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文筆變得簡練

陳可抒/文

有人問:如何讓自己的文筆變得簡練?——有三個訣竅,看一下歐陽修的三個小故事就明白了。

一,字詞刪餘,故事一:「逸馬殺犬於道」

歐陽文忠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遊。有奔馬斃犬於前。文忠顧曰:「君試言其事。」同院曰:「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文忠曰:「使子修史,萬卷未已也。」「內翰以為何如?」文忠曰:「逸馬殺犬於道。」

——明·陶宗儀《說郛》

歐陽修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遊,目睹了奔馬踩死一隻狗。歐陽修便看著同院說:「你來描述一下如何?」同院說:「

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

」歐陽修笑他:「如果您來撰寫史書,以這樣羅嗦的筆法,一萬卷都不夠啊。」同院反問道:「那麼您會怎麼寫?」歐陽修說:「

逸馬殺犬於道。

——陳可抒譯

「逸馬殺犬於道」,六個字當然比原文的十二個字簡練多了,更重要的是,它變得更加靈活生動了。為啥呢?且來逐字分析一下:

「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

1,有:廢話,

可省

2,犬:主角之一,

不可省

3,臥於:狗是否趴著、趴在哪兒,都不重要,

可省

4,通衢:通衢指大道,詞語很好,但不重要,

可替換

5,逸:胡亂奔跑的逸馬才可能將狗踩踏致死,重要細節,

不可省

6,馬:主角之一,

不可省

7,蹄:逸馬殺犬,自然是用蹄踩踏,囉嗦,

可省

8,殺:主要動作,

不可省

9,之:指代前文的「犬」,重複了,

可省

所以,不可省的只有「犬」、「通衢」、「逸」、「馬」、「殺」這幾個字。歐陽修改為「逸馬殺犬於道」,保證了最簡練的句意,

而且重要的細節都在,傳達效率是最高的

訣竅一:不必要的字詞和細節統統省略,突出重點。使用逐字逐句判斷法。

二,主題突出,故事二:「環滁皆山也」

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歐陽修先生的文字也經常是修改直到妙處。曾有人買到他的《醉翁亭記》,

最初的版本寫的是「滁州四面有山」等等,用了幾十字來描述,後來改定,只剩下「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陳可抒譯

刪定成「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也是既簡練又美妙的,要結合後面的文字來看——

環滁皆

也,其

西南諸峰

,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

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

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釀泉

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醉翁亭

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先提到四周的山,再寫其中「西南諸峰」,再寫「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再寫釀泉,再寫醉翁亭——

不斷地縮小範圍,這是典型的層層推進的筆法

。既然如此,

主角是最後的醉翁亭,前面的抖包袱就決不能太羅嗦

,必須一步一景、轉換到位、每進皆有所得。

訣竅二:不必要的句子和內容統統省略,突出主題。將力凝聚在一處。

三,兼顧深遠,故事三:「仕宦而至將相」

韓魏公在相,曾乞《晝錦堂記》於歐公。雲「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韓公得之愛賞。後數日,歐復遣介別以本至,雲前有未是,可換此本。韓再三玩之,無異前者,但於仕宦、富貴下,各添一「而」字,文義尤暢。先子云:「前輩為文,不易如此。」

——宋·范公偁《過庭錄》

韓琦做宰相時,曾乞求歐陽修給他寫一篇《晝錦堂記》,其中有「

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

」一句,韓琦很喜歡。過了幾天,歐陽修派人送了另外一個版本過來,說前面的版本有不當之處,請替換掉。韓琦再三翻看,並沒有什麼改動,只是將仕宦一句改成了「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

」,

多了兩個「而」字

,文章卻變得流暢了許多。先人曾經說過:「文學前輩寫文章,就是這樣一字千金。」

——陳可抒譯

「富貴歸故鄉」是

一個狀態

,表示:

富貴地歸故鄉

「富貴而歸故鄉」是

兩個狀態

,表示:

先富貴,然後歸故鄉

。時間和空間上都拉開了層次。

多了一個字,就多出了一個層次。

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詠懷古蹟》「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

「連」字簡直用得太妙——昭君以閉月羞花之貌湮沒在漢宮,由於畫工毛延壽的故意醜化,得以「脫穎而出」,和親匈奴,幾乎是未曾享受到紫臺(帝王居所)的禮遇,便匆匆奔赴荒涼大漠,

用一「連」字,便顯出「紫臺」之稍縱即逝而「朔漠」之漫漫無期

。而先有紫臺,又更加顯得朔漠命運的殘忍。

若是此處改為「一去紫臺又朔漠」、「一去紫臺再朔漠」

,便顯得「紫臺」與「朔漠」是並列的,

便失去了那種急促的味道

,彷彿昭君也曾有過「紫臺」生活似的。

訣竅三:簡約不是極簡。不能因為一味追求簡潔,而妨害了文章的深意。要講究張力,用最少的詞句,表達出更深的含義。

四,並非如此簡單

訣竅便是以上三點:字詞刪餘、主題突出、兼顧深遠

。但是,應用起來,仍是有個度的問題。向來因此而產生的爭辯不少。比如前面被捧了半天的《醉翁亭記》:

……

然亦傷助語太多

。如《醉翁亭記》,

其文之美者也,亦有助語可去

。如曰「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則「其」字可去。「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則「而」字可去,「瀉」字亦自可去……

如此等閒字削去之,則文加勁健矣

。大抵為文,要須移動一字不得方好。

——宋·李如篪《東園叢說》

根據李如篪先生的說法,所有的助詞都是要儘量刪掉的。他想將《醉翁亭記》的「漸聞水聲潺潺,

而瀉

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改為「漸聞水聲潺潺,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這就胡鬧了。

「釀泉出於兩峰之間」,僅僅是說明文,而「釀泉瀉出於兩峰之間」,這才是記敘文,有細節,有靈動。

而前面的「而」字,也決不能省,

它把「釀泉」從之前較為泛泛的西南諸峰、琅琊、水聲中脫穎出來

,所謂

虛詞不虛

是也。

另一例: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簇,視之石也,因復更射,終不能復入石矣。」凡多三石字,當雲:「以為虎而射之沒簇,既知其石,因復更射,終不能入。」或雲:「見草中有虎射之沒簇,視之,石也。」亦可。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李廣見草中

以為虎而射之,中

沒簇,視之

也,因復更射,終不能復入

矣。」

這句話裡多用了三個「石」字

,應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簇,既知其石,因復更射,終不能入。」或者改為:「見草中有虎射之沒簇,視之,石也。」也可以。

——陳可抒譯

王若虛先生想寫說明文,所以認為「石」字太多了,重複了。殊不知,

李廣以石為虎,趣味便在石頭上,四個「石」字便是反覆的強調

文字之外自有目的,所謂簡練,並不以說明文的極簡為原則

。魯迅先生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也是同此一理。

總之,

訣竅有三,根本的前提卻只有一個

:所要敘述的內容是否清晰、是否簡練。或者說:

心中要先有清晰的大脈絡

,要先有刪改的指揮棒。

五,結語

脈絡清晰

了,刪去多餘的修飾,便是

文字簡練

,刪去多餘的內容,便是

主題簡練

,調配出輕重緩急,便是

意義簡練

。唯其如此,上文囉哩囉嗦的一大堆,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文章構思的脈絡怎樣才能清晰?hmm…請看下一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