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魚鷹社偽書《現代早期的契丹軍隊1500-1800》的第二部分!

023,華南遠征中的摩訶契丹軍隊,1630

嶽州之戰,1630

1, 遼靖寧左軍詳穩韓濟(字恭達羅)

2, 明國參將

3, 遼軍火槍兵

提示1:本系列為Paradox歷史遊戲系列(P社四萌)衍生的

架空歷史和設定集

這個世界線與我們的世界線分支時間大約在1130年秋天。

提示2:本系列的講述重點不在政治史或者軍事史,儘管這兩者是P社四萌的重要內容。而且本系列不是戰報。

提示3:本系列將嘗試還原一個架空歷史中的東亞-南亞融合佛教文明,以及推演(創造)它可能發展出的

視覺藝術,建築,文學相關的遺(nao)產(dong)。

內文部分

援明之役是1628-1631年遼國在東亞展開的一次中等規模的規模軍事行動。明帝國在17世紀初期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軍事失敗。 農民起義軍蔓延到華北和南方的多省,同時北方女真人的後金國也蠢蠢欲動。1611年和1624年,後金兩次突破長城,在華北地區劫掠。到了1627年,國內一支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建立“大順國”。明國皇帝逃亡南京的同時,後金軍隊看中這個機會,傾全國之力南征,將這支農民軍的殘部驅逐到中國的西部。(注1)

(注1,由於世界線裡經濟和氣候的擾動,明朝的災難比我們世界線早來臨了十幾年,經過比較相似,只是皇帝與農民義軍領袖卻不是我們熟悉的人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後金皇族居然來自海西葉赫那拉氏)

立足南京繼續抵抗的明國皇帝向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各大國都發出了求援信。法國人和安達盧西亞人透過耶穌會答應提供幾十門32磅加農炮和炮手,英國人、荷蘭人和卡斯提爾人則模糊其辭地宣稱在明、順、金之間“中立”。真正提供成規模援助的還是摩訶契丹國。

女真人對北中國的入侵讓遼人貴族想起了自己祖先在12世紀的黑暗歷史,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使遼帝決定資助一場耗資巨大的遠征。 反倒是將商業勢力延伸到中南半島和華南的前景讓遼國的商人們歡欣雀躍,認為這樣一場遠征將是在1610年大理事件之後與明國恢復關係且得到貿易特權的好機會。遼帝國內部對於遠征的爭論只持續了很短時間,之後帝國部府院(遼人對兵部、都元帥府、樞密院這三個職權部分重疊的軍事中樞的合稱)就投入了對遠征的實務準備中。

遠征的軍隊包括使用火繩槍的步兵10000人和輕型炮兵3000人,計二十個營。由於華南的地形和後勤的困難,遼國沒有派出騎兵。

這些軍隊主要來自遼禁軍、雄武和山陽三軍,編組之後分為兩部,分別稱作靖寧左軍和靖寧右軍,為了交流方便,兩軍的主將都是漢人後裔。此外遠征軍還包括運輸船和輕型戰船110艘、水手及後勤人員近8000人。根據遼國與明國接觸得到的協議,遼軍主要將在廣東、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對“大西”(注2)流寇進行圍剿,鞏固明國的後方使明軍可以北上江淮繼續抗戰。

(注2,姑且認為這些起義領袖沒什麼創意,只能起這樣的國號了吧,然而他們的活動範圍與我們的世界線有偏差。)

船隊1628年5月從孟加拉灣出發,同年8月到達廣州,兩軍登陸後休整至初冬,分頭北伐,左軍過韶州府進入湖南,右軍分頭進入贛州沿贛江北上。

儘管人數不多,遼軍在北征中遭遇了嚴重的後勤問題,“打草谷”的現象在1629年初一度發生,為遼軍在湖南和江西留下一些不好的名聲。隨著隨軍遼國禪宗僧人與曹洞、洪門等宗祖庭的聯絡求助,以及與明國南方地方秩序的逐漸恢復,到1629年夏熟時,大軍的補給已經逐漸充足。遼水師在臺灣島南部建立了一個小據點,按本地土人的語言命名為“大員衛”,作為後勤運輸當中的停泊地。這裡日後成為摩訶契丹對明貿易的主要中轉站。

圖中遼國軍人身著摩訶契丹特色的棉甲。南亞次大陸盛產的棉花將這種甲冑的成本壓到極低。將官的甲冑得到了大小金屬甲片的加強,且擁有繁複的刺繡裝飾。與此相對,士兵的甲冑則非常輕便實用。與歐洲同時期相似地,摩訶契丹步兵只追求上半身的防護。明國將官身穿的棉甲則擁有鋼製的臂甲和較小的“護心鏡”。兩國的棉甲均源自蒙古帝國輕型甲的傳統,卻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在這個時期昂貴複雜的歐洲簧輪槍還沒有傳到亞洲大陸,火繩槍仍然在在東方各帝國中慢慢推廣。遠征的遼軍由於是比較精銳的常備部隊,火繩槍裝備率明顯高於明軍平均水平。

遼國軍隊在北伐過程中剿滅了湘江贛江流域的大西軍,與明軍協力下攻克了長沙、嶽州、九江等城市。左右兩軍於1630年夏天會師,與十萬明軍一起圍攻了大西農民軍的主要城市武昌府。武昌攻克後,遼軍又抵擋了1631年初後金軍對武昌的一次進攻,反攻最遠到達了孝感一帶,為明國鞏固長江防線並在日後反攻漢水流域做出了卓越貢獻。遼國火槍營強悍的投射能力也刺激了明軍對“鳥槍”的大量裝備。

1631年11月,在完成剿滅南中國流寇的戰鬥之後,遼軍主力由水師接應,沿長江出海撤至大員衛和廣州府,逐批次回國。出征的13000靖寧軍將士中,只有一半回到遼國。值得一提的是,這支軍隊同時卻帶回來許多生計無著加入遼軍充作輔助部隊的明國南方軍民。回到孟加拉灣的船艦甚至比出發時擁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