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成年人們總不喜歡聽見少年說愁,今天在電影院又聽到一個大人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要說愁,這是強說愁。私以為少年說愁是好事,強說愁也無可非議。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愁事。愁是孩童對棒棒糖的饞,是成年人對未來的擔憂,但也可以是少年心中因風吹起的愁思。少年本多愁,他們剛剛脫離孩童的身份,他們開始覺醒,眼裡的世界不再五彩繽紛,所以他們會愁,也如一位作家所說,中學男孩子的腦子裡無非就是性,政治,哲學。不再會問為什麼為什麼的少年開始懵懵懂懂的給世界找著了一些輪廓,那些是與童話中不一樣的,他們好奇,這些好奇那也無從化解,這些愁豈是壞事?

還有一些愁來自於他們日益生長的慾望。他們不再滿足於蝴蝶,糖與路的盡頭,異性比蝴蝶更惹人心醉,愛情比糖剛讓人難以忘懷,未來比路的盡頭更讓人心馳神往。這些愁起源於他們對探索新世界的渴望,是他們強大生命張力的外顯。

愁,還有對他人的同情,對世界的擔憂……這些讓成年人覺得可笑的東西才是讓他們心靈變得更健全更健康的東西。一個多愁善感的心永遠比一個易怒或冷漠或死氣沉沉的心要可愛的多。

強說愁也無可非議,強說愁也正是體現了他們渴望表現自己,渴望得到社會認可,對現狀反省的能力,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這世上無人逼迫又要強做的事大多不壞,學會把握尺度永遠比喚醒一個僵硬的心要簡單的多。

成年人也常常用辛棄疾的那首詩:“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可私以為這首詩一點都沒有責怪少年的意思在這裡,只能說是愁的境界變高了,從愁兒女情長到愁國事民生。但也不用對自己境界的成長而感到羞恥,至少我沒見過哪個穿褲子的為孩提時穿尿褲而感到羞恥。

再說按照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意境來講,少年不說愁也太可笑了。這詞裡“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一句短短感慨是在經歷過多少長長的旅程才嘆的出來的?這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歷經了認識的滄桑,是花間的夢變成了幻滅的泡沫,是一次又一次少年的愁,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起,這愁滋味早已非比尋常,這時候的自己也看透了一半又還執著著一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