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和元之間的關係潛龍一現驚天下 2013-05-14

南宋與元(包含蒙古)的關係有二個階段:

一、蒙古連宋滅金。宋與金為世仇。鐵木真制定連宋滅金的策略。蒙古在1226年滅掉西夏後,於宋紹定五年(1232)12月,遣王檝使宋,提議與宋聯合攻金,宋遣鄒伸之報聘,議定滅金後以河南土地歸宋。宋與蒙古結盟以後,宋紹定六年(金天興二年,1233)十月,宋將孟珙與蒙古將塔察兒合兵圍蔡州。1234年2月9日,宋軍攻入蔡州南城,金哀宗自縊焚死,蒙古與宋聯軍攻佔蔡州,金亡。

蒙古和南宋合力滅金後,窩闊臺汗違背將河南歸宋的諾言,只以陳、蔡東南一隅歸宋。南宋朝廷不得已而接受這一改變後退兵,蒙古軍主力也北歸。南宋一些官員提出乘河南空虛,出兵守黃河、據潼關(今屬陝西)、收復三京(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南),乘時收復中原。這種不考慮雙方實力,破壞已達成的分界新協議,企圖乘虛進佔三京,迫使蒙古承認既成事實的提議,遭到不少有識之士的反對,但是宋理宗都聽不進去,一意收復三京,以建立不世功勳。南宋收復河南的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

二、蒙古(元)侵宋:

蒙古滅金後,以南宋為用兵的主要物件。宋端平元年(1234)十二月,蒙古遣使責問宋破壞盟約出兵河南,作為侵宋的藉口,開始首次侵宋之舉。

宋淳祐元年(1241)11月,窩闊臺病死。蒙古爭奪汗位的鬥爭激烈。直至宋淳祐十一年(1251)初,蒙哥繼承汗位後,又不斷派軍向宋進擾。1253年,皇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進軍雲南,攻陷大理。此後,招降吐蕃,控制了西南地區,從西南方面對南宋造成了大包圍的形勢。

宋寶祐五年(1257)春,蒙哥汗下詔大舉侵宋,次年二月,自率西路蒙古軍4萬號稱10萬侵蜀,分兵三道。1259年正月,進攻合州(今四川合川)釣魚山,宋知州王堅殺蒙招降使者,堅決抵抗。二月,蒙哥汗親至釣魚城下督戰,王堅抗擊,蒙古軍連攻五月不克,傷亡很大。七月下旬,蒙哥汗因攻城受傷死於釣魚山下,蒙古軍解圍。忽必烈進攻鄂州,久攻不下。

這時蒙古宗室陰謀奪取汗位,情況緊急,忽必烈妻察必遣使於同月下旬馳至忽必烈軍中,請忽必烈立即北返以奪汗位。忽必烈渡江北返,成功爭得汗位。

宋鹹淳七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蒙古國號為元,以示正統,是為元世祖。此前,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蒙古軍開始攻襄陽及樊城。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正月,樊城失陷。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

元軍佔領襄陽後,次年(1274)六月決定大舉伐宋。1276年伯顏入臨安,南宋恭帝降。

從1235年窩闊臺汗對宋用兵至1276年伯顏入臨安,南宋恭帝降,共約40年之久。

恭帝降後,南宋愛國軍民繼續抗元鬥爭。南宋大臣先後擁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即帝位,成立南宋流亡朝廷繼續進行抗元鬥爭。

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是宋朝最後幾年的三根柱石。 文天祥在外面發展,張世傑護駕,陸秀夫主持政府。他們三人忠心耿耿,把宋朝的壽命延長到祥興二年(1279年)陰曆正月。

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以舟師圍崖山海口,張世傑結大舶千餘駐海中抗擊元軍,元軍切斷宋軍淡水汲路。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軍大舉進攻,宋軍戰敗,左丞相陸秀夫揹負年僅7歲的南宋末帝趙昺投海自盡,楊太后亦投海死,南宋亡。

元朝最終取代南宋成為正統王朝。

南宋和元之間的關係輕舞飛揚200022 2013-05-11

元滅亡南宋,取代了南宋在中原的正統地位

早在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稱皇帝,改國號為大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20萬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或者紛紛投降,或者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到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最終,謝太后帶領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氣數已盡。

厓山,悲壯的決戰

恭宗投降後,南宋餘部一直在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在揚州雖遭元軍圍困,但堅持不降,後糧草用盡,於是突圍,想去福州與陸秀夫會師,結果在泰州被元軍打敗。李庭芝雖被俘,仍不投降,最終被元軍殺害。文天祥在江西的壯大引起了元朝的重視,元軍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敵,只得退到廣東。後在廣東潮陽被南宋叛獎張弘範抓獲。雖然元朝百般誘惑和威逼,天祥至死不降,並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千古傳誦的詩句和《正氣歌》這樣的光輝詩篇。最終,天祥也被殺害了。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後來不斷南遷,途中小皇帝端宗去世,陸秀夫又立九歲的趙昺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1279年,元軍與宋軍在厓山展開了最後的決戰。混戰幾天後,宋軍不支,張世傑與陸秀夫決定撤退。只是,宋軍的船隊被元軍衝散,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此後,殘餘的宋軍,官員及家眷也紛紛跳海殉國(史載有數萬之眾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