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夏本紀 正義》引《帝王紀》: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這話表明大禹被封為夏地的伯爵,夏地在豫州遠方的南邊,今河南陽翟。這個陽翟是古人稱的地名,是今天河南省許昌市下轄的縣級市禹州市,這裡是大禹最初的封地,當時叫夏,古人一般有用封地名字來當國名的習俗。

禹所建立的封國就叫夏國,當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政權之後,以封地為朝代名,被後人稱為夏朝,同時夏也成為禹這一族的氏族名,叫做夏后氏,夏朝是由12個核心部落組成,以夏后氏部落為首,再加上臣服於夏的異姓部落,共同組建了夏朝。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大禹雕像

先來說說禹的都城在哪裡?歷來有三個說法:

一、陽翟

《水經注》:經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禹把自己的都城定在自己的封國,這也符合邏輯,也有不少史書是記載都城在陽翟(今河南禹州),陽翟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陽翟在鄭州的南邊,兩者相距84公里,陽翟在許昌的西北邊,兩者相距40公里。

陽翟的西北邊有河南最高的山-嵩山,境內有一條潁河穿過,位置非常好。但是,禹被封在陽翟成為夏伯的時候,他還不是帝,當時的帝舜還在,根據史書的記載,舜去世後,禹正式成為帝,並遷都陽城。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始封地在河南禹州(陽翟)

二、陽城

《史記 封禪書 正義》引《世本》: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禹成為帝后,把陽城做為自己的都城,是為了避開舜的兒子商均,因為舜把帝位傳給了禹,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禹起初並沒有接受,而是把帝位讓給了商均,自己躲到了陽城,

這個陽城不是山西陽城,而是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

禹讓帝位的行為屬於謙讓,然後天下諸侯用腳投票,都來朝拜禹,而不去朝拜商均,然後禹才繼承了天子之位,要知道禹是有治水大功的,威望甚高,這一點誰也比不了,況且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禪讓都得謙讓三次以上,比如後來的漢獻帝禪讓帝位給曹丕,曹丕也要讓三次,做做樣子而已。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都陽城(河南登封)

禹登上帝位後,就定都陽城,陽城是舜的都城了,以歷史來看,禹接的是舜的位子,理所當然在舜的都城即位,這叫一脈相傳。

三、平陽

但是禹後來又把都城遷到了平陽,平陽到底在哪裡?顯然後來人也不知道,所以說或者在安邑,又或者在晉陽,

安邑是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晉陽是今天山西省臨汾市,

有可能是安邑,有可能是晉陽,也有可能這兩個地方都當過夏禹的都城。

山西夏縣地處黃河沿岸,與河南澠池縣隔黃河相望,夏縣後來發掘了禹王城遺址,雖然名字叫禹王城,實際上出土的都是東周到西漢時期的遺址,並沒有出土夏朝的文物。

山西臨汾位於汾水流域,與夏縣離得並不遠,臨汾在夏縣的北方,兩地只相距130公里左右,臨汾市下轄的襄汾縣出土了著名的陶寺遺址,經碳14檢測,遺址中最早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左右,這個時期正好包括了夏禹生活的年代。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山西南部的夏縣及臨汾曾經是夏朝都城

陶寺遺址出土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與最古老的樂器,還有最古老的名字,以及大量的陶器、青銅器、石制工具、木製工具、玉製品、古人類及牲畜遺骸、城鎮、宮牆等等,其佔地面積達到280萬平方米,存在時間比商都殷墟還要早七八百年時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定:

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

由此可見,

禹在位時期,共有三個或者四個都城,分別是:陽翟(今河南禹州)、陽城(今河南登封)、平陽(山西夏縣或者山西臨汾)

說完了禹,再來說他的兒子姒啟。

今本《竹書紀年》:元歲癸亥,帝(啟)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諸侯從。

這裡說的是姒啟在夏邑即帝位,在鈞臺用酒食款待天下諸侯,諸侯都聽從了。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夏邑,一個是鈞臺,夏邑就是陽翟,也就是今河南禹州,邑就是封地,夏邑可以理解為夏的封地,禹的封地就在陽翟。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禹州古鈞臺

鈞臺也叫夏臺,是夏后氏用來舉行正式活動的一座高臺,比如舉行國宴或者慶祝重大活動,按照《水經注》的記載,鈞臺就在禹州城南十里的地方,所以姒啟的都城在禹州無疑,這裡也是夏族的大本營。

姒啟去世後,他的兒子姒太康即帝位,但是姒太康在位時,不理國政,喜歡打獵、遊山玩水,導致國家都被丟了,這就是太康失國的故事,姒太康即位肯定是在都城禹州即位的,但是後來

太康遷都到了斟鄩

(zhēn xún)。

《史記 夏本紀 正義》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按照這個說法,

姒太康是遷都到了斟鄩,其位置在伊洛平原,在今河南鞏義、偃師一帶,差不多就是在鄭州與洛陽之間

,但是,斟鄩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根據《括地誌》的說法,

斟鄩在青州北海縣,也就是今山東濰坊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都城及勢力分佈圖

但是從地理上來看,夏朝的勢力範圍一直在河南中西部與山西南部,還沒有到達山東半島,況且山東濰坊離河南禹州有700多公里遠,這要從禹州遷都到濰坊,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似乎是不太現實,所以

太康的都城斟鄩應該是在河南鞏義、偃師一帶。

從鞏義或者偃師到禹州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樣子,這樣遷都才算是正常的,姒太康失國之後,有窮部落首領后羿佔領了夏都,同樣以斟鄩為都,後來代替后羿的寒浞同樣以斟鄩為都

姒太康去世後,他的弟弟姒仲康在後羿的擁立下即位為傀儡帝王,姒仲康去世後,兒子姒相即位,

姒相後來逃離了斟鄩,逃到了帝丘(今河南商丘),後來又逃到了斟灌(今河南濮陽)

也有人認為斟灌在山東壽光,斟灌不僅是個地名,而且還是個族名,夏朝核心部族就有斟灌氏,也許是斟灌氏這個部族在山東壽光。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勢力範圍

帝丘與斟灌這兩地是相的臨時落腳點,也不算都城吧,之後姒相又回到帝丘,姒相最終被寒浞的兒子澆所殺,其懷孕的妻子逃走,生下一個遺腹子,就是姒少康。

姒少康最終憑藉夏氏宗族、夏朝遺臣以及母族、妻族部落的支援,成功誅殺了寒浞及其兒子,恢復了夏朝的統治。

今本《竹書紀年》:於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國。

姒少康復國後, 就把都城又恢復到了夏邑,也就是陽翟(今河南禹州),這裡是夏族的首封地,也是啟的都城,建都陽翟也有恢復夏朝的含義在內。

但是根據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

在少康即位18年後,遷都到“原”這個地方,有人考證原是今天河南省濟源市

少康去世後,他的兒子姒杼即位為帝,同樣定都在原(河南濟源),根據《太平御覽》的記載,

姒杼後來又遷都到了老丘,老丘是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地圖

後來的夏后氏姒槐、姒芒、姒洩、姒不降、姒扃都沒記載都城資訊,應該都城沒有變化,都在老丘(河南開封)。

到了

姒廑(也叫姒胤甲)時期,都城遷到了西河,西河在今河南安陽

,這裡至今還有個叫西河的村子,就是安陽市湯陰縣西河村,這裡還發現了西河遺址。其後的姒孔甲、姒皋、皋發的都城也都在西河。

直到夏朝末代帝王夏桀(也叫姒履癸),又把都城遷到了斟鄩,同樣在河南鞏義、偃師一帶。

《括地誌》: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史記 吳起列傳》: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括地誌》上說斟鄩在河南鞏義縣西南五十八里,《史記》又說斟鄩的左邊是河濟,右邊是華山,南邊是伊闕,北邊是太行山,斟鄩的大概位置就是河洛平原的鞏義與偃師一帶,河南鞏義發現了裴李崗文化遺址,距今7000~8500年,偃師發現了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部分考古學家認定這裡就是夏朝晚期都城斟鄩。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歷任都城示意圖

現在把夏朝從夏禹到夏桀時期所有的都城總結如下:

陽翟(今河南禹州)→陽城(今河南登封)→平陽(山西夏縣或者山西臨汾)→陽翟(河南禹州)→斟鄩(河南鞏義、偃師)→陽翟(河南禹州)→原(河南濟源)→老丘(河南開封陳留)→西河(河南安陽)→斟鄩(河南鞏義、偃師)。

除掉重複的,由此可以看出,夏朝的都城至少有7個地方,基本上在今河南省境內以及山西省的最南部,為何夏朝遷都如此頻繁呢?

1、夏都沒有固定都城的概念

都城代表了政治中心,當然也是經濟中心,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在當時夏朝沒有固定都城的概念,跟後來的商朝一樣,總是不斷遷都,周朝就不一樣,基本上是固定的都城,就是因為沒有固定都城的概念。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二里頭夏朝遺址

2、民族生活習俗導致不斷遷都

《史記 五帝本紀》:(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

《史記》中記載黃帝時期的生活,四處遊走,整個華夏東、南、西、北黃帝都跑遍了,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定軍營以自衛,還在涿鹿修建了城邑,過一段時間,又到了別的地方,又再次修建城邑。

夏朝雖然不像黃帝時期那樣到處遊走,但也帶了一些同樣的生活習俗,喜歡到處遷都,固然也有可能是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洪水,大禹雖然治好了大水,但不代表後來就沒有大水了,大洪水都是有季節性的,所以遷都也能理解。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朝都邑復原圖

3、重大歷史事件導致不斷遷都

陽翟是夏族的始封地,佔據著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是夏人的重要城邑,甚至夏人的宗廟應該在陽翟,所以禹的始都就在陽翟,後來繼承了舜的帝位,所以要以舜的陽城為都城,等到禹坐穩了位置之後,就可以遷都了。

禹後來遷都到了平陽,這應該跟夏朝勢力擴張與對外戰爭有關,禹在位時期,多次征討南方的三苗部落,也許是為了都城的安全,才遷到了黃河以北的夏縣或者臨汾,遠離三苗部落的侵擾。

啟即位後,定都陽翟,回到了夏族的大本營,因為啟的天下其實是爭奪來的,禹指定的繼承人益沒能成功即位,反而是啟即帝位,然後就發生了戰爭,首先是夏朝內部有人不服,啟的兒子與夏核心氏族的有扈氏發生叛亂,為了安全,啟選擇了自己的大本營做為都城。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啟建夏

啟之子太康遷都到斟鄩是出於自己遊玩更加方便,結果導致失國,後來仲康、相二帝在位時期,屬於特殊時期,國都被佔,直到少康復國,又選擇了大本營陽翟作為都城,合情合理,畢竟夏朝失國好幾十年了,需要在始封地重新建立起祭祀和信任。

姒少康時期把都城遷到了原(河南濟源),這裡已經是黃河以北了,少康復國後,夏朝有過一段中興期,勢力又開始對外擴張,又把都城遷到黃河以北,可能是為了戰爭原因。

後來的姒杼又把都城遷到老丘(河南開封),等於是遷到了鄭州的東邊了,姒杼在位期間,開始與東夷發生大規模戰爭,還繳獲了九尾狐,這是為了戰爭方便,開封已經靠近山東了,姒杼在位期間,征服了東夷族以及淮泗之間的九個部落,使得夏朝的勢力達到頂峰。

夏朝都城在哪裡?為何夏朝要不停地遷都?讀懂了夏朝才明白

夏桀亡國

直到姒廑時期,將都城遷到了開封的北邊,也就是西河(今河南安陽),這裡已經是河南與河北的交界地帶了,離山東也不遠,據史料記載,姒廑在位期間,夏朝勢力開始衰弱,這個時期商朝已經在強盛,商朝的勢力最初在河南商丘一帶,大概是為了避免與商直接衝突,夏都遷到了開封北邊的安陽了。

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遷都到了斟鄩(河南鞏義、偃師),同樣也是一種戰略收縮,這個時候的夏朝勢力已經漸漸衰弱了,斟鄩位於伊洛平原腹地,這裡算是夏朝的核心地區,並且這裡四面都有天險,看起來更安全,結果夏桀還是被商湯所滅亡。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guozhijun_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