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全詩網友630d34e 2019-03-11

《憫農二首》唐代: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憫農》全詩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李紳六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廬氏帶著他遷居潤州無錫(今屬江蘇),由母親躬授學業。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憫農二首

《憫農》全詩網友7ef5a18 推薦於2019-08-13

宋代楊萬里《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裡閏添長。

釋義: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捱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憫農》全詩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憫農》是宋代楊萬里的作品,詩中借閏年比平年時間長來表達農民對歉收饑饉的無奈和悲涼。這首詩用層層迭加的手法,步步推進,揭示農民的苦難,作者悲憫同情的意緒浸透於字裡行間,使作品字字血,聲聲淚,扣動讀者的心絃。

賞析:

這首詩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詩首句言稻穀因旱災欠收,次句言蕎麥因霜凍絕收,勤苦一年,連遭災害侵襲,心境悽慘可想而知。三句是一個頓宕,說已做好心理準備忍受長年的饑荒,四句又是一個轉折,閏月使時光愈覺難熬,先說準備忍,再說實不堪忍,將農民的悲苦無助描寫到極致。

《憫農》全詩喜腦弓子 2019-02-19

在上學時,我們很多人都學過《憫農》這首詩。

《憫農》全詩羈旅驛路 2020-12-08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形象生動、膾炙人口的《憫農》詩讓我記住了唐朝詩人李紳。我想,只有瞭解民情、體恤民意、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人才會寫出這樣世代傳誦的詩句。李紳一定是個這樣的人。

的確,李紳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在他6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孤兒寡母,盤中餐清湯寡水,生活清苦。年輕時,他目睹了勞動人民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艱辛和勞動果實得來的不易。正因為有生活基礎,才使他身臨其境,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唱。

此前,人們只知道李紳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憫農惜糧之人。其實李紳還是一個位至宰相的高官,一個腐化墮落之人。

李紳步入仕途,逐漸飛黃騰達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憫農之心,反而“漸次豪奢”,蛻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受之人。請看看他的盤中餐吧,據野史記載,他一餐的花費高達數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需要宰殺活雞300多隻,以致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其腐化程度不可思議,令人髮指。

前後判若兩人,這是為何?盤中餐清淡時,知道“粒粒皆辛苦”;盤中餐豪奢時,忘記了“粒粒皆辛苦”。根本原因是背離了為官之道,背叛了勞苦大眾,不珍惜人民,也不珍惜自己。

多行不義必自斃。生活的腐化導致了李紳世界觀的改變,由於他結黨營私,製造冤假錯案,正義之劍在他死後也沒有放過他,他被處以“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憫農》全詩局亭媯蔭 2020-04-12

憫農二首

李紳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註釋:

⑴憫:憐憫,同情。

⑵粟:泛指穀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