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於機核網,作者雪豆

這個世界充滿了質子,中子,以及零件

現在回想起來,辦下這種糗事兒的我還真有點無法理解自己當時所做出的選擇。

這事兒發生在上上個週末,那時我正深陷在舒適的沙發中肝《明日方舟》的龍門本(因為練度不高,至今還沒達成400人一個不漏)。正當一大波太刀哥登場的關鍵之際,“啪”的一聲,媳婦把她的NS甩在了我旁邊的沙發上。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YJ爸爸,給整個這個唄!

“咋了又?搖桿又飄了?”

“可不是麼,打個splatoon都飄到姥姥家去了,還咋玩?”

搖桿這玩意兒可是個精密零件,手頭又沒有WD40,這下可有點兒為難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WD40(精密電器清潔劑)

媳婦搖了搖頭:“誰給你說我要換搖桿了?我是讓你幫我換手柄殼!”我這才反應過來,原來之前媳婦覺得NS原裝的紅藍手柄太醜了,於是萌生了給手柄殼換個顏色的想法。

聽某個淘寶店家說他家手柄殼是精心製作改良的,手感什麼的都很出眾(還送搖桿帽),於是媳婦趁我不注意就下了單。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不是再加一層保護殼,而是像這種直接換手柄外殼

手柄殼是定製的,製作時間週期挺長,長到甚至連她自己都忘了有這回事。不過好在店家沒忘,前後花了將盡兩個月才將這東西送到了家門口。

事先開啟查看了一下,這手柄外殼看起來也不是很複雜,手感上也不錯。對於一個自制的手柄殼,到底是怎麼做到這種程度的呢?

雖然換殼是媳婦的命令,但對NS手柄完全沒研究的我心裡肯定是忐忑不安。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裡融合了按鈕、NFC、體感、震動、藍芽、電池等一系列“高科技”元件,怎麼想這手柄的內部構造比起一些傳統手柄也應該會複雜百倍。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實說實話,拆手柄前我並沒看過什麼教程影片

“我覺得可能有點兒……難。”

“哎唷,沒事啦,我看店家說拆手柄換殼挺簡單的嘛,不就螺絲擰完換下來再擰上就行了?”

“可是……”

“放心吧,工具都給你準備好了”。說著,“啪”,另外一個鐵盒子甩在了NS的邊上。

啥啊這是……我開啟鐵盒一看,嘿,愛瘋拆機工具組七件套——螺絲刀、鑷子、起子、吸鐵石,東西倒是備的夠全的。得,人家東西都備好了,咱也就不好意思拒絕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就這種,盒子不大,東西不少

迎著媳婦期待的眼神,我把NS上的兩個手柄拆下來一邊觀摩一遍思索著:“拆就拆嘛,也就拆開再裝上,應該沒啥複雜的玩意兒。

反正要是裝壞了大不了再買個新的……等等,先上淘寶查查一個手柄多少錢!”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單手柄240,先做好兩個手柄都拆壞的打算吧……

三個臭皮匠大戰七個小矮人

查到了手柄價格符合心理預期後,我把電腦桌清空,洗了洗手,把手柄和替換的外殼放在桌子上。“那就試試看,拆個小手柄到底能有多難。”

我心裡想著,拿出了工具箱中的Y型螺絲刀,決定先拆較為複雜的右手柄——先難後易,這樣至少在拆第二個手柄的時候,能提高一點成功率。

因為並非鉗工專業,所以我確實不大明白為什麼這世界上除了一字和十字以外還有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螺絲。愛瘋拆機工具箱雖然提供了Y字的螺絲刀,但是相比較NS手柄背部的四個小螺絲口而言,還是太小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為 什 麼 !

結果也正因為我用了不合規格的螺絲刀,結果光手柄背後這四顆螺絲就擰出了一身汗,而挨著ZR按鍵的螺絲特別緊,所以螺絲甚至出現了差點就滑絲的情況……

如果有同樣想拆手柄的朋友,一定要記住這個血淚般的教訓:務必使用NS專用的螺絲刀拆卸,一旦用力太猛就真的欲哭無淚了。

花了好大力氣,把四顆螺絲用吸鐵石吸住(因為螺絲真的太小了),然後深吸一口氣,用起子沿著手柄側面的接縫將背蓋開啟(注意解鎖卡扣的那個小按鈕)。映入我眼簾的是——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宇宙”

除了能勉強認出映入眼簾那個長方形的塊兒是電池以外,其他亂七八糟的排線和板件就讓我一下子慌了神。“這都是什麼玩意兒啊?”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是我

冷靜,冷靜,蓋子都拆開了再裝回去豈不就是認輸了嗎!但是這裡面的結構是越看越複雜,一時間我都不知道要從哪裡入手。

在沉默了十幾秒後,我終於拉下臉來問媳婦:“有教程嗎?”

“不早問,有啊!”媳婦搜了搜微博,打開了一個網頁。

有了教程就安心了許多。原來NS的手柄是分為上下兩層,我首先看見的部分就是上層。雖然看起來有很多線,但實際上上層只有兩根連線著手柄側面卡扣的排線而已。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圖自網路……當時光顧著拆手柄了,沒空拍照

小心翼翼地將手柄側面卡扣的螺絲擰下來,把卡扣從手柄外殼的凹槽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花了十來分鐘,才發現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既然電池是最大的部分,那就應該先把電池卸下來。小心翼翼地拿起起子伸進外殼與電池的縫隙中,只輕輕一翹電池就與外殼分離開來。仔細一看,嘿,電池和外殼之間竟然是用雙面膠固定的。

隨後取下的是震動模組,這小玩意兒竟然同樣也是用雙面膠固定的,只不過震動模組與外殼貼合的更加緊密,要拔出來還費了點事。

而要想拔出旁邊的ZR鍵就稍微麻煩一點:仔細觀察ZR鍵位下面竟然藏著兩個彈簧,要是不注意直接硬拔的話兩個彈簧一定會彈飛,真是個陷阱。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你知道彈簧崩飛會帶來多少麻煩嗎?

拆解上層的螺絲就方便多了,小心翼翼地把長短兩種螺絲擰下來放好,然後再把上層的零件拿下來。

“可算拆了一半了吧!”我這樣安慰著自己,然後瞄向手柄下層,映入我眼簾的是: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波瀾壯闊的宇宙”

更加密集的精密的電子元件配合著錯綜複雜的排線部件好像又讓我回到了起點。萬幸的是NS手柄內部非常模組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似乎能夠看明白每個元件所對應的是哪個功能。

“哦哦,這個排線連著R鍵的位置,這個連著搖桿,這個這個……”我一邊用鑷子梳理著排線一邊自言自語,然後時不時地抬頭看看攻略。攻略上說要想把手柄的主機板從下層外殼分離出來,就必須要拔掉連線著按鈕的排線。

排線的卡扣非常小,必須用鑷子才能小心翼翼地把卡扣的撥片開啟,再把排線拔下來。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可就稱得上是“微操”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大約拆到了這個程度

把主機板取下來,把手柄外殼翻一個面,按鍵和按鍵的墊圈就霹靂啪啦地全掉了下來。正當我清點按鍵和墊片數量的時候,突然才想起似乎忘了一件大事:

“按鈕……到底是怎麼排列的來著?”

要知道,一般來說大家已經熟悉了手柄按鍵排序之後,其實並不會去刻意記按鍵順序。

但好死不死的是前幾天我一直在用Xbox手柄玩遊戲——Xbox手柄和NS手柄按鍵名稱一樣,但排序不一樣,一瞬間這個其實看起來特別簡單的問題就把我難住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問題

不過仔細觀察按鍵後才發現,其實老任已經想到了這一點:每個按鈕上都有兩個位置不同的凹槽,每個凹槽都對應著手柄上特定的位置。

只要放進相應的位置,按鈕的按鍵就百分百是準確的,真是太方便了!(然而實際上這個設定在之前的任系主機上就已經使用過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但好像上下左右四個鍵就沒有什麼區別……

這樣所有的零件就已經從舊手柄的外殼上剝離下來了。而裝到新手柄的外殼比起拆手柄要簡單了很多:只要記住長短螺絲的位置,其他的原件就會非常嚴絲合縫的拼合在一起。不過也有非常麻煩的事情。

比如安裝ZR鍵的時候,由於鍵與彈簧接觸的較為緊密,所以千萬要牢記用力按住按鍵,小心不要讓彈簧崩出去。(又是一個血淚的教訓,我在桌子底下找了好久的彈簧)

小心翼翼地把搖桿,按鍵,主機板,電池放回原位。除了沒有雙面膠固定電池以外,檢查了一圈應該都已經裝好了,然後把側面板裝回原味,把背板扣上就好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可算完(一半)事兒了

“嗯,這下右手柄就算是有驚無險的換完了吧。”擰上最後一個即將滑絲的螺絲的我不禁長舒了一口氣,目光瞟了一眼工具盒……嗯?有個熟悉的東西?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螺絲?等等,怎麼還有一顆螺絲?????

在大腦仔細運作了幾十秒,仔細回顧了剛才安裝手柄的一切操作後,我確定,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裝完手柄多了一顆螺絲”這件事情真的發生在了我的頭上。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大腦中飛速閃過各種可能性

我看著這根長螺絲思索半天,“到底是哪兒的呢?”拿起手柄晃了晃,也沒發出什麼聲響。又把手柄插回到主機一試,也能識別,其他功能更是沒問題。

“算了,多一顆就多一顆吧,應該也沒啥事兒,要是再把手柄拆開可能就真的裝不回去了。”這麼自我安慰著,我開始拆卸相對來說更加簡單的左手柄。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由於左手柄沒有了NFC模組,所以內部構造更加簡單一些,剛搞完右手柄的我自然在拆卸速度上更加快了一些,從拆卸到安裝,我對自己漸漸熟悉起來的手法也開始有點兒驕傲了。

但是在安裝手柄主機板的時候,由於動作幅度過大,一不小心讓鑷子把側面板連線主機板的排線給碰掉了。“真麻煩……”我一邊嘟囔著,一邊用鑷子試圖撥開主機板排線的黑色卡扣。

“這玩意兒怎麼這麼緊……”紋絲不動的卡扣讓我不由自主地加大了手頭上的力度,就在那麼稍微一用力的瞬間——

咔嚓。

卡扣在我面前變成了碎片。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效果如圖

“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

我的心瞬時涼了半截。原來側面板排線的介面並不是之前那種能撥開的卡扣,而是一個插入口——只要把排線直接插進去就搞定了。都怪我自己沒注意觀察介面形態,一下子就把介面弄壞了。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就是紅圈處

這可怎麼辦?我趕緊找了個透明膠把卡扣粘了起來,但是卡扣太小了,又急又氣(生自己的氣)的我費了半天勁才把卡扣粘了回去。

“總之先把排線插回去,再用透明膠固定試試吧。”滿頭大汗的我在晚上11點也只能採取一個差不多的補救措施了。擰完最後一顆螺絲,我趕緊把手柄插回主機進行測試。

按鍵,沒問題;搖桿,沒問題(還是一樣的飄);手感,沒問題;識別……沒有反應!無論怎麼反覆插拔,主機依舊都沒有任何識別手柄的顯示。

壞了,這下徹底把手柄修壞了,大半夜的也沒地兒去修,這還怎麼給媳婦交差……思前想去,我決定給媳婦主動坦白這個莽撞的舉動。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順便上淘寶找個結實的

“那啥……我把你手柄好像修壞了……”好久沒有用像小孩子犯錯一樣的口氣說話了。“哦,沒事兒,明兒找個修遊戲機的師傅看看唄。”

媳婦的大度讓我鬆了一口氣。既然是自己犯下的錯誤,那就自己去承擔!於是在深更半夜的機核工作群裡,我懷著五味陳雜的感情大喊了一句: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薑還是老的辣

第二天一大早,在鹹魚上找了個修主機的師傅(為避免廣告就不提名字了),一大早就帶著手柄屍體趕過去了。

師傅挺熱情,寒暄過後,用在我眼裡看來的閃電般的速度把左手柄“大卸八塊”。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我眼中的師傅拆機

“哦……果然是你這個排線介面壞了,給你焊個新的試試吧。”焊接這玩意兒就已經遠超我的知識範圍了,我就只能坐在一旁發愣。

“喏,好了。”一股松香的味道傳來,師傅從別的NS手柄屍體上直接摘了一個新的卡扣,就這樣把手柄輕輕鬆鬆地修好了。就在我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手柄已經從一堆零件變回了原樣,還換了全新的螺絲。

“師傅您這太快了,我還尋思換個搖桿來著……”

“哦沒事,我每天拆幾十個這玩意兒,都不是啥大事兒了。要原裝的還是組裝的?”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我眼中的師傅給我修手柄

又是一陣閃電般的速度,我的手柄不但煥然一新,還被治好了胡亂漂移的毛病。趁這個機會,我順勢把右手柄遞了上去。

“師傅,我昨兒拆這個手柄的時候好像少裝了個螺絲,您給一塊兒看看唄。”我嬉皮笑臉地說道。

“我知道你哪裡少裝了螺絲了。”師傅一邊拆手柄一邊指給我:

“喏,你看,側面板上有一個固定螺絲沒上。不過也正常,挺多人拆完手柄都會忘了這顆螺絲的。”看來跟我一樣敢於挑戰自我的人也不少見。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就綠圈這顆螺絲,害得我差點“被雷劈”

“不過你拆手柄幹嘛?換殼嗎?”

“是啊,媳婦買了個殼,不換說不過去啊。”

“哎喲,其實NS原裝殼的手感是最好的。挺多自制殼都是做完之後按鍵都露不出來,手感也不大好,所以我一般都建議他們改鍵。”

師傅一邊說一邊觀摩起我這個剛換的外殼:“你看看你這個,鍵位都……臥槽,手感還挺不錯呢?”

正當我想解釋幾句,師傅又閃電般的把外殼開啟來開始細細觀摩起外殼的內部。“嗨,你這個外殼,不就是原裝殼噴漆嗎……”

啊?我順著師傅的目光一看,果然,外殼的邊緣還有點點噴漆未及的部位,依稀露出了原本的色澤。此時此刻,我腦海中浮現出了一篇讀者在機核網站上的投稿:《打造自己的 Joy-Con》。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借一張圖

感情繞了一大圈,這手柄手感不錯的原因就在離我最近的地方。

“難怪手感這麼好,噴完了還有點粗糙的質感,要不下次我也搞點來賣好了,搞點啥顏色呢……”謝過了自言自語的師傅,帶著這個重生的NS手柄回到了家。

細細想來,這次的拆手柄之旅可以說是歷經了艱難險阻:雖然還是把手柄拆壞了,但多少明白了一些手柄的內部構造,也深刻地體會到了NS手柄所蘊含著的強大的技術力——確實沒想到,在這個小小的手柄裡面,竟然能夠容納那麼多的功能和零件。

“如果再拆一次手柄的話,或許下次就不會再出現這些個糗問題吧。”

我一邊想著,一邊看著媳婦滿意的笑容,突然領悟到了一件事:有些時候,還是花錢更舒心一點啊……

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最後發個換完的圖,反正……區別不大

原文:這是一件“我在週末拆了個手柄,還給它拆壞了”的糗事

From: 機核丨有感而發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機核丨電子遊戲救世界

機核丨不止是遊戲

歡迎關注機核網微信公眾號:gamecores

更多內容請訪問www。gco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