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嗎?歷史的小樂趣 2021-01-03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南下,橫掃南宋,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一說到南宋滅亡,人們總會想到文天祥和他的《正氣歌》,然而,文天祥更多的是以精神的層面存在,在實際行動上卻一點都不出色,但卻成了世代流芳的英雄。

筆者認為,南宋末年,有一個人物更不應該忘記,傾盡一生為南宋最後的血脈浴血奮戰,卻最終孤柱難支,英勇殉國,可謂蕩氣迴腸。

這個人就是張世傑。

張世傑,是金境內的范陽人(今河北涿州人),與滅宋的漢將張弘範同宗同族,是張弘範的族兄。

最早的時候他就在張弘範父親張柔手下為將,跟隨張柔征戰,後來因事觸犯法律,便憤然逃到南宋境內,當時烽火連天,金與南宋到後來的蒙古與南宋,硝煙四起,戰事不斷。

對於張世傑這個金國漢人,無地位無財富,只有一身武藝,因此當了南宋的兵,由於屢立戰功,逐漸得到重視,成為南宋將領。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嗎?

回眸張世傑所處的時代,南宋大廈將傾,面臨滅亡的邊緣,後來最悲壯的崖山海戰,宋元間最後一場戰鬥,也成了張世傑與同宗兄弟張弘範的較量,上演了一幕絕唱。

時光回溯到公元1275年,元軍(蒙古兵馬)大舉南下滅宋,沿長江順流直下,風捲殘雲一般,連破南宋的兵馬,很快兵鋒直指南宋京城臨安。

此時的臨安,幾乎已經無兵可守,而皇帝是五歲的兒皇帝趙顯。輔政的謝太后發出詔書,讓各地起兵“勤王”,保衛京城,但是人心惶惶,各地文武官員都看到南宋的末日,各個心懷鬼胎,準備投降大元王朝,根本就不理會什麼詔書、什麼勤王。

當時張世傑已經是南宋郢州將領,決然率部來保護臨安,於是集結戰船萬餘艘抵達鎮江前線,誓與南下的元軍大戰。

張世傑命令手下十船為一隊,非有號令,不準隨便行動。

這時統領元軍的就是他的族弟張弘範與蒙古大將阿術。

張弘範利用元軍船大,發動火攻,由於有張世傑將令,宋軍不能隨意前進與後退,被打了個猝不及防。經過戰鬥,被元軍擊敗,損失慘重,許多士卒溺水而亡,張世傑不得不暫時後撤。

隨後元將進逼臨安,此時前來勤王的兵馬尚有幾萬,包括贛州知州、千古留芳的文天祥。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嗎?

張世傑與文天祥認為要鼓舞士氣,與元軍決一死戰,便會有轉機,然而朝中一群軟骨頭,以左相留夢炎、右相陳宜中為首的堅決反對,他們內心早有投降的打算,極為珍惜自己的小命。

到了十一月份,形勢更加不利,元軍攻破獨松關,留夢炎聞訊棄官而逃,陳宜中請示謝太后,派人去向元軍求降,但元軍主帥伯顏果斷拒絕。

到了公元1276年,元軍勢如破竹,相繼又拿下南宋十餘個州縣,謝太后接二連三派出使者議降,伯顏就是不許,讓南宋政府危在旦夕。

張世傑請求謝太后與小皇帝乘船入海避難,由他率軍背城一戰,大權在握的陳宜中根本不採納張世傑的建議,私下裡偷偷派親信,把宋朝的傳國玉璽和以小皇帝趙顯名義寫的降書呈給元軍統帥伯顏。

伯顏看了後,讓陳宜中親自到元軍這裡商量投降之事,這個陳宜中害怕去了被砍了頭,便也趁著天黑逃跑了。

張世傑看到這些人一心投降,憤然統領兵馬南下,尋找元軍戰鬥。

經過委屈求全,伯顏接受了投降,元軍浩浩蕩蕩向臨安進發。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嗎?

謝太后良心發現,趁元軍未到,封宋氏骨肉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臨安,保全趙氏血脈。

趙昰一行機敏地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大臣陸秀夫尋到躲在民間的陳宜中,張世傑聞訊,也率手下從定海趕來會合。

溫州有一個江心寺,當年南宗高宗趙構南逃時曾經在這裡停留,當年趙構坐過的御座還在。

眾人觀之落淚,共同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這讓亡國的宋朝遺民看到希望,逐漸聚集了一些愛國人士。

都元帥府成立後,經協商眾人保護著兩個小王子到達福州,擁趙昰為皇,也就是宋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后,垂簾聽政,而卑鄙無恥的陳宜中搖身一變又成了左丞相兼樞密使,大權獨握,都督各路兵馬。張世傑被任命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流亡小政府正經建立。

都說人心難測,面對嚴峻的形勢,大家沒有同心協力振興宋室,而是彼爭權窩裡鬥。

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憑藉妹妹垂簾聽政而專權,趙氏宗親秀王趙與檡多次勸諫,引起楊亮節忌恨,便把趙與檡派往浙東,削弱了向心力;小人陳宜中看不上正直的陸秀夫,也想把陸秀夫整出去。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嗎?

張世傑仗義直言,對陳宜中說:“現在正是危機時刻,你還黨同伐異!”

這陳宜中害怕手中統兵的張世傑,只好作罷。

雖然南宋投降了,但還是有一些州縣依舊沒有降元,福建、兩廣也都在流亡小政權的控制範圍。

公元1276年11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小王朝已經積累了一點實力,擁有正規部隊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軍萬餘,可以說比元軍更多,完全可以組織有效的戰鬥,一較高低,但陳宜中早就嚇破了膽,只想逃命。

隨著元軍攻破建寧府等地,陳宜中、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妃、小皇帝等人登船開逃。

誰料一行人半路與元軍水師相遇,可由於大霧朦朦,又近傍晚,元軍竟然沒有發現逃跑的宋軍船隊,可謂逃過一劫。

離開了福州,小政權徹底失去了根據地,只能在船上四下奔波,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

公元1278年春天,無恥的陳宜中又假借四處聯絡而拋棄小皇帝而去。

小皇帝端宗連日奔波,途中又遭受颶風驚嚇,到達雷州,竟一病不起死了,年僅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