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公眾號:

謀略那些事

,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資治通鑑》。

內有私密長文:

《如何成為領導的心腹》《送禮的訣竅》《關於錢和財富的思考》《資治通鑑》解讀電子檔。

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領取。

——以下正文開始——

《資治通鑑》第28卷,漢紀二十

漢元帝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

【原文】

天子聞之驚,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動左右。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歲時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終帝之世。

【譯文】

元帝接到報告,大為震驚。拍案說︰『我本來就懷疑他不會去坐牢,果然殺了我的好師傅。』這時,內官正呈上午餐,元命拒不進食,淚流滿面,悲哀感動了旁邊的人。於是召喚石顯等責問,石顯等承認當初判斷錯誤,都摘掉官帽,叩頭請罪,過了很久,事情才算了結。元帝追思哀悼蕭望之,不能忘情,每年四季都派使節去他墳墓前祭祀,直到自己去世方止。

【解析】

先說一下說上面這段材料的背景。

之前蕭望之等人被石顯史高等人搞得丟官入獄,沒多少時間就放了出來,而蕭望之也重新被漢元帝啟用。

沒過多久,蕭望之的兒子上書為自己老爹鳴冤,觸動石顯等人。

要是這事給辦了,那麼板子就要打到他們身上。

於是石顯反咬一口,以此汙衊蕭望之,忽悠漢元帝再一次把蕭望之下獄。

結果在抓蕭望之的過程中,蕭望之氣不過自盡。

於是有了上面這一段材料。

石顯史高是如何忽悠漢元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漢元帝聽到蕭望之自殺之後的做法。

人家都把他老師玩死了,他就卻不處置元兇,只是輕飄飄的過去了,然後留給自己不斷自責。

只能說,漢元帝是個好人,但是絕對不是個好領導、好皇帝。

而之所以這樣說,全因為漢元帝除去管理才能外,在這兩個方面做不到心狠

1。對自己心狠

之前第一次將蕭望之下獄,漢元帝得知後,他的態度是是這樣。

以責恭、顯,皆叩頭謝。

弘恭、石顯兩人就叩頭謝罪,然後輕飄飄的過去了。

現在,蕭望之死了,還是如此。

於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後已。

這東西容易理解歪曲,覺得好像漢元帝不殺石顯等人是為了自己能有控制朝政的人,如果殺了無人可用。

但是,如果結合歷史來看,漢元帝其實是好非常好的人,好得有些軟弱。

在這件事上,漢元帝對石顯等人的處置,其實更多是心理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處理石顯,等於施害於人,漢元帝於心不忍。

另一方面,在面對石顯等人叩頭請罪,如此可憐,漢元帝動了惻隱之心。

這兩點綜合起來,其實是漢元帝自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在需要做決策、下狠心的時候,無法下狠心克服內心的仁善,最後事情不了了之。

其實很多人在管理的時候不願意考核員工,在排除事情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管理者在內心上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覺得考核或處罰員工的行為是不仁,是傷害別人。

但是如果不處罰、不考核,的確是做到了仁,充其量不過是小仁而已,對於整個組織而言,卻是大害。

人家說慈不掌兵就是如此。

當然需要殺伐的時候,管理者自己首先要過的就是自己內心這一關,一味的慈、仁,就是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2。手段狠

要說對石顯兩次設計蕭望之,漢元帝也不是沒有處置他的。

但是相較而言,漢元帝的處置不過是對石顯進行責問。

咱們先不說最後石顯順利上岸啥事都沒有,單從這個處理方式本身來說,是不是有點太輕了?

出現這個問題,或者說出現這種輕飄飄處理方式背後的邏輯,其實和漢元帝本身也有莫大關係。

之前說,漢元帝是好人,他過不了自己內心這一關,不會對石顯下狠手。

但是,事情發生了又要處置,在這種既過不了內心這關,又要處置的雙重煎熬之下,漢元帝會採取折中。

即,內心上尋找一種平衡,不會因為處理石顯造成內心不忍,又同時起到處理石顯的作用。

於是,問責、責問相應而生。

這對於漢元帝自己內心來說,這個處理方式可以。

但是對於石顯來說,這就是輕飄飄屁事沒有。

而在別人眼中,石顯都把你老師玩死了,你這樣處置,要麼就是你漢元帝蠢看不出石顯搞鬼事,要麼就是你漢元帝太軟弱好欺負。

要說這個,其實就是漢元帝手段不夠狠。

這個也是很多管理者自己遇到的問題,自身認為手段效果與實際情況反應的矛盾。

很多管理者在判斷事情做出處置的時候,參考依據其實會有兩個,其一就是制度本身是否有規定;其二就是自身對處置方式的感覺。

有制度還好,按照制度來,而沒有制度的後者,就不好辦了。

而且,從被處置客體的角度來說,他是絕對不想自己被處置的。

當面對沒有制度參考,管理者對其進行處置,他就會鬧、哭、吵,有些怕事的管理者說不定就慫了,或者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如漢元帝。

當然,極少數管理者是混不吝,敢吵敢鬧處理的更狠。

但是咱們話說話來,管理上處罰別人,作用到底是什麼?其實作用無非兩點。

其一,處理當事人,讓其記住什麼事不能幹。

其二,震懾住別人,讓他們知道引以為鑑,別也跟著犯。

所以,緊扣這兩點,在處理的時候如果手段稍微柔點、不夠狠,能起到作用效果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同樣也說明為什麼慈不掌兵,不光心慈不行,而且手軟更不行!

恰好,心慈手軟從來都不是一個褒義詞。

【啟發】

當然,管理並不是說一定要去做個心狠手辣之輩。

而是當出現一些事情,既然要去做,那就要想著最後要取得什麼效果、收穫什麼目的。

心慈手軟也好、心狠手辣也罷,其實本身都是對達成目標過程手段烈度的評價。

選擇哪個只是手段,達成最後效果才是目的。

如果搞不清楚什麼是目的、什麼是手段,會變成為了心慈手軟而真的過分心慈手軟,為了心狠手辣而太過心狠手辣,最後反而什麼都得不到。

就好像西方對於膚色問題、難民問題的“政治正確”。

如果說提出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過上好生活、人權之類的,但是現在已經變成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過分的追求手段本身,而忽略了最後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最後總結,好人註定做不了領導。

好人做領導要麼自己被下面玩死,要麼就是自己被玩死之前把大家都玩死。

而要做領導勢必在某個階段要出來做“壞人”。

甚至有的時候,要一直做下去。

試問,你願意嗎?

——END——

寫文不容易,希望您能點個贊支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