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職問」 (ID:zhiwen_15)

“你有故事嗎?越悲慘越聳人聽聞越好”

去年冬天,我有個朋友接到《奇葩大會》編導的私信,想約他見面聊一聊,看是不是合適上節目。我這朋友也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之前一直是《奇葩說》的忠實觀眾,覺得有趣就去了。結果見面聊天的第一句,對方就問他“有沒有悲慘的故事”“

越悲慘越聳人聽聞的越好

”。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節目可能是要完,他們居然已經把有沒有悲慘故事作為選人標準了。”朋友滿懷失望地對我說,“這跟當年那些一上臺就說自己家庭困難、父母雙亡的選秀節目,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朋友當場就覺得對這節目失望透頂,留下一句“

父母健在、家庭幸福

”就匆匆走人了。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後來,《奇葩大會》第二季開播了,果不其然一集比一集無聊,除去新春特輯,三集正片播完後,節目質量與討論熱度的表現幾乎已經意味著這一季節目的全線崩盤。

那這一季《奇葩大會》到底是怎麼樣變得越來越無聊的呢?

只有奇葩故事,沒有奇葩的人

就像開頭講到的,這一季從選人階段就已經在把“越聳人聽聞越好的故事”當作選人的標準,而不再是面前講故事的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個真正奇葩有趣的人,雖然本季打出的名號是“特別人類大會”,可事實上卻是“

特別故事大會

”。

我們在節目裡聽到了一個又一個形形色色的故事,以及這些人從這些故事硬拔高講出來的人生感悟,卻再也沒能真正記住某一個人,比如第一集的街球王,說了一通自己想贏、怕輸的心路歷程,然後感嘆一句這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比如第三集裡京劇梅派第四代傳人、十三歲的巴特爾,他厲害不厲害,當然厲害,可捫心自問,他有趣嗎?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到了這一季,你沒有一個驚人的頭銜,就不會讓你進來上節目了。

可是我們回想一下,第一季海選的時候,肖驍、範湉湉、顏如晶……他們有講過什麼聳人聽聞的故事嗎?他們有什麼驚人的頭銜嗎?沒有的,他們在與導師的交流中所展現出來的是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特別之處,而不是他們有過多麼驚人的故事。

把他們放到這一季,他們還有可能被選上來嗎?他們可能連見編導那一關都過不了。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是的,這一季《奇葩大會》號稱不再為《奇葩說》選人,試圖把《奇葩大會》做成一個獨立的節目,但那其實應該是在做到了“選人”這一職責之後才要考慮的事情,我們回顧一下已經過去的這三期,有幾個人是真的特別、有趣到可以放在《奇葩說》裡辯論的?

基本職能都還沒完成,卻已經貪心不足地試圖要成為獨立節目,這不就是我們常說那句“還沒學會走路卻已經想著要跑了”嗎?

價值多元不過是個玩笑

《奇葩說》系列節目一直以來所標榜的是什麼,是多元化,是去除刻板印象,可現在的《奇葩大會》剩下的是什麼?

是雞湯大會,是洗白大會。

第三集裡那位“月入10萬的00後少女”,最初看到這個標籤,你會不會覺得這就是今日頭條裡一則標題黨文章會用的標題,這位少女木汁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天選之人,從小就認為自己一定是跟其他人不同的。

可是她學習成績差,她不被同學老師喜歡,甚至連她自己都在一系列的嘗試失敗後,覺得自己或許根本就不是被上天選中的人。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後來她是怎麼確認了自己仍舊是被上天選中的人的?在她靠寫公眾號能夠月入十萬之後,她覺得自己揚眉吐氣了,她覺得自己也因此而完成了對曾經瞧不起她的老師同學們的復仇。

誠然,這種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已經成了我們當下這個社會的主流,可這真的是《奇葩大會》應該認可並宣揚的價值觀嗎?

去頌揚一個已經是主流、且並不鮮見的價值觀,這是《奇葩大會》的價值所在嗎?

如果說木汁的出現還只是讓人失望的話,那田樸珺的出現就可以說是讓人憤怒了。

我們姑且不論田樸珺過往種種,就只問一句,你還記得她在節目裡講了些什麼?我拿著這個問題問了好些人,沒人記得她到底講了些什麼,因為她什麼都沒有講出來。

她全程都在試圖讓觀眾相信她是一個自戀的、豐富的、聰明的獨立女性,可表現出來卻是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後語,然後節目組還試圖透過剪輯讓她所說的一切都顯得合理化,

從而將她過往種種作為一併洗白。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馮唐也是如此,來這裡一趟,不過是為了將自己身上“油膩”的標籤洗掉,《奇葩大會》已經淪為有頭有臉、一身黑點的人用來洗白自己的手段了,這不得不讓人覺得它曾經所一再堅持的所謂“多元”都不過只是個玩笑罷了。

階層隔閡已經轟然出現

就在《奇葩大會》這個節目裡,階層的隔離已經出現了,最明顯的就是第二集分享自己得躁鬱症經歷的劉可樂。

她整個演說都很真誠,也很動人,可是把她放在這樣一個節目裡講,並且得到了導師們的一致讚揚,那問題就很大了,因為她的經歷和理念所能代表的並不是大部分身患精神類疾病的人們。

有一位身患抑鬱症的豆瓣網友就說道,

他的父母看完這一期節目後,跑來質問他為什麼不能像劉可樂一樣堅強樂觀,

為什麼不能像劉可樂一樣停藥、撕掉身上抑鬱症的標籤。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因為大部分人在劉可樂的演講中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她所出生、成長的家庭,她有一對能夠正確認識精神類疾病的父母,她的父母沒有像我們大多數人的父母一樣,武斷地認為躁鬱症不過就是小孩子一時想不開罷了,而是把認真且慎重地對待她所遭遇的疾病。不僅如此,她的家庭條件還允許她能夠飛去美國,去跟哈佛的雙相情感障礙專家面談。

這需要的不僅是父母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還需要家庭條件至少在中產以上。

可這些全部都被忽略了,留下來的只有“她自己停藥了”“她告訴我們不要忽略你自己康復的力量”等等,可卻沒有告訴你,很多患者擅自停藥後,就會立刻陷入崩潰邊緣,甚至因此自殺。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我們原本以為馬東和高曉松會看到劉可樂的善良與真誠,但也會指出她個人經歷的特殊性,戳破她在浪漫化精神疾病的肥皂泡。

可是沒有。

馬東和高曉松都大力鼓掌、大家讚揚,高曉松甚至誇張地說這是他聽過的最好的演講,

因為其實在事實上,《奇葩說》的大門已經對普通人關閉了。

在上一季《奇葩大會》裡,李開復、李銀河等大牌嘉賓的分享還只是被當作壓軸演講予以展示,而這一季裡幾乎每個人都自帶光環而來,戲精牡丹講述自己如何從普通人成為大網紅,木汁講述自己如何從一無所有到月入十萬,方文山講述自己從寫歌詞到金牌詞人,故事講來講去都是一樣的套路。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你再也聽不到肖驍說“你們也知道美妝節目那些人智商都有多低”,再也聽不到範湉湉說“青春的肉體誰不喜歡”,再也聽不到姜思達當著導師們和全國觀眾出櫃,再也聽不到董婧講做調解記者時那些家長裡短的事情。

是的,更高階,也更精緻了,但也因此更無趣了。

成也奇葩,敗也奇葩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了本月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當年第一季時,製作團隊輕裝上陣,毫無負擔創作出了飽受好評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本身也成功成為一個大IP。

可後來,名氣大了,限制越來越多,條條框框也越來越多,各方勢力都想分一杯羹,領導想要品牌,贊助商想要收益,同行想要經驗……

人人都想從這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偏偏把最重要的“內容”拋在了腦後。

於是也就造成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節目質量的全面崩盤。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奇葩說》《奇葩大會》也是如此,隨著它名氣的越來越大,它的規則也越來越嚴格、縝密,當年劉思達靠“表白包江浩”硬生生拉過來50票,肖驍當場大喊“我都娘成這個德行我都不要AA制,你一個純爺們兒,你還要AA制”……他們可能一開始沒那麼招人喜歡,但這種“

亂拳打死老師傅

”野蠻生長的野路子其實才是這一系列節目的真正樂趣所在。

蔡康永就曾經說過,

他根本不知道肖驍、範湉湉來自哪裡,可是他們來到這裡,攪亂一池春水,

讓原本小眾的辯論有了嶄新的面貌和生機,這些全都被淹沒在如今越來越嚴謹、越來越像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的比賽規則裡了。

《奇葩大會》為什麼越來越無聊?

我們曾經以為《奇葩說》《奇葩大會》會是一個例外,會是我們這個娛樂生活越來越匱乏的當下,一個能夠逃脫“越來越無聊”這個慣性的例外,可事實證明,它沒能做到。

當你試圖定義“有趣”,那原本有趣的東西也就不再有趣,當你試圖複製“奇葩”,那所能產出的也就不再是奇葩,而只是一個又一個面目模糊的選手而已。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END-

職問專注四大、法律、諮詢、金融等行業,為職場新人提供資訊閱讀、技能培訓。如果你希望分享對本文的看法,或是有求職方面的難題,可以和職業發展諮詢師Carry(微訊號:zhiwencarry) 聊聊哦~

更多四大、諮詢、法律、投行等求職乾貨分享歡迎圍觀微信公眾號「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