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都曾經是光芒萬丈、獨一無二的小孩,後來生活一點點改變了我們,將曾經的自己塵封心底,塵封在在漫長無盡的歲月裡。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米開朗基羅”,而他們雕琢的,正是自己的人生。

“心流”就好比是小小藝術家手中最稱手的雕刻刀

,它會幫助孩子在時間的流逝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大家好,我是陳棉棉(Alice)。本期文章從“心流”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講起,解釋了為什麼“心流”對孩子很重要,透過真實案例分析了兒童的“心流”體驗,以及我們該如何激發“心流”的優勢,用以改善兒童教育的現狀。

本文所使用的兒童教育案例均來自本人在加拿大工作中的親身體驗,為保護兒童隱私,文中所有的姓名均為化名,人物配圖全部來自網路。

本文章屬於原創,已開通有償轉載。如公眾號想要轉載請聯絡本人。拒絕任何不規範轉載(違者將會被追溯承擔法律責任,並按照作者標準支付稿酬)。個人使用者想轉發朋友圈請隨意。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愛麗絲與奇妙豆

”,或者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AliceandMagicBeans

Part 3:

為什麼“心流”對孩子很重要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最近重溫了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王家衛憑藉這部電影拿各種國際大獎拿到手軟,順便還火了他的影片對白。除了那句經典的“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我們信手拈來,電影中處處是金句,例如女主角宮二說的:

“我爹常說,我這種人,唱戲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

因為我會迷

。”

正是宮家二小姐這一份對武學的痴迷和對人的深情,引出了後面無數跌宕曲折的故事。

“迷”是一種教人上癮的狀態,它讓我們沉浸在“心流”之中,忘記了外部世界和時間的洪流。“心流”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是義大利的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他設計過精美宏偉的建築,但他最著名的傑作,當屬他雕刻的“大衛(David)”,充分體現了人體的藝術,充滿了力量與美感。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有人問他:“你是怎樣把這樣完美的大衛雕刻出來的?”米開朗基羅回答:“首先,我發現了一塊完美的大理石。

我看到了親愛的大衛就藏在那塊石頭裡。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我只需要一點點鑿去大衛周圍的石頭,讓他一點點的顯露出來,就行了。”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米開朗基羅”,而他們雕琢的,正是自己的人生。

“心流”就好比是小小藝術家手中最稱手的雕刻刀

,它會幫助孩子在時間的流逝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其實,孩子們本能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願意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幻想世界。

作為一名加拿大的兒童早期教師,我能做到的,就是盡全力支援他們多多體驗“心流”,在玩耍和想象中探索自我。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為什麼我們說“心流”對於孩子很重要呢?

因為它為孩子提供了一個不受世俗和外部環境拘束的世界

。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下,孩子能夠得到個性的完善,獲得內在的滋養,從而有機會實現蛻變般劇烈的個人成長。

在兒童教育領域工作了數年,我發現,和成年人相比,孩子們明顯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也更善於從“心流”體驗中受益。

這是因為孩子的世界更加單純澄澈,心無旁騖;而大多數成年人永遠受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干擾,再也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慢慢地,人就是這樣開始忘掉了小時候的自己,漸漸在人群中面目全非。

我們忘記了,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是多麼快樂、純真而無畏。我們都曾經是光芒萬丈和獨一無二的小孩,後來生活一點點改變了我們,將曾經的自己塵封心底,塵封在在漫長無盡的歲月裡。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配圖來自幾米作品《月亮忘記了》)

所幸,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工作時,他們常常幫我找回真正的我自己。我的工作讓我和孩子們都忘記時間。他們從我這裡學會面對世界的守則,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以孩子般澄澈的眼睛重新認識新世界。

和孩子打交道久了,我自然而然的練出一雙慧眼,一眼就能在人群中看出,哪個小朋友的成長環境最快樂、最適合他/她。

在充沛的愛中幸福成長的孩子,往往更高頻率地體驗過“心流”;而有“心流”體驗的孩子,在集體中永遠像星空中的月亮一樣散發光芒。

在我與三歲以下的小朋友的相處中,我意識到,好的習慣和生活節奏感需從小培養。當他們能夠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體會到自我意識,全然的自我接納,並初步嘗試的自我控制的時候,他們的個人價值感是最高的。他們會發自內心的認為“

我的感受是重要的

”,而不是嘗試著和自己的感受脫離,或一味壓抑情緒。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兒童關於“心流”的早期體驗,讓我們來看一個工作中的具體案例。

在我現在所在的幼兒園,每天都有長達一小時左右的“晨圈活動”,主要目標是透過讀繪本、講故事和唱歌等方式來加強孩子們的語言表達、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總有兩三個小朋友聽得尤其認真,連眼珠都不轉一下。可以說,他們是完全將自身放置進了故事的情節之中。

有一天,我在“晨圈活動”中,給小朋友們講到了《帕夫魔龍(Puff the Magic Dragon)》的故事。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故事大意是有一條魔龍叫帕夫(Puff),它住在孩子們的幻想世界。它曾有個最好的小夥伴名叫傑克,他們一起拜訪過海盜和國王,經歷過無數的精彩冒險。帕夫很愛它的小夥伴傑克,希望能和他永遠在一起。

只可惜,魔龍能夠永生不死,而孩子們卻總有一天會長大。終於有一天,傑克不再來找它。帕夫日復一日的等,最後它的鱗片如同傷心的雨點一般紛紛掉落,它默默地沉入洞穴,不再出來。

這本是一首悲傷的歌曲,由於受到人們廣泛的傳唱和喜愛,後來也被編繪成一部兒童繪本。編寫繪本的作者很好心,給了這個悲傷的故事一個溫暖的結局:長大後的傑克把自己的小女兒帶來,告訴她,帕夫魔龍將是她最好的朋友。

當我講完故事,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的時候,一個小姑娘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故事繪本,露出了泫然欲淚的表情。當我唱到“One grey night it happened, Jackie Paper came no

more。 So Puff the mighty dragon, sadly slipped into his cave”的時候,小姑娘“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一邊還搖頭說著“No, no, no…。poor dragon(小龍好可憐)”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我趕緊把繪本的最後一頁翻出來給她看,告訴她,傑克回來了,帕夫也有了新的朋友。小姑娘瞬間又被治癒了,破涕為笑。她接過繪本,津津有味的閱讀了起來。其他的小朋友也笑了,表示想聽更多關於“Dragon(龍)”的故事。

有過這樣深刻的閱讀體驗之後,我們整個班的孩子們都愛上了聽故事和閱讀繪本。在家長會上,經過家長們的積極反饋,我得知孩子們在家的時候也會要求父母給他們一遍一遍的講故事,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家長欣喜的告訴我,她的女兒在聽完一個故事之後,能夠以自己有限的語言來斷斷續續的重新敘述這個故事了,也能唱完一整支歌了。

還有一位小朋友,在家也堅持要求父母和妹妹在故事時間規規矩矩的坐好,形成一個圓圈,由她自己來擔任“晨圈活動”時講故事的教師角色。

上面已經講過了“心流”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和好處。那麼,當孩子沉浸在“心流”狀態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在一旁微笑著安靜陪伴,用輕柔的聲音給予適當鼓勵,並且

儘量不打擾孩子的“心流”活動

,可以適當延長他們的活動時間。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萬一日程表上實在有重要的事,或者其他人的進度被孩子拖延了,我們此時可以輕緩的告訴他/她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

“你還可以玩5分鐘哦。5分鐘後,我們大家準備一起到公園去散步,要做好準備了。”

即使孩子表現得彷彿充耳不聞,但是他/她實際上是聽進去了的,只是沒能當場給予迅速的反應。接下來,繼續保持“關注但不打擾”的狀態;在還剩兩分鐘的當口,再次溫柔而堅定的提醒一次。這種提醒方式在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都有用。

如果孩子堅持不肯中止活動,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老師會把你沒做完的作品儲存下來,這樣今天下午/明天早晨你可以繼續玩。你看,現在大家都在等著你,我們一定要立刻出門了。”

在我工作的地方,我會鼓勵孩子花比較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他/她認為重要的作品,可以是一幅畫、一堆積木、拼貼畫,或者一團橡皮泥。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若孩子沒能當天完成,我會詢問他/她是否想把這項“工作”帶回家完成。在學校,孩子有自己的儲物櫃,他/她的作品可以儲存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整個禮拜。可惜我們的儲物櫃還是不夠大,否則,孩子們的

“半成品” 藝術可以被保留得更久一些。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來源於義大利的幼教理念,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Reggio Emilia是義大利的一座美麗的小城市,以其出色的幼兒教育系統而世界聞名。我在加拿大學習兒童教育專業時,學校為此專門開設了一門課,授課教授是專門飛去義大利學習觀察一年後回來給我們上課的。

她由衷的說:“Reggio Emilia的幼兒教育系統是全世界最好的。”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Reggio Emilia的兒童教師所做的,就是允許孩子們花時間慢慢塑造和雕琢自己的藝術作品。這個細心雕琢和打磨的過程,有時甚至可以持續好幾個月。老師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藝術表達,讓他們自由而快樂的沉浸在自己喜愛的“心流”之中。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這是義大利孩子對於“匠人精神”最貼切直觀的感受:他們從老師身上學會了,對自己和對世界都充滿耐心。

當然,Reggio Emilia幼兒教育的出色,與他們的硬體設施和社會保障系統也分不開。他們既有充滿自然之美的戶外,可以浣足的潺潺小溪,靜謐的公園和森林,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建造的水車和小船……也有美麗富饒的城市風貌。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Reggio Emilia的整個城市,都為孩子們的成長鋪平了道路。老師們可以沒有負擔的帶著一整個班級的孩子們離開幼兒園,在城市中悠閒地散步和參觀,去看看郵局的郵政員如何傳遞信件,麵包房的糕點師傅怎樣烘焙香噴噴的點心,博物館的藏品多麼精緻美麗……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整個社會對於孩子的態度都非常友善包容,因為他們確實是把孩子的健康成長放在最重要的第一序列的。

有一句英文諺語是這樣說的: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

(It takes an entir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

這就是一種社群精神,視社會為一個整體,目標是關懷到不同階層的所有孩子,為他們提高一個安全而滋養的成長環境。社會成員之間彼此有關懷、有信賴,也有承諾。他們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點,但仍然有維繫關係的情感紐帶,對整個社群有歸屬感。

這樣的信任和歸屬感,在人情淡漠的大都市已經愈來愈稀有,但是它一度是出現過的,現在仍然存在於義大利秀麗的小城,存在於上海四世同堂的弄堂、北京的老胡同和四合院,也存在於武漢的老漢口聯保裡。

下面是作家池莉在《她的城》中描述的這種“老漢口精神”: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居民們的深深信任,就是這樣來的。從開創這個城市的第一代人身上來的。儘管城市的創傷與腐爛,也自城市中心開始,一次又一次的戰亂,革命,分割,改建,現在是差不多要爛透了。聯保裡每一處危牆頹壁每一處破殘雕欄,剝剝落落,汙水油煙,處處都是難管難收的無可奈何花落去,

但是人的感情是去不了的

。只要水塔街的街巷還在,只要聯保裡最後一根柱子還在,城市居民之間那種因襲了幾代人的無條件信賴就在。不用說出來,也不能夠說出來,不是號稱與廣告,不是電視與網路那種隔山隔水的虛擬表達,就是一種面對面的大義,面對面的慷慨,一種連借了一勺子細鹽都要歸還一碟子鹹菜的相互惦記與誠信,

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聯盟,

他們既然選擇聚居城堡以寄託子孫後代,就必然要對人情世故深諳與遵守,

這就是城市居民骨子裡頭的生死盟約

。”

我們希望,孩子們都能在和平友好的環境中長大,建立社群精神,然後回饋社會,建立一個更包容更多元的社群環境。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說了這麼多,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這一週的文章主要講到了“心流”對孩子的重要性:“心流”讓孩子更像孩子,讓他們對自己誠實。人人都是在某種“迷戀”中找到了自己。能夠“迷”上某件事,是至大的幸福,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完整。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因為他們認為“

我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對於喜歡或是討厭都心無旁騖,坦然無懼。

“心流”體驗是深刻的,會引發孩子對自己興趣抱有持久的熱情。若是想要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父母親自和孩子一同閱讀有趣的繪本,就可以簡單做到。

當孩子沉浸在“心流”

狀態時, 我們應該安靜陪伴、適當鼓勵,做到不評判和不打擾。義大利的幼教理念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就提到了,要允許孩子們花時間細心雕琢自己的作品。另外,比教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是否具備“社群精神”,能不能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共享信任和歸屬感。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下一期我們會講到“沒有心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敬請期待!^_^

(未完待續)

P。s。 祝願每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成為更耀眼的大人。別忘記自己曾經的光芒,那個獨一無二的內在小孩,仍然在我們心裡。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

“心流所向,勢不可擋”——和孩子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心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