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唱歌的是不是都想知道氣息到底應該怎麼用,腰腹在發聲時具體應該處於什麼狀態?

其實派別很多,比如小腹鼓派、收腹派、上腹鼓小腹收派等,那為何要鼓為何要收,我們其實從生理上看,從結構上分析,其實就可以得出比較確切的答案。

關於唱歌發聲氣息實踐運用的一些看法

橫膈肌屬於吸氣肌肉,它要在發聲中保持,所以在發聲中不能鬆懈它。如何判斷?在發聲中做個自然的放鬆(就像自然的呼氣),氣就會全部洩氣。身體表現是上腹部會突然塌下去,因為橫膈膜上升了,肺內氣息全部溢位。唱歌不是自然呼氣,不能洩氣,橫膈膜鬆懈就是洩氣!但也不能僵硬橫膈膜!

關於唱歌發聲氣息實踐運用的一些看法

以上為腹壁肌群(主要的呼氣肌肉群,它收縮改變腹腔氣壓,形成氣息輸出,而為何要向下靠(後邊解釋),向下嘆氣體會氣息的運用,因為它相對脖子和頭在腹部,在下面。就像吹口哨,嘴唇準備好了,氣也充足,發聲吹口哨時,第一步是執行氣息。而唱歌就想著嘆氣的執行氣息的方式執行氣息即可。)

光有這個知識不夠,因為要實踐,唱歌三大要素除了氣息還有聲帶和腔體。

而且有了結構和肌肉群的瞭解,還有力度和實際操控感受。

同一個狀態,主動與否、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都要慢慢去練習的。

而且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感受會不一樣,尤其是力度、協排程。

(後邊有乾貨!)

要在發聲裡去整體看這個問題,它不與發聲系統去協調整體,只是區域性保持一個狀態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練習目的是讓聲音好聽,讓嗓子省,讓它更持續、更舒服、更自如。

初期階段建議吸氣不要太多,以自己舒服為準,就是吸氣後要舒服,不覺得肌肉僵硬,硬去憋氣的感受為好,把這口氣控制好、運用好才是目的。氣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自如、持續、柔和、均勻、夠用就行。(相對的錯誤要避免,比如胸部膨脹、脖子緊張、肩膀提起。為何說相對,因為也有不錯的歌手,就是胸式呼吸,但初學就儘量學相對優的方法吧。)

氣不是唱歌的一切!自如、整體協調,比氣更關鍵。發聲時不要想著吐氣,而是要發聲,只是要改進自己發聲的相對錯誤,比如讓嘆氣的用力方式和發聲結合,而不是全力想吐氣!

我個人比較贊同的是上腹部適當鼓起,為

氣息支撐

。腹壁肌肉群在橫膈肌處於吸氣狀態支撐的基礎上,根據發聲的需要,自如的收或者保持腹壁發力卻不過分收就是

氣息支援。支撐和支援在發聲過程中

是並存的,它們也是一對兒

對抗(平衡一定至少兩個力,控制也是去平衡這兩個力,太多朋友在發聲中,太過關注呼氣這個力,或者簡單叫推力,沒有阻力的推力就是漏氣、浪費氣,而控制氣是偏向於流暢均勻的保持氣,或者理解為輕輕的憋氣)

橫膈膜的保持為的是吸入的氣息在發聲中不突然鬆懈,因為人自然呼吸時,就是放鬆橫膈膜,基本不讓呼氣肌肉參與,直接洩氣。而唱歌中,要違背自然的呼氣,不能在發聲中鬆懈橫膈膜,橫膈膜要不僵硬保持吸氣狀態,來保證肺內儲存一定的氣息,來供應我們發聲的儲備。

這裡插一句大白話,唱歌就是控制氣,保持氣說的極端一點就是憋氣,而憋氣就是支撐。適當力量去憋著氣去說話或者唱歌,就是相對科學的發聲(如果你發聲漏氣嚴重,在初期練習,多一些力量憋氣是沒問題的,只要你知道現在你有些過於用力了)。保持控制氣是最難的,釋放氣息太簡單了。很多人側重了後者,忽略了前者,或者過分側重某一方面。

舉個例子就是,輪胎就是氣息支撐的,它需要兩個條件

1 合適且足夠的氣息 2 封閉的空間。

人體的支撐也需要這兩個條件,只是我們並不需要過分去封閉,過分去吸氣。因為我們肌肉不需要像輪胎橡膠一樣那麼緊繃僵硬,氣壓也不需要那麼大給到那麼多支撐力。

支撐不是氣息輸出,而是氣息保持。

氣息輸出是氣息的支援,也是我們的主要呼氣肌肉的運用,即腹壁肌的收縮。人故意呼氣時,肚臍眼附近腹肌就會收縮,周圍肌肉也會繃緊。而自然呼氣時,是橫膈膜放鬆(這是洩氣)。唱歌時,橫膈膜不能鬆懈,它處於吸氣狀態來保持氣息的儲備,為樂句儲存氣息(但不能僵硬橫膈膜,故意撐肚子!)。在儲存的基礎上,利用腹壁肌肉來

流動氣息

簡單總結就是先凸出胃部(根據自己舒適程度和歌曲情況決定吸氣量),再腹部適當發力收緊(不要強制主動的收腹,身體會協調,多去體會失望嘆氣的發聲時如何調動腰腹的),上腹鼓,小腹收,這是我的觀點,不一定適應所有人,供參考。

但是、但是、但是!只知道這個根本不夠用,還有非常重要的實踐!

1、吸氣量根據自己的階段,吸入舒服的氣息量,把這口氣練好,比什麼都強,起碼在準備發聲,氣息流動的時候,脖子喉嚨附近沒有膨脹、僵硬、頂著的感受。

2、氣息永遠是向下靠的,像失望的嘆氣一樣去用氣。氣要持續、均勻。用對了,在音高改變的過程中,聲音更順滑、流暢,不會出現坎、或者突然有卡住的感受。向下靠、不斷的向下靠、順滑的不斷往下順,無論唱什麼音高,都不要往上頂的感覺去用氣。

“向下靠”就像老人拄著柺杖,柺杖不會來頂它(用好的氣息不應該有頂著喉嚨的感受,脖子喉嚨是自如輕鬆的,整個身體不能有強制的感覺在發聲),而是老人向下靠在柺杖上。

音在持續的過程中,要有合適的儲備(氣息支撐),更要有剛好的支援(腹壁肌協同其他呼氣肌肉,給予一個合適的氣息流動,它就像一個柺杖一個支點,你靠著它延長聲音。它就是聲音均勻、柔和、持續的動力所在,當然也不能沒有支撐,沒有支撐,腹部的收縮,就無法透過肌肉、骨骼等協調下出來的結構和壓強容器來聯通到發聲器了,聲帶合適閉合也是支撐的一環。身體鬆懈去發聲,聲音就虛就是這個道理。)

可以跳出唱歌,把身體看作一個精妙的樂器。聲帶是發聲體、肺部是儲存氣息的(支撐)、腹部與胸部的氣壓相通,腹壁的收縮(以及其他協同肌肉)就是氣息流動的動力點。首先做好支撐就是不要突然洩氣,其次就是大腦協同聽覺、記憶等來調節聲帶(吸氣做好支撐後,聲帶就已經合適閉合了,發聲過程中感官和大腦調節聲帶),支撐做好了,聲帶也準備好了,腔體也搭好了框架,剩下的就是氣息的流動了,控制好氣,協調好聲帶和腔體才能得到好的聲音。

3、養成只要發聲,身體就會自然的吸氣並作適當的支撐(輕輕保持著氣,不要鬆懈,其實人站著不太容易感受到支撐,感受太明顯基本就用力過了),並自然的用嘆氣向下似的用力方式去流動氣息發聲。這樣橫膈膜能保持住不怎麼動、喉頭非常穩定不怎麼動(閉合也穩定),腔體如果能積極合適的匹配,聲音就會更穩定。穩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基本不動,當然是自如不僵硬的基本不動。

可以參考以上,放在自己發聲裡,體驗一下看有沒有幫助,理論以實踐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