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生送了我塊表,九月底調日曆,突發靈感,關於時間和情愛。物理學的時間客觀存在,滴答滴答地在流逝著,但時間也可以是主觀的,就如我們常說的時間觀,這時間觀和愛情,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也是此文的用意。

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張小嫻

時間讓愛情面目全非。——安妮寶貝

愛情不是我永恆的等待,只等待,等待時間給我一切的答案。——三毛

一場愛情,就在一朵花開的時間裡,悄然萌生了。——顧漫

我想不管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能與時間對抗的才是真情。——辛夷塢

和所有異地戀的分手都一樣,低估了時間與距離,高估了自我和愛情。——八月長安

愛情從來不是敗在第三者手裡,而是敗給了自由,距離,時間和改變。——金陵雪

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林徽因

愛情如果有遺憾,不是因為從來沒有得到而遺憾。從來沒有遇見也就沒有清晰概念,縱然念想也是幻想,時間長了自己會修正。真正的遺憾,是遇見了之後,發現自己已無力擁有而遺憾。——安意如

如果有一天,時間告訴我們愛情已經死亡,我也會欣然地接受,因為我知道我對愛的義無反顧,那一種純粹,放棄自我,是我對愛最大的能量。所以如果有一天必須結束,我也會感激,我曾盡心盡力地去愛過。——伊能靜

這些語句,或愛得濃烈,又或是惆悵傷感,不可否認愛情和時間這兩者有著特殊的關係。就如那些語句背後呈現的故事,我們常人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不同認知理解,在愛中也會呈現不同的面貌,或好或壞。德國心理學家,彼得·勞斯特爾,在其著作《愛的心理學》中講到,正確對待時間,是重要的愛的能力之一。我國的人格心理學的大家,黃希庭,對於時間觀,有這樣的定義:時間觀既是能力特質,也是動力特質,是個體對時間的認知、體驗和行動(行動傾向)的人格特質。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在《時間心理學》中,定義的時間觀,經常是我們每個人對於時間和過程的一種無意識的個人態度,這種狀態持續不斷的存在性資訊被編入不同的種類而賦予我們的生活以秩序、連貫性以及意義。

時間觀關乎我們的生活意義等,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愛情的意義等。時間關於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又恰巧是親密關係中的重要因素,自然也關乎我們的情愛。時間觀,與其說是愛的能力,不如說於無聲處,呈現愛情,就是你愛情的樣子。下面,我們將看到時間觀對個體愛情(能力等)的巨大影響力。

時間觀的研究幾乎是心理學中的“顯學”,可以考量的因素實在太多,

廣度和範圍——失戀分手,有的人只看到過去和當下,自然容易對未來的婚戀感到“累覺不愛”,有的人看到當下和未來,認為“新歡可以治舊痛”。

一慣性——依戀模型中的高迴避特質的物件,在情愛中的先後一慣性,會表現的很差。時常讓戀人感覺到前後差異巨大。或者熱情過後,有莫名其妙的冷漠。

密度——指,單位時間內事件的數量。高迴避和高不安全感的戀人在一起,不愉快的事件形成高密度的特點,戀人雙方應接不暇,彼此消耗。

組織化程度——我們常說的守時、時間管理,都屬於這個範疇。有的人同時可以盤一個物件,多個備胎,不露馬腳,秘密在於對各個物件的時間分配。

運動力、活力性——精力的旺盛,也對時間的感知有所不同。比如,購物場所,女性因為興奮而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而一邊陪同等待的男性就會感知時間很慢。

注意——相親過程中,時長看手錶,注意時間資訊,感覺很慢且無聊。但沉浸在活動中,愉快的約會,並不會關注時間資訊,而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定向性(取向性)——偏重於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時間觀。偏重於過去,而對此有消極的敘事風格,更容易焦慮、抑鬱、衝動、缺少自我管理等。所以,常說,看別人人品,就看他怎麼評價他過去的情感史,也在於這個道理。

樂觀和悲觀——如果同樣為偏向過去的時間觀,對過往呈現積極樂觀的敘事風格,則會更有創造力、更友好、更快樂。而當情感雙方都對婚戀感到悲觀時,會加速情感的超離(超理智和分離)。

時間壓力——感覺到的時間緊迫感。比如,大齡女性認知中的黃金生育期概念,會促使時間壓力,從而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同時,也會影響擇偶圖示。

歸因方式——宿命論者、偏好於外因者的時間流逝感都為較快。塔羅很流行,但是經常用此算感情的女性,多較為敏感,且缺少主見。

自控力——情緒管控較少,生活中的時間流逝感較快。

思維模式——抽象表徵的過去思維,個體傾向於內省、反思,決策慢;具象表徵的現在思維,個體偏向實用主義的決策策略。

以上是大部分考量因素,但並不是全部。為了便於說明時間觀和婚戀,我們得先選一個“主框架”,然後再做一些重要的補充以及我的個人體悟。國內比較流行多見的,還是津巴多的《時間心理學》,因此先選用這個作為討論的基礎。研究人員對其理論看成五因素(五維度),去掉其中的,超未來時間觀,而其它五種分別是:

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

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

關注未來的時間觀

關於人格特質,我們選用大五人格:責任性、開放性、外傾性、宜人性及神經質(穩定性)。時間觀和人格特製的關係,如下:

時間觀和愛情

接著,我們把大五人格的維度加入進來,再具體看看不同時間觀的個體特質差別,

時間觀和愛情

時間觀和愛情

便於理解,做一點說明:

1。 時間觀對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我們可能很少察覺到。所以單元格的內容並不容易理解,甚至會和你的常識、生活經驗產生衝突,仔細推敲後才會有所感受。

2。 我們常說的“活在當下”中的當下,其實是一種“整體性的當下時間觀”。活在當下,這概念本身來源於佛學,和正念及中觀有關,其本身就是一種平衡的時間觀表現。正念中,不做評判意味著全然接受過去,體察當下意味著一種適度的當下時間觀,而全心全意“高心流體驗”、“積極”也意味著不過度的未來觀。

3。 單元格中的“沒有區別”是指沒有顯著的特徵。但即使沒有顯著特徵,也不違反人格特質和時間觀的正負相關性。

4。 表格中的未來時間導向呈現了明顯的“優勢”,但偏執於未來的時間觀在某些情況下卻也可以很糟糕,從而適得其反。比如,偏執於未來時間觀的女性在戀愛過程中的享受程度會有所自我限制。

5。 當下時間觀的確更容易感到快樂,但是沉溺於其中,反而剝奪了意義感和生命的快感。

6。 最佳時間觀,是強烈積極的過去時間觀、較弱的消極過去時間觀、較弱的宿命主義和適度的享樂主義的當下時間觀、適度的未來時間觀。情感關係的健康時間觀和個體層面上的健康時間觀具有相似性。

從個體時間觀出發,我們發現與人格特質的關係。相反,從人格特質出發我們也可以看見相應的個體時間觀。因此,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也具備了一定的預測性(預測作用)。這裡,我們換一個時間觀的考量因素的框架,時間人格的構成:

時間遵從——準時性和拖延性

時間規劃——管理性和未來定向

時間分配——多重偏好和多重切換

時間壓力——急躁性和過去定向

再結合人格特質,

時間觀和愛情

(相關性代表,正負兩種可能性都會具備。)

因此,如何預測呈現如下表格的情況:

時間觀和愛情

所以,無論吸引還是經營關係都需要針對個體特質的不同,而做出相應時間(觀)上的調整,這有利於關係的發展,比如:

和高神經質的人確立約會時間,要模糊寬泛一些,給其舒適感,要做好對方遲到的耐心準備。而責任性高的,需要明確時間點。

對於開放性高的,講明約會的任務活動、時間安排、活動動線,會讓其更有“分配感”、“參與感”。

對於宜人性高的,提早幾分鐘到達約會地點的等待,會讓其倍感尊重。

對於別人的赴約,不要敦促的原因就在於,時間壓力和多個特質直接有關。

時間觀——(呈現)人格——(預測)時間觀,我們接著時間人格構成這個知識點,再回到時間觀呈現的人格特質,不同的是,我們這將講的是關於心理防禦呈現的特點。

更大的現在廣度、更積極而遠景開放的未來取向、更強的時間整合,是個體高度自我認同的展現,而低自我認同的個體,則偏向於,過去的廣度更大、過去的取向更多、時間分裂及未來中斷的現象更易發生。高自我認同的時間整合性好的特點,也會呈現在時間規劃上(管理和未來定向),相反,低自我認同,時間遵從、時間分配和時間壓力上都會展現出問題和狀況。比如,說自己懶惰的人,你可預測其容易拖延的特點。不同的自我認同感,會有不同的心理防禦的特點,因此,時間人格要素也呈現不同的心理防禦模式,具體如下,

時間觀和愛情

因為有這些防禦特點,所以在情感關係中,常會見到這些情況:

1。 做事拖拖拉拉的,長時間相處而表態不明確的人,會出現突然高迴避、愛冷戰的特點。

2。 性子急的人吵架愛翻老賬,或者過意刁難作為報復。

3。 高過去定向的人,格外在乎自己的戀人怎麼看自己,因此不敢直面表達自己真實的訴求。

4。 高準時性的人會無意間透入、暗示或者直接命令你,要和他有一樣的標準和風格。

5。 高管理性的人,容易陷入理想化,談得快分的也快,或者很短時間後,會覺得戀愛很累人。

6。 每次戀愛約會安排的時間很充裕活動很豐富的物件,反而性情更不穩定,易與戀人因小事產生摩擦。

關係的好壞,和個體間的人格特質有關,也和個體的品格有關。時間觀對於個體品格,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 感恩之心培養的鑰匙在於過去的積極觀裡。對於過去的敘事風格呈現出明顯的抱怨、不滿、無法接受的個體,共情的能力也會比較弱。不能將心比心,因此感恩這個品質就會受限。從而,好奇心、仁慈、獨特視角、寬恕等,也會相應受限。

2。 創造力這個品質,和“關注”有直接掛鉤。結果論者,創造力會有所遏制,而關注過程的人,創造力更豐富。所以,在情感關係裡有一種“悖論”,“認真你就輸了”,越是在乎結果的,反而無趣,反倒並不具吸引力。

3。 內省、反思、堅持和未來觀有很大的關係。但要注意認知中的偏差,而避免這些品質過度造成的自我消耗。比如,長時間追求不接受自己的異性,受可得性啟發的影響,認為堅持到底就會勝利,可能就會選擇一直糾纏,從而讓物件更反感。而害怕未來會重複相似糟糕情況的個體,則會處在長時間的帶有內疚不安的內省中,而因此變得迴避,不敢接觸合適的情感關係。

4。 自我控制與當下的自我體察,即當下觀,直接關係。正如表格不同時間觀下的人格觀察,當下享樂主義或者宿命主義,都呈現了易衝動的特點。而培養自我管控,就在於當下自我觀察的訓練。

5。 個體在戀愛中的熱情表現,與其時間充裕感有直接關係。越是有充裕感反而熱情程度高,而越是迫切並不會表現的過分熱情。所以,有人問,這男的是不是真心想結婚,你看他天天要約你,多數反而不是明確想結婚的。

6。 目標和未來觀也有關係。當目標和時間觀不一致時,對目標的追求會導致有害的後果,這種不一致有兩種情況:一,覺得未來時間有限時,會追求工具性的或知識相關的目標;二,覺得未來無限時追求有情感意義的目標。這兩種情況都會觸發更緊張和不滿感。因此,我們常常婚戀壓力越大,反倒越容易忽視情感意義;婚戀壓力越小反倒忽視現實意義。

過去和未來都不可能直接被體驗到,它們都是一種心理構建出來的精神狀態。比如,未來由我們的希望、恐懼、期待和願望而塑造。同時,過去總是作為未來的一種可能性而出現,而新發生的事件總是期待著為某種現在可能性的未來。這段帶有哲學意味拗口的話,其深層本質是,時間觀裡帶著自我實現和自我預言。我們常常感覺到的情感世界裡的“冥冥之中”、“人力所不能為”,就與這種自我預言背後的時間對稱性有關——近期的過去近乎近期的未來;遠期的過去近乎遠期的未來。常有人一次次在情感裡跌倒爬起、求而不得、經營不善等,週而復始,彷彿進入無間的死迴圈,原因就在於種“無明”——我們沒有體察那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時間觀。最後落筆這處“恐怖”的“對稱性”,我並非是“宿命主義”,而也在於警醒眾人:時間觀關係情感。自我體察,自我精進者,方能有好的愛情。

關注微信訂閱號:小徐情術 情愛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線上情感問答可以公眾號內直接留言,或者聯絡個人微訊號:vincent-m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