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一戰經典名作,希望世界永遠沒有戰爭

前情提要:

義哥打來電話,問我雙11寫什麼。我說雙11能寫什麼呢,大家都在購物啊。他說,今年的雙11還是一戰結束一百週年。很多人都熟悉二戰,提起一戰卻都很陌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不容易,你要寫寫《西線無戰事》。

我醞釀了很久,在今天大家都忙著購物的日子,終於用了一個晚上寫下本篇。

一句話:我們已經不再是青年,我們不願再對這個世界發動進攻。

——《西線無戰事》

正文:

不知道為什麼,

我總是覺得貓王的一首歌是反戰歌曲。

就是今天插入的這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十幾年前,我買過貓王的一張CD,每當這首歌唱起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

寂靜的夜色,明月高懸。戰場前線,一群年輕計程車兵躺在戰壕內休息。貓王的這首歌悠悠響起。他用磁性的嗓音開始唱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鏡頭切換到城市公寓裡女人們和孩子的臥室。那些送丈夫去了戰場的女人和父親不在身邊的孩子也在同樣聽這首歌。

《西線無戰事》:一戰經典名作,希望世界永遠沒有戰爭

我在寫這篇隨筆前特意去豆瓣看了一下本書的情況,發現這本書的評分非常高,但標記看過的人卻不多。可能是因為題材問題吧,作者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畢竟不像海明威那樣鼎鼎大名……可我又看了下《永別了,武器》,同樣反映一戰的海明威作品,發現看過的人依舊很少。

事實上,就連我自己也是在去年才看到這本書的。

當時我的那本書店題材的小說剛剛完成。在初夏,我跑去理想谷去給麥家老師看稿。在他漫長的看稿過程中,我還住在書店二樓,每天找書看。一天,就在理想谷那個半圓形書架我抽出了它。它很薄,差不多一個下午就能看完。還因為它的電影得過奧斯卡獎,我要對比一下小說和電影的兩種表現形式。

這部小說的開頭,我記得讓我著實意外了一下:

我們是昨天才從火線後面九公里的地方換防的。而此時肚子裡早己添滿了菜豆煮牛肉,感覺非常愜意。更何況還有滿飯盆的東西可以在晚上享用,就連香腸麵包皮也是雙份。這種事情已經遠離我們太久了,長著西紅柿腦袋的炊事員不停地招呼並用長柄多給每個走過的人舀一大勺菜。

《西線無戰事》:一戰經典名作,希望世界永遠沒有戰爭

這叫什麼開頭?這哪兒是一部小說的開頭呢?

它缺少了一種講述開始感。這個開頭太隨意了,就像是拍腦門蹦出來的一句話,和名著的地位有點兒不符啊。接著,小說就開始延續這種風格,以第一人稱“我”來寫作我們這幾個新兵在一戰前線的日常生活和戰場上發生的事。

“我”是寫到哪兒是哪兒,這群兵怎麼吃飯,怎麼上廁所,怎麼談論女人,還有他們怎麼捉弄排長。日常生活中會不斷被各種戰爭實況所打斷,大段的戰爭後又迴歸日常瑣事。雖然有人說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用“散點法”來創作,但我反而認為這是他小說技巧未達到成熟期的表現。

在前三分之一,我們透過“我”保羅的眼睛看到了戰友克默裡希的慘死,也跟著卡欽斯基見識了幾次戰地飽餐。中間部分,“我”和戰友們和幾個法國女人約會,之後就是回家探親,然後再次奔赴戰場,負傷,送走了卡欽斯基,“我”也陣亡了,戰地新聞發“西線無戰事”,全書結束。

《西線無戰事》:一戰經典名作,希望世界永遠沒有戰爭

就是這樣一部自傳體式的小說,客觀地來說,你能感到很多地方都原本可以寫到更好。

1、開頭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部小說開頭的重要性。還記得當年在理想谷和麥老師有次吃飯後聊天。他突然唸了一句:

車站是亂的不能再亂了。

這是阿成的小說《棋王》的開頭。他念的時候那個表情,是一種陶醉感,是同為作家對於另一位作家優秀作品的欣賞。

2、整體結構問題

本書前緊後松,前二分之一的內容生動有趣,驚世駭俗,可到他回家探親後開始變得鬆垮起來。他在倒數第二節用了接連幾個排比句,如果是我來寫,這幾個排比句會用來做最後一節的結尾。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一下,那樣用會比現在的結尾感染性更好。或者,把結尾的兩個句子調換一下,把報紙發訊息“西線無戰事”作為結尾會更像一部偉大小說的結尾。

3、高潮部分

最後一節,也就是卡欽斯基負傷去世,“我”拼命揹他去醫院卻得知他剛剛死去,可以說是小說的高潮部分。現在它放在這裡又很快倉促結尾有點兒可惜。

我基於上面三點得出,儘管這本書是名著,但作者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在寫它的時候技法還不熟練。但,下面要說的才是重點。

我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的隨筆中就寫過:技巧沒什麼了不起,情感才是。所以,下面我會好好分析本書之所以非常打動我,當然也是打動世界讀者的原因。

1、讓人新奇的人情味兒戰場

沒戰死的人會去分死去人應得的食物和菸草,他們在箱子上上廁所,並和老鼠、蝨子做鬥爭。他們幽默、愛調侃,在戰友被鋸了一條腿的時候有人會想要他的皮靴。

2、讓人恐懼的地獄戰場

我特別驚歎的就是作者在前半部分寫到炮火轟炸時,突然會有的那種讓人無法複製的神一般的審美體驗。那是多麼非凡啊!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碧珊私讀

http://

weixin。qq。com/r/6S8-J5H

Ef8wArdVE93r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比如這段:

一抹變幻不定的紅光,伸展在地平線上,從這頭到那頭。它一直在那裡運動著,不時被炮口裡冒出來的一股股火焰所剪斷。一個個光球高高地升上去,一個個銀色和紅色的圓圈,在上空爆炸了,便把一陣陣白的、綠的和紅的星星像雨點一樣灑落下來。法國的火箭躥了上去,在天空中張開一頂頂綢制的降落傘,隨後慢慢飄落下來。它們把一切都照耀得如同白晝,它們的光也照亮了我們……

這段:

馬的脊背在月光中閃耀,它們的動作很美,它們上下顛動著腦袋,可以看到它們的眼睛閃閃發光。這些大炮和馬車,在月下那暗褐色的背景前面滑動過去,戴著鋼盔騎在馬上的人彷彿古代的騎士,是那樣的美麗動人。

還有這段:

有一回,我也沉沉睡熟了。隨後我突然驚醒過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哪裡。我看見星星,我看見火箭,一時產生了這樣的印象:自己是在節日的花園裡睡熟了。我不知道那是早晨還是夜晚,我躺在薄暮的灰白色搖籃裡,等待著那一定會說出來的溫柔的話語,又溫柔又坦率——我是在哭泣嗎?我用一隻手捂住了眼睛,這是多麼的離奇,難道我是一個孩子嗎?面板仍然很柔嫩。這隻有一秒鐘的工夫,隨後我認出了卡欽斯基的側影。他平靜地坐著,那個老兵,還在抽他的菸斗,當然是個有蓋子的菸斗。他見到我醒了,就說:“一定叫你大吃一驚了。那還不過是個煙幕彈,掉在了那邊一個灌木叢裡。”

這種描寫,在戰爭實況中就好像電影中的升格鏡頭。

我在這四年一直在寫一部通靈題材的長篇小說。麥老師曾看過初稿,說這個故事非常符合我的特質。在寫的過程中每當那個通靈女人去往通靈路上,那種獨特的、穿越生死的、肉眼看不到的、更加神性的文字在我筆尖流出,

有時候連我自己都嚇一跳。

而當我看到《西線無戰事》這幾段時覺得這些跟那個通靈女人在半死狀態下看到的是如此接近。可這本書竟然是一本戰爭書,還是近一百年前完成的。

我很吃驚,十分欽佩。那種絢麗、瞬息即逝、安寧綻放的感覺似真似幻。他寫出來的馬的嘶鳴,旋轉木馬一樣打轉後死去,大地在怒吼,棺材炸到了天上等等,有一種天堂和地獄的反差感。就好像福克納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上帝幫他寫完的一樣。我相信是上天幫他完成的。

3、那些年輕生命的惋嘆

他們都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被沙文主義的老師“鼓舞”去了戰場,他們接連戰死。

書中寫道:

鋼鐵青年。青年!我們沒有一個人超過二十歲。但還年輕嗎?青年?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我們現在都老啦。

我印象深刻的是克默裡希即將在病床上死去時“我”這樣寫道:

全世界的人都應當從這張床邊走過去,說:“那是弗蘭茨·克默裡希,十九歲半,他不願意死。就別讓他死吧!”

4、成功的人物形象

克默裡希,卡欽斯基,被炮彈嚇拉褲子的男孩,又被炸爛了屁股。還有一些沒名字計程車兵,炸去雙腳還在奔跑,炸爛膝蓋雙手爬了幾里地,用牙咬著胳膊兩小時防止失血過多,還有那個在戰場上整夜在不知在什麼地方嚎叫著妻女名字計程車兵,哎,這還只是一小部分。

5、逼真畫面感

一種紀錄片才有的衝擊力,也有超現實意味。

6、青年氣息永不滅

我還想起了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記》,餘華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人在這個年紀該有的思考在《西線無戰事》中也都有寫。比如,“我”寫道:戰爭應該是讓兩個國家的國王和大臣們穿游泳衣圍在一個圈裡打架,哪方打贏了就算勝利。比如“我”這樣寫那群沙文主義者:

他們仍在繼續寫文章,發表演說,而我們卻已經看到了野戰醫院和死亡;他們依舊在說對國家的責任是頭等大事,而我們卻已經知道死亡的劇痛比以前更為強烈。

本文寫到這而,已經過了八點。

這篇隨筆已經寫了三個多小時,也到了該到尾聲的時候。就讓我“技巧”一下,還用貓王那首曲子來結尾吧。

時間是去年五月,我和小琢在曼谷即將回京的晚上。

接近午夜。

我走過酒店大廳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唱貓王的歌,那是一個西餐廳的舞臺中央,一個打扮成貓王的混血男人正在深情演唱。

我找了座位坐下來。

他問我想聽什麼,我說請唱《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歌聲就那樣響起了。

那個時刻,我感到幸福。

因為我不用在前線就能聽到這首歌。

我的心中也有百感湧上。已經寫了七年,從電影行業中退去後又寫了三年。我來這裡是為了突破瓶頸尋找未來的,但未來,未來在哪兒?

我也渴望自己能寫出那些感動他人的好作品,但感動只是一方面,我還渴望自己的作品“有用”。它能給世界絕望中以希望,卑微中以自信,孤獨中以溫暖,它具有某種力量。但可以嗎?如果閱讀環境一直這樣下去,沒多少人看真正值得看的書,人們不需要看書了,我還能寫下去嗎?

有些人就是為了寫書而生的。

就像本書的作者埃裡希·瑪麗亞·雷馬克。我相信當他年老的時候,會有這樣的判斷。顛沛半生,但他有作品流傳於世,這部著作能夠給與世界積極的改變。

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每個看過它的人都更加會知道戰爭是什麼,自己要什麼,知道我們應該珍惜什麼,並要以什麼作為生活的信仰,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繼續走下去。

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能看一看這本書,我們的世界可能就再也不會打仗了。

它有這個力量。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後的第一天。

謹以此文獻給昨天。

希望我們的世界再也不要有戰爭。

2018年11月11日

北京家中

下期預告:

我下期會寫莫言的代表作《豐乳肥臀》,這是一部被很多沒讀過的人誤讀了的作品,也包括曾經的我在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碧珊私讀

那裡,有你看過的最全最好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