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偶然》我嘗試動筆去寫,但是自傳類的書,許多經驗穿插在事實裡面,會讓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我們把經驗單獨抽出來,可能感覺更像是毒雞湯。

有鑑於此,《絕非偶然》還是會以影片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在影片裡面,我們會以一些拆分出來的故事,來引導大家領略大師的一些經驗心得。

可惜之前我們都不是專業從事這類影片處理工作的人,屆時如有瑕疵,還望大家多多指正,我們會依次改良。

那《絕非偶然》還是歸類到影片之中,這期的書,想必在標題上已經不是什麼關子了。

《鄉土中國》,上一期我們談論《資本主義》,這講的可能是世界範圍的大勢,但是我們經常有句老話,叫做“入鄉隨俗”,或者說“不符合實際情況”,那麼這一期的鄉土中國,可能就是對於來了解我國傳承幾千年所帶來的“國情”,當然,考慮到這本書成書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所以這些書裡面的東西,我們姑且權當參考。

那可能有人會想,“一本八十年前的書,研究的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中國,有參考價值麼?”

並不然,我們在座諸位,基本上往上翻三代,99%都是農民出身,那麼祖輩這些傳承自農村基層的習性,自然而然的影響了他們的子輩,進而,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我們這一代人。

大而泛之,現在就算是生活在都市社會里面的人,也多少會帶有一些這樣的“鄉土味”。

隨便就說,現在社會里面我們處處可見的長幼有序、故土難離、落葉歸根,這些都是鄉土情懷下的產物。

禮俗在中國社會佔據的比率,還有熟人關係在做事生活中的力量,它們的本質都是因為代代相傳的鄉土情懷而來的。

不僅僅是上面這些,我們本週,會給大家帶來兩篇關於《鄉土中國》的概覽。

一、熟悉

在農村之中,或者說現在有農村親戚的來拜訪——

敲門,“誰啊?”

“我!”

如果你已經待在城市很久了,對方這個答案你會知道是誰麼?

但是在農村,對於那些人來說,這很正常。

在《鄉土中國》裡面,費老認為我們中國的農村,是一個“熟悉”的社會。

不僅僅是對人,還有他們所看到的環境。

當然,現在可能這一點不同了,移動網際網路已經征服到了最偏遠的地方——只要那裡能上網。

伴隨著這種改變,帶來的是無盡的“陌生”的資訊。不過這裡不討論這個,迴歸到之前,我國農村社會的這種“熟悉的”本質,由此可以引申出來的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天性:對於熟悉的順從。

如果你看國外電影和小說比較多,可以發現許多國家的人他們是並不排斥“陌生”的

(當然,現在在中國你還是不能這麼幹——天知道對方是幹嘛的?說不定就把你賣了,這也是一夜情在中國的發展沒能非常迅猛的因素)

,但是我們每個人,不妨回顧一下我們自己的歷史:

是不是每次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發自心底的不捨與難受?

這就是鄉土文化本質上的“熟悉”施加給我們的一個屬性,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經施加給你。

二、鄉土氣

稍微翻閱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

而農業,本質就是泥土。

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在鄉下生活,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現在可能不是)

這種習慣性的依賴於土地生活,使得中國人不管在哪裡住下了,都會嘗試著去種地

(這句話主要指的是在那個年代)

土地在鄉下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產生了一系列的附加產物,比如說“土地神”,而且我們在看神話劇的時候,天庭是禁止婚嫁的,而鄉下的土地神,卻是非常接近於人性的,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對,“管著”鄉間的一切閒事。

如果你家裡面還有住在鄉下的“長老”

(長老的事情之後還會提到,這裡指的是你的爺爺奶奶等最高輩的長輩)

,如果你恰好要出遠門,他們十有八九會給你包上一包泥土;甚至還會跟你說,“如果水土不服,就把這些泥土煮一點湯吃”。

這種對於“這片生之養之土地”的眷念,也解釋了一些老人“死在這片土地上”的念頭。

再看土地對於人們的承受能力,一片土地上能養活的人是有一個上限的,多出來的人就會被迫離開自己的故土去開墾新的地方——這就是在秦朝之前,中國版圖擴大的原因。

結合第一節部分我們說過的熟悉,鄉土社會是一個固定的、不變的、沒有例外的社會,在這裡生活的人每天近乎是重複著前一天的模樣,下一代人重複著上一代人的模樣。

這種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模式,誕生了鄉土文化下的治理方式,關於治理方式我們後面再談,這裡暫且不表。

現在再去理解老子所謂的“小國寡民”的思想,你會覺得那是非常自然的。——確實老死不用相往來呀,為什麼要往來呢?

(注意,老子生活的年代,農村是沒有手機跟網線的)

最後說一下對於鄉土文化的鄙視,尤其是當“鄉”跟“巴佬”兩個字聯絡在一起的時候。

(幾十年前)

鄉下人沒有見過城裡的世面,因之不明白怎麼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於城裡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

一個人不知道,可能是知識問題——因為之前沒有見過類似的事情,或者說從未見過這些陌生的東西;

而還有一種可能是智力問題,就是理解不了。

前者,就像小學生沒有學過高等數學,你讓他解微分方程這些玩意兒一般;而後者,就像這個小學生混到了大學畢業,然而還是解不了微分方程。

從事實上看,所謂“鄉巴佬”,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

三、差序格局

說一個字:家。

你可以明確的、清晰的定義這個字的邊界範圍麼?

你爸媽?你兄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算不算?叔舅姑姨算不算?

很難清晰的定義這個字的邊界,然而在國外,一旦提到家,那麼一定指的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了。

這裡我們不只是把這個問題當做一個範圍來看,它代表的是我們“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散”的這種感覺。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絡。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絡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麼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裡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

這個差序決定了中國的社會關係是以差序格局的形式存在,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形式是團體格局。

團體格局講究的是人人平等,人們彼此尊重對方的權利,團體對個人,個人與個人,互相尊重和限制,憲法、國家、人民這些概念就出來了,《社會契約論》說的就是這麼一個玩意兒。

而差序格局,直接引用文中的一個例子吧: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物件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汙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汙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汙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汙。等到自己貪汙時,還可以“能幹”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並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物件是誰,和自己是什麼關係之後,才能決定拿出什麼標準來。

格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方在道德、法律這些社會基石上的巨大差異化。

不過額外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準確來說應該是在某個社會里面佔據主導地位的格局。

比如說在西方,主導格局是團體格局,但是依然也是有差序格局的,只是沒有在中國社會那般明顯。同樣的,在中國,差序格局佔據主導地位,團體格局相對不明顯一些。

(在成書的時候是的,現在團體格局佔據的比率越來越高了,根據社會契約論的一些觀念,或者說後文裡面的一些闡述,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國家民主的發展)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回頭去看四書五經、先秦百家思想那一塊,可能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比如說孔子弘揚的“孝悌”,這就是差序格局血緣線下的路子;而忠信,則是差序格局的另一個方向,朋友的方向。

孝悌忠信,這都是從私人關係上面來說的,而在先秦思想之中,反覆強調的還有一個概念,叫做“克己”,或者說“修身”。

你看,前文說了,差序格局,是以自己為中心擴散出去的一個個圈,如果圈子的中心就不正常不合理,那麼所有這個擴散出去的波紋是不是都會不合理?

而這些不合理的波紋,與其他人的差序格局波紋干涉的時候,是不是又會影響到其他人?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非常容易理解為什麼“克己”、“修身”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了。

(而在現在你不難發現,這兩個屬性做好了,你也很難影響到身邊的人,這個解釋我們不妨這麼看,在古代,你一生面對的總是那些人,你克己、修身做的足夠了,那麼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之下,是可以影響到身邊人的。而現在,請告訴我你會跟你身邊人一起呆多久?現在差序格局雖然存在,但是之前另外一個關鍵因素,也就是“熟悉”不復存在,所以使得“克己”、“修身”所帶來的預期收益降低。但是,這些克己修身做的好的人,你越是跟他交往,越是瞭解他,基本上就會越是喜歡這類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論語》綜述裡面我們大篇幅論述的還有一個東西,叫做“仁”,怎麼說呢,就像在綜述裡面所說的,其他的詞,孔子幾乎都給過明確的定義,但是唯獨這一個“仁”字,多次出現,多次解釋。

卻還是未曾清晰的描述過,究竟“何謂之仁”。

孔子的困難是在“團體”組合並不堅強

(注意孔子的年代,先秦時期底層的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完全沒有團體格局的)

的中國鄉土社會中並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

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結合,一切私人關係中道德要素的共相。

在團體格局的社會里,這個團體之中的人都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而這種觀念,如果給孟子聽到了估計可以從地下爬出來跟你論證一番

(有興趣可以期待之後帶來的《孟子》系列)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

而墨家偏偏要說,“愛無差等”,這一套說辭,嗯,墨家很棒棒的!這是團體格局的基調,墨家的想法,很超脫啊!

然而這跟孔孟的人倫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對墨家可謂是破口大罵——“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末、小結

《鄉土中國》這本書,絕對不是一篇文章就能給大家完成的,按照慣例,那就會在這一週接下來的時間繼續推送完成。

不過因為購買的版本問題,我們這邊購買的是一個大合集系列。

鄉土中國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皇權和紳權,我們看情況是下週三帶來還是這周推送吧。

主要是這一週事情會比較多,影片已經拖了很久了,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我們也沒指望一次就能做得很好,一邊做一邊完善吧。

下一篇《鄉土中國》,會給大家帶來關於“人治”、“血緣”、“長老”這些方面的一些解讀。

我們看的是“鄉土社會”,然而思考的卻是“當代社會一些習俗”的由來。

你的閱讀時間就是最好的讚美。

倘若你意猶未盡,還請點選上方藍色公眾號名字:“你的文具盒”——

關注我們,概覽群書,長見識;修身明理,知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