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誰設計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07-30

李冰,中國古代科學家,其身世和生卒年代已經無法詳考。只知道約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此外還流傳有他父子二人興建都江堰的故事。

水利是農業的根本命脈,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致力於水利工程建設和研究。於是春秋之際在中原地區建設了四大水利工程:河北漳水十二渠、關中平原鄭國渠、安徽壽縣的芍陂、四川灌縣都江堰。這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要數都江堰,這是因為它至今基本上仍是當初原貌,李冰設計的都江堰,用今天的科學來分析,也仍然是無懈可擊的。

都江堰是世界歷史罕見的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人工的辦法,在距離玉壘山稍遠的江心,築起一道分水堰,迫使岷江流到玉壘山前分成兩股,讓其中一股流人寶瓶口。在波濤洶湧的江中築成如此的大堰,何其難也。當時用鵝卵石築,石頭太小,水一衝即垮;用開鑿寶瓶口的大石塊築,投入水中,仍被衝得東搖西晃。李冰從多次失敗的試驗中,終於採用漫山遍野的竹子,編成竹籠,再裝上鵝卵石,形成一個整體,一舉獲得成功。這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形成水利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一直為後來的水利工程所廣泛採用,直到今天築堤修堰時常用的“鉛籠”,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製作的。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農田灌溉系統的傑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早和收益之宏,在古代世界是沒有先例的。

都江堰由分水“魚咀”、“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項主要工程組成。分水“魚咀”是中流作堰,把岷江一分為二。東邊是內江,是岷江的別流;西邊是外江,是岷江的主流。“飛沙堰”是調節入渠水量的溢洪道,而“寶瓶口”是總進水口。李冰採用“分流守江,築堰引水”的辦法,使這三項工程互相依賴,互相調節,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個設計周密、佈局合理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防洪和航運等多種效益。

都江堰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的完美結合,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灌溉了內江兩岸的千里沃野,至今完好。因此李冰和他所興建的都江堰受到無數中外科學家的一致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