈赤之孫,故先封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進為端重親王。另一大將圖賴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張勇是漢族,被封為一等侯。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鎮城市白蓮教起義的額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三等公,名將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的漢族文官無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國藩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進二等侯,李鴻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職制度。漢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時例外,就是原為明朝大將,後又降清,成為清朝大將的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為了招誘更多的明將降清,特地破例封漢族將領為王,吳三桂為平西王、孔有德為恭順王(後改定南王)、尚可喜為智順王(後改定平南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後改靖南王),故而時人以藩王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