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展昭嗎 LCT 6級 2011-02-14 回答

在明朝無名氏所著《包公案》中,收錄了一些根據民間傳說整理而成的包公故事,其中尚未有展昭出現。唯有“包公降妖記”(又名“五鼠鬧東京”)一節,記敘了五隻鼠妖為禍人間,包公上天庭借神貓降妖的故事,此或為《三俠五義》中號稱“五鼠”的五位義士、“御貓”展昭等俠客以及“貓鼠之爭”的原形。

展昭真正登場,是在明朝另一善本《包公案》及地方戲中,因此並非出自下文石玉昆先生的原創。明朝版本的展昭形象是傳統的古代俠士,聲名顯赫,行蹤神秘,並且從頭至尾只與包公擦肩而過,並未入仕成為朝廷官員。

展昭演變為今日家喻戶曉的青天護衛形象,是在清道光時期民間藝人石玉昆講演的《三俠五義》中。石玉昆是晚清著名的說唱藝人,人稱“石先生”,“以巧腔著。”登場時,撫弦彈唱,字句清新,自成一派,被譽為“石派書”,有《評昆論》贊曰:“驚動公卿誇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三俠五義故事初為唱本,先有人刪去唱詞,成為一百二十回的《龍圖公案》,後又經問竹主人潤色整理,在光緒五年由北京聚珍堂出版,並因其“極贊忠烈之臣,俠義之士”,更其名曰《忠烈俠義傳》。光緒十五年,俞樾(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園,清代學者)又“援據正史,訂正俗說”,“別撰第一回”,再更其名曰《七俠五義》,另行出版。1924年,又經俞平伯先生校勘一次,仍還其原來面貌,排印出版,是為現今通行的《三俠五義》小說。

雖有這樣的演變,但從北京首都圖書館所藏車王府唱本《包公案》和《三俠五義》的抄本對照來看,除刪去唱詞,文字上有些加工潤色之外,情節上也只有兩處變動。因此可以說,今本《三俠五義》基本上保持了石玉昆唱本的原來面貌。

在《三俠五義》第三回中,出現了以江湖俠士形象登場的展昭:

包公認鐙乘騎,帶了包興,竟奔京師,一路上少不得飢餐渴飲,夜宿曉行。一日,到了座鎮店,主僕兩個找了一個飯店。包興將馬接過來,交與店小二喂好。找了一個座兒,包公坐在正面,包興打橫。雖系主僕,只因出外,又無外人,爺兒兩個就在一處吃了。堂官過來安放杯筷,放下小菜。包公隨便要一角酒、兩樣菜。包興斟上酒,包公剛才要飲,只見對面桌上來了一個道人坐下,要了一角酒,且自出神,拿起壺來不向杯中斟,花喇喇倒了一桌子。見他唉聲嘆氣,似有心事的一般。包公正在納悶,又見從外進來一人,武生打扮,疊暴著英雄精神,面帶著俠氣。道人見了,連忙站起,只稱:“恩公請坐。”那人也不坐下,從懷中掏出一錠大銀,遞給道人,道:“將此銀暫且拿去,等晚間再見。”那道人接過銀子,爬在地下,磕了一個頭,出店去了。

包公見此人年紀約有二十上下,氣宇軒昂,令人可愛,因此立起身來,執手當胸,道:“尊兄請了。能不棄嫌,何不請過來彼此一敘?”那人聞聽,將包公上下打量了一番,便笑容滿面,道:“既承錯愛,敢不奉命。”包興連忙站起,添分杯筷,又要了一角酒、二碟菜,滿滿斟上一杯。包興便在一旁侍立,不敢坐了。包公與那人分賓主坐了,便問:“尊兄貴姓?”那人答道:“小弟姓展名昭,字熊飛。”包公也通了名姓。二人一文一武,言語投機,不覺飲了數角。展昭便道:“小弟現有些小事情,不能奉陪尊兄,改日再會。”說罷,會了錢鈔。包公也不謙讓。包興暗道:“我們三爺嘴上抹石灰。”那人竟自作別去了。包公也料不出他是什麼人。(《三俠五義》第三回、金龍寺英雄初救難,隱逸村狐狸三報恩)

評書藝術流傳至今,出現了多種版本的《三俠五義》,可供今人欣賞。其中單田芳先生串聯大小五義前後三部,別撰上三門、下五門武林體系,進行俠、劍客的等級劃分,架構龐大,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但因其對前作人物形象與故事的刪改較大,不推薦作為文學考證的依據。

歷史上有展昭嗎 tragic 14級 2011-02-14 回答

關於南俠展昭的真人是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全體昭飯的重大問題,也是本論壇經常掀起的討論話題,論壇的幾位同仁曾經遠赴常州探訪,並得到了價值連城的重要線索。

http://www。mojian。net/cgi-bin/topic。cgi?forum=8&topic=1375

但因為歷史的久遠,時代的變遷,更由於江湖殺伐、武林爭鬥之事常常為當政者、文人鄙薄以至於自動忽略,即使是真的有這樣武功高強、馳騁風雲的一代名俠,恐怕到了今天也很難留下詳細的記錄了。聽說有同仁有去查詢常州地方誌的計劃,不知道進行得如何了。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暫時還沒有在各種文史資料中看到關於“展昭”的記載。

但本人近日在使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查詢一些資料時,突發奇想,在“篇名/關鍵詞/摘要”的檢索項中輸入了“展昭”一詞,搜尋出若干結果,除去《當代電視 》《大眾電影》上關於《包青天》劇集介紹一類文之外。發現了這樣一篇文章:

《甘鳳池拳法:雙插子(南俠展昭) 》

原文連載於《中華武術》2001年第1期,第2期,第4期

【作者】 胡振國

【摘要】“雙插子”,系短兵器,為武術訓練中不常見之稀少套路。其套路又名“南俠展昭”。其特點是短小精幹,結構嚴謹,動作舒展大方,跳躍旋轉敏捷,身腰隨手腕而轉動,眼神因插尖而運轉,時而長龍裹體,忽而彩蝶紛飛,所謂練拳五要素,“手眼身法步”,要領與技巧,盡體現於套路之中。它不僅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對力量、柔韌、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有顯著的提高作用,而且還有一定的實戰意義。

餘自幼酷愛武術,師承當年“南京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陸林老師,習得此套路且操習有年,深得其中之妙。其拳風格屬南派少林,相傳為前清雍正年間“江南大俠”甘鳳池所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以下全部是具體的套路介紹,全套拳法共是36式,文章配圖64張,由作者本人作出全套示範動作。

在圖中所示的兵器“雙插子”,大概是判官筆一類兵器,雙手各持一支,旋轉騰挪,典型的南派武功。

以下我將從“南俠展昭”套路的源流,產生的時代背景,來闡述我的觀點:展昭的確有其人,他生活的歷史時期大概是清康熙朝中前期,他是在江南有影響力的俠客。

在探討“南俠展昭”之前,我想先說說甘鳳池,因為正如胡振國文中所說,這一套拳法最早相傳為甘鳳池所傳,跟甘鳳池有莫大的淵源。

甘鳳池,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籍貫南京的大俠,清史稿有載:

甘鳳池,江南江寧人。少以勇聞。康熙中,客京師貴邸。力士張大義者慕其名,自濟南來見。酒酣,命與鳳池角,鳳池辭,固強之。大義身長八尺餘,脛力強大,以鐵裹拇,騰躍若風雨之驟至。鳳池卻立倚柱,俟其來,承以手,大義大呼僕,血滿鞾,解視,拇盡嵌鐵中。即墨馬玉麟,長軀大腹,以帛約身,緣牆升木,捷於猱。客揚州巨賈家,鳳池後至,居其上。玉麟不平,與角技,終日無勝負。鳳池曰:“此勁敵,非張大義比!”明日又角,數蹈其瑕,玉麟直前擒鳳池,以駢指卻之,玉麟仆地,慚遁。鳳池嘗語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勝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手能破堅,握鉛錫化為水。又善導引術,同裡譚氏子病瘵,醫不效,鳳池於靜室窒牖戶,夜與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

喜任俠,接人和易,見者不知為賁、育。雍正中,浙江總督李衛捕治江寧顧雲如邪術不軌獄,株連百數十人,鳳池亦被逮,讞擬大辟。世宗於此獄從寬,未盡駢誅。或雲鳳池年八十餘,終於家。江湖間流傳其佚事多荒誕,著其可信者。

又有當時雍正的寵臣、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 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硃批諭旨》)

又有某些學者考究,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其中金陵俠士鳳鳴岐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甘鳳池。

甘鳳池對於拳法有造詣,善於總結,有“花拳總講法”抄本流傳,其中跌法勢名就有八十八個,第一勢為“呂布頭帶紫盔”,第八十八勢為“鴨擺翅跌”。但這些林林總總的拳法,不可能都是他一個人創造的,想必有一部分是來自武林前輩的傳授、或整理江湖中散軼不全的套路,很有可能,“南俠展昭”包含在他整理彙總的套路中,並由於他的整理而流傳了下來。否則,如何解釋如今這套拳法的名字叫做甘鳳池拳法:雙插子(南俠展昭)呢?

再看地理位置,甘鳳池是南京人;展昭,如果石玉昆在創作人物時候,真的借用了真實人物的真實籍貫的話,是常州武進人,兩地位置不遠,在清朝江南算是交通方便,文化發達,武林人物輩出的區域,有密切的武術交流也不足為奇。既然甘鳳池將“南俠展昭”拳法整理並傳於後人,可以推測,甘鳳池是比展昭年代稍遲的後人,否則如果是同輩,私自把他人的功夫據為己有,江湖中很大罪過的。而如果展昭當時已經年老或逝世,沒有徒弟後人傳授畢生武藝,甚至甘鳳池本人就是展昭的徒弟/晚輩,則甘鳳池得到展昭的真傳就無可厚非了。

甘鳳池生活年代是康熙末年、雍正年間,那麼展昭比這早,會是什麼時期呢?我的看法是最早不會早於康熙初年,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清初滿漢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的,尤其在遭受清政府鎮壓、屠殺最烈的江南地區,在那個時期的俠客,即使留下了名字和事蹟,也很難相信會是記錄了他們投效清庭,鎮壓反抗,屠殺同胞的事蹟。

而康熙中年則不同,以三藩之亂為標誌,從明至清的忠君思想,終於建立了,關於清朝的忠君思想怎樣在士人心目中建立的分析,這段文字不錯。

http://zhjyx。hfjy。net。cn/Resource/Book/Edu/JXCKS/TS010052/0153_ts010052。htm

此時無論文人,還是武人,為國效力,被看作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會在文人中特別加以鄙薄。

回到石玉昆的創作,生活在道光、咸豐年間的他,創作的關於許多俠客、許多清官,聯合起來,報國安民的宏大小說體系,必然有大量真實人物做背景,而且這些真實人物是年代並不久遠的,他熟悉,而且可以靈活、充滿想象力地進行藝術加工、創作,但又不會太近,否則人家家屬就要來找麻煩了^_^。所以,這些真實人物、武林舊事採擷自相隔幾十年康、雍朝,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三俠五義》的核心故事,是平定襄陽王謀反叛亂的故事:封疆王侯秘密聯絡匪類、廣佈黨羽、謀害忠良,在俠義忠君之士持續N年的堅決鬥爭無情打擊之下羽翼盡除倉惶遠遁最終插翅難飛落入法網……結合清朝的背景看,這是在對映什麼呢?說到底不還是三藩之亂嗎?

一個江湖添血的俠客,留在歷史記載中的機率很低,即使是赫赫有名的武術大家甘鳳池,在正史中也只有寥寥數行,這很大程度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是李衛查辦的重大案件中的著名“欽犯”的緣故。但歷史不止有一種記載方式,即使他的為人,他所做的事已經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他的畢生技藝,他的武學拳法,卻偏偏在武術界輾轉留傳了下來,成為一個套路的名稱,這實在是一種另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寫到這裡,我禁不住手在顫抖了……果然,人只要真的付出了,追求了,是不會白費的……會有人記住你的,儘管是一種另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展昭很可能確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約為康熙中後期,家鄉常州武進,曾在常州百架橋一帶居住,主要活躍在江南一帶,有“南俠”的綽號,可能作為忠於朝廷的義士參與平定“三藩之亂”,並與史料有載的金陵大俠甘鳳池有一定的交往,“雙插子”是他善用的兵器之一,並有獨創拳法套路留傳至今。說書藝人石玉昆在創作《三俠五義》時,借鑑了展昭其人和他的事蹟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