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祿山暴卒於安史之亂前夕,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影響嗎?雲水春山2018-02-05 17:32:52

各位都說了些原因,但還有一個

就是李林甫任宰輔(19年)後,為防他人對其相位構成威脅,改變了之前文臣出將入相舊制,即文臣外放赴邊關任將立功回來任宰相的仕途,而用不知書之胡人任節度使……

一制變而天下亂的前鑑不少,如嫡長制……

當然還有玄宗墮政、高力士楊國忠等干政等

個人淺見

如果安祿山暴卒於安史之亂前夕,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影響嗎?關毛2018-02-08 19:40:30

李隆基的粉絲會充斥于軍武宅中。

網上會有很多有關李隆基和李世民誰牛逼的撕逼戰,以及為什麼李隆基不去征服世界的問題……233333333

李隆基會成為帝王新標杆,沒有人會在意他統治下的唐朝到底有多少隱患。所有的黑鍋,都會被後人扣給子孫。

貞觀弒兄逼父日,天寶安史未叛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其實我還是很不理解,乾隆也是個漢武帝、唐玄宗式的人物。為什麼網民都跪舔漢武帝,惋惜唐玄宗,卻偏要把乾隆貶得一錢不值呢?

如果安祿山暴卒於安史之亂前夕,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影響嗎?知乎使用者2018-02-10 00:50:19

不能認同安祿山在安史之亂前死去,李唐王朝也一定會有同樣的結局。

就我看來,對中國歷史而言,安史之亂的結局幾乎可以說是最差的結局,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之間耗時8年,歷經了3代皇帝,耗費無數人力財力,最終只是獲得了形式上的平叛,河北地區還是獨立於中央存在,只不過沒有一個統一的首領和中央進行對抗罷了。

這樣最終的後果就是唐朝在此後的將近150年之中一直在中央和藩鎮的爭鬥中逐漸衰弱最後覆亡,爛攤子一直搞得國家難以統一,甚至丟了幽雲十六州,而後趙大趙二被嚇破膽,採取了和唐代截然不同的軍事政策,最終才終結了亂世,但是代價是此後幾乎被北方的少數民族吊打了幾百年。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我覺得是唐玄宗高估了安祿山,安祿山自己也高估了自己。唐玄宗高估安祿山是因為他覺得安祿山是理性人,在幾乎沒有勝算的情況下,不會造反,但是安祿山顯然沒有唐玄宗想的那麼理性。安祿山對自己也是高估的,他錯誤的認為直搗長安摧毀唐朝統治中樞就能取得天下,手下一批草包狗頭軍師,吹捧一番就不知道自己斤兩了,實際上如果不是唐玄宗在平叛過程中昏招盡出,安史之亂根本就不會發生,因為沒有史思明的事兒,也就是安祿山叛亂而已,且會在一兩年內就平定,高仙芝守著潼關,安祿山打不進去,李光弼從河東打河北,安祿山老巢被端了以後很快就會完蛋了。

安祿山並不是沒本事,他練兵很厲害,但是天寶年間即便盛唐已經走了下坡路,卻還沒有達到朝代更替系統重灌的時候,安祿山反叛不會一呼百應,過慣了太平盛世的百姓也不會支援,大唐的基本盤不輸,安祿山贏的可能性極低。況且安祿山那批人真的是沒有什麼政治遠見的人,當時哥舒翰守著潼關,河北被郭子儀李光弼攻擊,安祿山就慌了,後來人家和他最差還能說為一盜蹠,他居然就開心了……

河南諸郡皆有防禦,潼關有哥舒翰之師。祿山大懼,怒尚等曰:“汝元向我道萬全,必無所畏。今四邊若此,賴鄭、汴數州尚存,向西至關,一步不通,河北並已無矣,萬全何在?更不須見我。”尚等遂數日不得見祿山,憂悶不知所為。知

後成會田乾真自潼關至,曉諭祿山曰:“自古帝王,皆有勝敗,然後成大事,豈有一舉而得之者乎!今四邊兵馬雖多,皆非精銳,豈我之比。縱事不成,收取數萬眾,橫行天下,為一盜蹠,亦十年五歲矣,豈有人能制我耶!尚、莊等皆佐命元勳,何得隔絕不與相見,令其憂懼?只此數人,豈不能為患乎?外間聞之,必心搖動。”祿山喜曰:“阿浩,非汝誰能開豁我心裡事,今無憂矣!為之奈何?”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兒子殺了,充分體現出他們在政治上的短板,拋開領兵打仗不談,唐玄宗是當時政治第一人,從武則天后期的動盪時代中脫穎而出,統治延續將近五十年,打的周邊一堆少數民族重新叫爸爸。和其他的帝皇不同,唐玄宗登基後沒有把屠刀轉向自己的兄弟,而是兄弟五人關係一直都很好,尤其對讓給自己及皇位的大哥更是尊敬有加,這在皇室中堪稱異類,也是他政治平衡能力的體現,他根本不需要用殺戮來消除其他人對皇位的威脅。節度使的制度有很大風險,其實換了其他的君主,沒準估計早就玩脫了,大唐邊軍與朝廷的平衡就維繫在唐玄宗一個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判斷能力逐漸下降,最終導致安祿山叛變發生。

如果安祿山在叛變前死了,可以開的腦洞大概有2種,我覺得對唐朝來說不見得好,但是對中國歷史來說,比唐朝這種半身不遂的解決好多了。

第一種可能性是安祿山死了,之後沒有人能繼承他的位置,三鎮節度使重新分配,沒有人有足夠實力造反,或者只能有很小的影響範圍,這樣唐朝會延續到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後一次性洗牌。

第二種可能是安祿山死了,但是由於其他野心勃勃的節度使依然存在,可能有一個能力非常出色的節度使一次造反就搞定了唐王朝,最終改朝換代,節度使的弊病他自己清楚,直接就改變制度,從而避免了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地方與地方之間長期的拉鋸戰。

在我看來這兩種對中國歷史而言是比較好的結局了。至於其他人說安祿山死了還有史思明的觀點,完全是狗屁不通的。史思明雖然和安祿山認識很多年,但是史思明在叛軍集團中的地位在開始時是很低的,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叛將,不是安祿山的額二把手,他能有實力繼續叛亂,是因為安祿山原本派去守范陽的將領想歸順朝廷,被殺以後才派去史思明,而安祿山把一路搶掠來的寶藏都放到了范陽老巢,安祿山死後安慶緒讓史思明回范陽,史思明發現范陽財寶無數,這才有了反叛的資本。安祿山有帥才,一眾反賊都聽他的,安祿山死了,一時間群內龍首,短時間內是鬧不出多大事兒來的。

對於唐朝來說,在755年,王朝延續才是歷史的必然,安史之亂才是歷史的偶然,所謂安祿山不死,也必然會有其他人叛亂不假,但形成安史之亂那種結局,就可能性很低了。

如果安祿山暴卒於安史之亂前夕,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影響嗎?氣貫龍城虹2019-01-19 20:01:38

很大可能會

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掌握十八萬大軍的特殊情況,是唐玄宗窮兵黷武的對外戰略造成的。

安祿山早死幾年,想要形成下一個安祿山級別的叛亂者,玄宗有限壽命內是沒希望了。

到了玄宗之後的皇帝,玄宗時代窮兵黷武式的對外戰略延續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武帝征伐,昭宣修養的狀況很有可能在唐朝再現。

這種國家戰略的轉變勢必導致原有戰略受益者的反對,諸權力集中於一的節度使叛亂還是很有可能的,但這種類似於漢景帝削藩的叛亂能造成安史之亂那種破壞嗎?至少安史之亂初期,河北到潼關,中原一片空虛的情況不會發生,朝廷肯定會投入兵力以防萬一的。

但安史之亂不發生會伴隨一個無法處理的問題的,天寶之際唐朝人口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數字(7000萬以上),土地兼併也在迅速發展。

以極端冷血的思維考慮,沒有安史之亂殺死三千多萬人,人口在和平環境下繼續增長,唐朝有可能像西漢一樣在二百年出頭的情況下就在農業時代無法解決的人地矛盾中土崩,而不是真實歷史中的近三百年。

如果安祿山暴卒於安史之亂前夕,會對中國歷史產生很大影響嗎?陳江夏2021-08-29 19:15:50

①安、史發動叛亂的基礎是節度使制度。

②節度使制度則是募兵制條件下,國家中央稅收不足以支付募兵軍費,不得不借助地方經濟力量發展軍備的措施。

③募兵制則是在府兵制崩潰的條件下,不得不採取的措施。(武則天時期府兵制已經開始瓦解,至唐玄宗時期,各地折衝府已經完全無兵可用)

④府兵制的崩潰,則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崩潰的必然結果。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基礎上的。

⑤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崩潰則又是因為土地兼併的加劇引起的。(土地向少數人集中,並伴隨著大量人口被少數人藏匿)

完成了這五段邏輯推理後,不難發現,病根仍然是出在土地兼併上。土地是唐史的底層邏輯。

而土地兼併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是一個永遠無法打破的魔咒。強盛的漢、唐如此,商品經濟繁榮的宋元明清如此,得到近代化加成的晚清亦如此。

所以安祿山、史思明就算死於叛亂前,天寶十節度發生大規模叛亂也是難免的,但叛亂的時間可能會更晚一些,唐朝的興盛期可以長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