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作為日本在國際最具知名度的電影作曲家,久石讓在老中青各年齡階段都有著龐大的聽眾粉絲,能夠通吃各個年齡階段聽眾的音樂家並不多,一方面源於久石讓的音樂本身兼具朝氣與歷練,更在於其參與創作的電影型別的豐富,除了為愛情片,戰爭片,黑幫片等型別片配樂之外,其參與最多的便是為宮崎駿動畫所創作的配樂,如此一來,不論你是哪種型別片的愛好者你都可能成為久石讓的聽眾。如果要在久石讓的作品中評判出最佳,或者排名,久石讓的樂迷們或許不能認同,但作為一個介紹電影和電影音樂的節目,我們始終秉持著致敬的態度,在這裡我們暫以推薦的初衷擇選出久石讓最為經典的十部電影配樂,以饗觀眾和聽眾。

《懸崖上的金魚姬》

本片配樂成為了久石讓音樂會選曲最多的原聲之一,作為和宮崎駿合作的第九部配樂作品,該片不論是在電影故事上還是在配樂上都顯得簡單直白,與宮崎駿的前作不同,本片除了一如既往的探討人與自然的命題之外,並未有賦予該片一貫的複雜的情緒探索,而在久石讓的配樂上,也與宮崎駿達到了較高的統一,本片的配樂,明顯沒有附加作曲家過多的人生思考,只是將最率真的一面表達了出來,而這樣直接表達主題的音樂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年輕人的最愛。

該影片通俗淺顯,甚至有人認為有失宮崎駿的水平,故事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一隻小美人魚的故事,在靜美而又絢爛的畫面中,故事和音樂帶領著我們實現童年時候曾擁有過的幻夢。在宮崎駿的動畫中,關乎於命運,自然,時間,哲學等等方面的思考是不變的主旨,而這些東西在《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則沒有過得的涉獵,正是因為如此,久石讓的配樂才不至於像以往的配樂那麼小心翼翼,而是完完全全的展示了久石讓最童真最奔放的一面。音樂家的創作靈感來自生活,但一個成熟的音樂家基本上不是在靠靈感作曲,所謂的靈感只是體驗和感知生活的切入角度和不同態度,電影在這裡只是創作的材料,電影對音樂有著導向性,但這種導向,可以細膩到電影情節的細枝末節,也可以渾然到成為純粹的音樂,顯然,《懸崖上的金魚姬》屬於後者。

《天空之城》

與本片的故事一樣,配樂與電影保持了同樣跌宕起伏的編排,音樂對該片情節的刻畫與故事的推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久石讓典型的情節性配樂,而此類性質的配樂也正是諸多電影作曲家必要修習的功課,此種必須依託於故事情節安排的配樂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電影意義的表達,卻往往會造成音樂連續性的破壞,這是諸多音樂家共同面臨的挑戰,同樣這也是電影型別的進步和其元素的不斷豐富後,電影作曲家所必要面臨的挑戰,一方面作曲家要符合導演的趣味,另一方面還要符合作曲家自己的音樂要求,但久石讓所具備的優勢即在於他能在電影客觀的要求下做到每一個簡短的樂章的完整性,並不會因為電影本身而失去了自己的音樂表達,如此而言,一位作曲家,不僅要懂得如何為電影創作配樂,同時應該懂得如何在不同藝術種類之間自由的轉化語言。

在宮崎駿的大多數動畫裡,導演總會在簡單的形式裡著力探索人類隱秘的情緒,在宮崎駿的探索裡,這些東西不單純只是一個話題,而是導演的人生思考與思辨,是一種複雜隱晦的生命態度,探索未知即是科學家和藝術家最終的共同命題。宮崎駿透過動畫代領著世界的觀眾一同探索和旅行著,我們也跟著久石讓的音樂走到了一個個神秘的角落。天空之城的配樂空靈靜美,彷彿浩瀚的天空中有人演奏著一架無與倫比的樂器,旋律雋永而帶著淡淡地愁緒,特別是那首主題音樂《天空之城》婉轉哀傷,聽來給人以一種穿越時空的孤單,這也正是電影情懷的表達,《天空之城》中拉普達人世代做出巨大努力,最終使一座城市飄離大地。拉普達人種下一棵生命之樹作為對大地母親的最後懷戀。然而,人類最終是無法離開大地的,不管東西方關於人類起源如何定義,但對自然和大地都表達了最高的崇敬。與其說一曲天空之城將兩個孩童的孤獨表達的酣暢淋漓,不如說是音樂對人類這種潛意識裡的孤獨的詳盡刻畫。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這是北野武典型柔曼風格的電影,本片有著一個文藝氣息濃烈的片名,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國內的那部《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電影,很明顯,前者是成人的詩,後者則是一篇非主流式的高中作文,而且文筆很爛。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北野武再次將故事放置在了海邊,講述了一對聾啞情侶艱澀爛漫的愛情生活,男主角有一天愛上了衝浪,他不顧及他人的奚落,每天堅持學習鍛鍊,女主角則默默地陪在他的身旁,為他整理衣衫,兩個人的愛情就像這部電影,爛漫,天真,無拘無束,直到男主角葬身於海,女主角靜默地把男友的衝浪板放入海中,久石讓經典配樂的響起,給這一段艱澀沉靜的愛情畫上了哀婉的句點。

北野武電影敘事的動態與靜止,凝視與眺望,賦予了沉默角色最豐富的語言,而久石讓的音樂則一直充當著對白的作用,或隨意、或悠揚、或沉鬱。該片中,久石讓的音樂體現了新世紀的一大特色,即新世紀音樂,我們不認為久石讓是一位完全意義上的新世紀音樂家,雖然在其作品中新世紀音樂的元素被廣泛的應用,但這基本上是本世紀諸多音樂家都具備的特色,但深厚的學院派教育仍舊在久石讓身上發揮著作用,也造成了一種傳統與現代在久石讓身上的完美結合,《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曲調悠揚,飄渺,清麗,在音符的隨意跳躍中勾勒出了一幅具體的海景畫,似乎用音樂在這片海寫上了一段優美的詩句,音樂使得故事中兩個社會邊緣人物的愛情變得悽美而感傷,也正是因為兩人愛情的悽美,讓夏日變得蔥蘢,讓海變得寧靜,讓艱澀凝重的生活變得溫婉雋永。

《奏鳴曲》

這是北野武式的黑幫片,同《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一樣》,北野武的電影少不了海,海一直是北野武電影中的主角之一,如果你要看一部關於海的電影,那麼北野武的一定是最美的,它不一定絢爛,但它一定是你沒有體會過的海的情緒。人們說北野武的一些電影是老莊式的,避世,無為,苛求寧靜,那麼該片則是最好的說明,影片中,混跡於日本黑社會的男主角村川無奈於江湖的仇殺算計,生了退隱之心,與幾個忠心耿耿的小弟躲到海邊清靜了下來,在這裡,他們過起了一段天真爛漫的世外生活,玩弄嬉戲,加之音樂Play on the sands襯托,故事頗多趣味,讓人觀之無法相信這是一部黑社會題材的電影。與北野武的其他作品一樣,該片仍舊是“懶得說話”。事實上也只有北野武裝起逼來才不至於討人嫌棄,因為有些人的情緒能經得起推敲,而有些看起來冷豔的電影實則完全經不起大眾審查,因為它的情緒還沒有達到解釋藝術的高度,這就是北野武式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該片的配樂充滿了調侃和黑色幽默,做到了無聲勝有聲。奏鳴曲的主題音樂《Sonatine I~act of violence》,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這首佳作中我們聽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久石讓,在日本音樂團體神思者為《故宮》所創作的配樂主題中,我們隱約也聽到了這樣類似的曲調,這兩首音樂存在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均是輕音樂引導,而後急轉入情緒化的高潮,沒有銜接,缺少過渡,由緩變急,由輕到重,不多的重低音鼓樂是破開聽覺神經的閥門,直將人帶入幽冥與消沉,是一種將人置於自然與宗教之間的音樂。

《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就像一本日記,翻開了所有人的秘密,朦朧,隱秘,又坦誠,當你看完一部電影,發現它道出以上事實,那麼,你就會愛上這部電影的一切,能被影迷反覆觀看的電影並不多,但千與千尋卻成為了很多人百看不厭的作品,直到變作一種不自覺地揣摩,作為宮崎駿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動畫電影,該片除了延續宮崎駿一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更為所有的情節注入了迷思,複雜的敘事,龐大的人物關係,為這部本來概念單純的影片引入了數不勝數的細節,為影迷們留下了無數的猜測,故事結束,情緒卻仍舊在蔓延,然後再回味,直到久石讓的旋律成為了電影的時空按鈕,任何一個音符,都將樂迷帶到了那個特定的情節之中。

電影配樂理應是這樣的東西,它是由五線譜寫成的電影劇本,摘出任何一段兒,都像是撕開了一段往事的口子,觀看這些電影,聽聞這些音樂,便是對我們人生的一次觀照,這些電影和音樂與我們自己竟有著如此深刻的關聯,生活的回憶與電影的畫面一幀一幀的在眼前交織閃爍,它的音樂,也同樣步入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節奏中,調整著我們的步伐,演繹著我們的形態,一舉手,一投足,總有一段音樂在那一刻傾瀉,然後成為了一段冥想,我們自己也正如那位神隱少女,捲入到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波瀾壯闊之中。

電影的藝術性往往是在細緻的故事邏輯中體現的,而國內大部分所謂的文藝片導演,總是會走入一條用宏觀概念表現其籠統的思想假大空的套路上去了,這隻會使得故事顯得有一種誇誇其他的臃腫。看,我們的電影在講哲學,在講宗教,在講生命,在講人性,但是這些東西如果融入不到具體的故事裡,創作者只懂得某個膚淺的概念,而沒有生活給予的深入體會,那麼電影終究只會淪為可笑的膚淺,而事實上,音樂也是相同的道理,在這一點上,日本電影和音樂做了最好的詮釋。

《太陽照常升起》

本片出自國內著名導演姜文之手,這是也是國內導演最早與久石讓的合作。太陽照常升起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可以說是一部怪誕的電影。這種故事碎片化處理的方式,甚至有些荒誕魔幻的風格使得電影有了多層次的解讀空間。我們可以用最淺顯直白的方式理解這部電影,故事以中國大的時代政治為背景,跨越不同地域,圍繞幾個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創傷,或者在特殊年代中落下了心理障礙的男女青年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反映了那一代人在政治束縛日漸鬆緩之後,意識開始覺醒卻又因為這種覺醒而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和悲涼的心境。

久石讓的配樂完美的詮釋了故事裡人物價值情感的這種掙扎,The Sun Also Rises給人一種,於絕望之中發現希望並沉入悲觀而激揚的樂觀、賦予無意義以意義,進而體現了那代人對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追求。同樣,該配樂還出現在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之中,與讓子彈飛張揚的的雄性暴戾氣質不同,The Sun Also Rises在這裡展現出一種詭異的荒誕之美。每當母親又開始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瘋事”時,曲調便適時地響起,莊嚴威武的號角配上一個瘋子,更像是一曲激進昂揚的戰歌,樂曲中表現出的那份昂揚,配上母親那瘋人式的激情和幹勁,讓人甚至感到一種危險,進而產生一種生命荒誕的可悲。結合一些評論認為姜文以瘋掉的母親隱喻七十年代瘋狂的中國,樂曲表面的激昂與內裡的荒誕感,倒是十分貼切的描述。 就像電影和配樂的名字一樣,不論時代怎麼荒誕,生活如何扭曲,那永恆不變的是時代的推進和照常升起的太陽。

第四位《菊次郎的夏天》

本片是久石讓與北野武的一次經典合作,久石讓在成名之前,曾寫過大量的小音樂,但這些音樂並未被人看好,而在該片中,久石讓重拾了起來。《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配樂也讓我們看到了這才是久石讓真正擅長的東西,節奏輕鬆明快,充滿陽光,音樂如同影片中的天空與馬路,草地與陽光,滿滿的散發著誘人的清新與溫馨,該片使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久石讓,更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北野武。

影片講述了北野武飾演的一個平庸,甚至有些世俗痞氣的男人帶著一個內向的男孩找媽媽的故事,兩個人在旅途中歡笑嬉戲,老男人為陰鬱的小孩帶去了歡樂,小男孩則喚起了老男人內心最柔軟的一面,在柔和的夏日裡,一老一少為彼此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歡樂的色彩。

北野武,作為日本電影復興的旗手,該片完全不同於其所擅長的黑幫片,雖然片中仍舊不乏黑色幽默,但更多的是中年人的俏皮與童真,搭配著久石讓的音樂,該片傳遞給了觀眾滿滿的溫暖。我們說電影對電影配樂具備導向性作用,在這裡便是一個案例,《天空之城》的型別與《菊次郎的夏天》的型別引匯出了久石讓完全不同的配樂風格,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菊次郎的夏天》,是否真的會有久石讓的《summer》。

電影從來不是配樂家成長的沃土,因為這是不同的藝術類型,音樂家成長的沃土是音樂本身,電影只是將那些音符吸收到了電影裡而已,電影是音樂的按鈕,每一幀畫面,某一個情節,某一處凝視,或者每一次停頓,都可能開啟作曲家的音樂之門,那一扇門被開啟,我們即在那一幀畫面裡,在那一處情節中,在那個凝視或停頓中聆聽著曼妙的旋律,完成一個觀影者最完整的精神洗禮,就像這部電影配樂《the rain》一樣,童年的歡快中帶著一點點對生活未知的愁緒,當旋律慢慢地浸潤到畫面中,我們終究會為之感動,小男孩在老男孩的陪伴下打開了內心的鬱結,他或許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複雜,但至少這個夏天,他的童年是完整的。

《風之谷》

本片出品於1984年,是宮崎駿與久石讓的首度聯手,從此之後,久石讓的音樂便成為了宮崎駿電影的標配,成就了一段傳奇與佳話。這部以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為主題的電影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並從心底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正是這部影片使當時仍徘徊在事業起跑線上的久石讓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娜烏西卡作為一個柔弱少女,用愛心和智慧平息了風之谷與鄰國的戰爭以及人類和王蟲的衝突,,人 類 得 以 保 全 的 故 事。

《風之谷》只是一個開始,在這個開始之後,我們聽到了久石讓更優秀的作品,但該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畫面與音樂卻是無法超越的,風之谷,彌散著一種病態絕望的美,同時也有著樸素執著的追求,是典型的宮崎駿式的探索,並在風之谷這塊淨土上賦予了這種探索的意義。電影配樂是解讀電影的重要方面,如《風之傳說》,從一開篇便在觀影者心中盪滌出了一種悲壯的情緒,可以說,音樂成為了本片的第一個“鏡頭語言”,然後一系列或輕快,或動感,或恢弘的旋律帶領著觀眾與宮崎駿一同開始了這段探索,感謝宮崎駿的動畫,感謝宮崎駿將久石讓介紹給了我們。

《入殮師》

這是一部命題深刻的電影,講述了失業的音樂家無奈從事入殮師的工作,在生與死的穿梭中感受人生,最終接受了曾經棄他而去的父親的故事。該片除了電影本身所要表達的對生命的思考之外,讓影迷更深切地體味到了日本這個民族一貫的悲情與憂慮,這種情懷深入日本人的骨髓,與其說本片探討的是生與死這個大概念,不如說它只是具體了日本人慣有的思維情緒和文化心態,這種對生命的態度是一個內斂的民族的精神緯度,這種東方人對生命蔥蘢和靜美的闡述,對於從來都不懂什麼是悲劇的美國人來說根本無法體會。而同為儒道文化浸潤之下的亞洲人來說那是生命思考的常態,那是一種超出理性見解的自覺,那是一種無意識的感同身受,它沒有膚淺與深刻的展示,也不需認知與研究來透徹,它僅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

久石讓為該片的配樂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電影一樣,久石讓的音樂也是一種情緒的自覺,沒有苛刻,似乎沒有編排,就像生命一樣或靜如止水,或逆流爭上。 《入殮師》的配樂,在溫婉和艱澀中給人以對生命的體驗和思考,有那麼幾秒鐘,音樂在將要宣洩的一剎那又收斂了回去,而後卻成了永恆的止水,我們看到逆流而上的魚最終死亡隨波浮沉,但那不是死亡,那是一種生命的靜止和迴歸。如果將該片的配樂等價於某種文學型別,那麼它一定就是一首內斂而熱情的詩歌。

好的音樂和美的畫面的重疊,能豐富我們體驗生活,感受藝術的層次,藝術是人類文明最大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在它的具體中思考無限,體味人生百態和社會永珍,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人不是自然的,不是生物的,更不是政治的,人僅有的,以及唯一的本質便是藝術。

《花火》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電影 花火 的故事內容,北野武飾演的警官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抽空去探望自己生病的妻子導致任務失敗,兩個警員一死一傷。北野武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只能透過暴力的方式與沉痛無奈的生活抗衡,從而達到內心的安寧,但是對生活所有的抗衡,終歸是一場無力的妥協,北野武飾演的警官,最終只能和患病的妻子相擁在蔚藍的海邊,用自殺的方式追尋內心的那份沉靜。

本片延續了北野武導演的風格,大量長時間固定不動的鏡頭,瞬間暴力的直觀展現, 沒有花裡胡哨的剪輯技巧,而是配以久石讓幽靜寥廓的音樂填充著電影情感的內斂,在那綿長,甚至有些悲憫的音樂中,刻畫出了關乎人的生存的沉痛與美好,死亡的輕易與艱難,以及成熟的艱澀和童心未泯之間的對立與無奈。可以說,本片的剋制已經到了不能再剋制的地步,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剋制,而是艱辛生活中“懶得說話”的沉默,沉默讓北野武成為了日本電影中最具有發言權的人物之一。而久石讓寂寥的,帶著人生愁緒的音樂則讓鏡頭和表演的剋制顯得豐富而具有電影敘事的層次感。

直到大提琴拉出那最後一聲沉鬱的人生樂章,音樂將所有的情感凝結到了一起,成為了一股力量,它不屈,恬靜,生命向死而後的蒼茫和釋然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大的釋放,而後,你再也找不到一首能徹底詮釋久石讓的音樂,生命的愁緒、沉痛和哀傷緊緊包圍著你,我們不得不感慨,唯有音樂,唯有藝術才能詮釋我們寂寥蒼茫的一生。

尾聲

在眾多久石讓的配樂的電影中,無論是宮崎駿,還是北野武,久石讓的配樂正好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極致,和宮崎駿的合作,是一種童年中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迷茫和孤獨,而和北野武的合作則是一個成年人在無奈生活中純潔內心失去時的悲傷和落寞。久石讓的音樂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可供堅守內心純白的陣營,它賦予老人以純真,給予年輕以成熟。每個人的童年終將會逝去,我們每個人都將走向成熟,但願那縈繞包圍著我們人生的愁緒始終能伴隨著我們,因為那是世界和人生該有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