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如何擺脫辭藻華麗

文/知乎魚小樣

要說堆砌辭藻這事,我熟啊。小學六年級的作文比賽,一篇《四季》技驚四座,幾乎把所有我知道的用來形容季節的詞全都用上了,當時老師還誇我詞彙儲備豐富,當做範文在年級傳閱。

現在回想,整篇文章尷尬的能用腳釦出一個游泳池——用來裝文章裡擠出來的水啊!

咳咳,回到正題。

堆砌辭藻就是運用大量繁複的詞彙,不管它們合不合適,就一股腦地用到文章中,導致行文不流暢、內容不自然。

總結下來,其特徵有三:一是語句不精煉,二是辭藻華麗晦澀,三是用詞不當。因此想要避免堆砌辭藻,就要從這三方面入手。

1。語句不精煉

這個問題在於很多作者在剛開始寫作時,總覺得詞不達意,喜歡透過羅列詞語,以求讓讀者能夠清晰理解自己的文字。這種處理方式看似精準、細緻,實則易造成行文冗長,表意不明。

事實上,就創作技巧而言,羅列形容詞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技巧,甚至是必須使用的。

比如我想形容一個珍珠:

這枚珠子,又圓、又亮、又滑、又潤。

這裡也使用了比較多的形容詞,但都是透過描述珠子單一的特性來形成一個整體的珠子的感覺,之間並不矛盾。

那麼如果我這樣形容:

這枚珠子,珠圓玉潤、光彩照人、晶瑩剔透、璀璨奪目。

這裡一看就是標準的堆砌辭藻,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文字講究的是韻律美,是想象和意境的生成。舉一段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的文論:

“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大意是說唐詩被人奉為圭臬,源於其能透過深遠意境傳達詩人情感。文字,不盡不全,虛虛實實,才能引發讀者更多的想象,才能有韻律美。

顯而易見,抽象和留白是生成意境的關鍵,而堆砌描述會因過“實“,打破文字的想象空間,自然落了下乘。故而漢字最忌過猶不及,往往一個四字成語或詞語就足以表達的內容 ,是不需要重複闡釋的。

在這個例子中,形容珍珠圓、亮、滑、潤用一個珠圓玉潤就足夠了,最多再加一個,剩下都是多餘的。

2。詞藻華麗晦澀

此外,很多寫作新人喜歡在文章中掉書袋,用華麗的辭藻凸顯自己的文學底蘊,借高大上的詞語來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顯然這種想法也是片面的。比如以下這些詞語:

樹影婆娑、光怪陸離、霽月光風、琪花瑤草、泓崢蕭瑟。

這些詞乍一看一個比一個上流,但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華麗的詞語發明出來就不是為了形容單一的一件事或物的,它們往往本身就帶有多種“身份”,既有表面意思、也有引申含義,有些甚至自帶感情色彩,這樣的詞同時使用多個,很容易造成邏輯混亂和重複。

比如“樹影婆娑”這個詞,看似簡單,但它至少描述了三層含義:

有樹,有光,所以有樹影;

樹葉很茂盛但沒到遮天蔽日的程度;有風,很大但又沒到狂風的程度。

而婆娑又可以形容舞姿搖曳,飄逸優美,因此樹影婆娑給人的感覺就是,清風徐來,樹葉隨著風搖曳起舞。

可見僅僅使用了一個詞,就可以表達出這麼多的含義,如果隨意使用華麗的詞語,很可能造成邏輯上的重複和錯誤,也就是語意不明。

3。用詞與文章全篇不匹配

這個問題往往是上面兩個問題的綜合:大量堆疊造成重複,言語晦澀造成語意不明,都是不合適的表現。

但這裡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你文章的濃度是否足夠匹配你所使用的辭藻。

其實有些詞你用的時機沒問題,表達的語意也沒歧義,但就是感覺格格不入。其根源在於行文深淺不一,文學底蘊忽高忽低,故而文詞融不進全文。

前面的答主喜歡用《滕王閣序》為例,那我們看看它開頭是怎麼寫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好傢伙,上來直接三個加號+,僅僅16個字不僅從歷史,天文、地理三個角度描述了所在位置,而且文字通順流暢,讓人讀著舒服,這筆力李白看了流淚、杜甫聽了撓頭,所以後面不管說些什麼,你都是隻能說厲害厲害。

文末人家最後做了首詩,就好比電影最後的彩蛋都能評選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整篇文章到這種程度,那就不叫堆砌辭藻了。

那叫炫技,叫文采斐然。這可不是一兩句引用就能解決的,而需要身後的文學底蘊來支撐,全文統一步調,節奏逐漸增強,最後達至高峰。

明白了這些,我再來說說怎樣避免堆砌辭藻:

第一形容事物時,如果想使用比較高階的詞彙,那麼不宜過多,只需要找到最契合的作為點睛之筆。

比如我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能有所收穫,並給我點個贊,那我就可以說“希望大家不遺寸長”。

第二使用高階詞彙時,一定要弄清該詞語的全部含義,不能以偏概全,鬧了笑話。特別是那些自帶感情色彩的文詞,一定要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相符。

比如陳浩南送山雞去臺灣,肯定說“一帆風順,平平安安”之類的,他要是開口就“祝你武運昌隆”那山雞肯定是一臉問號。

第三掉書袋前,要有綜合評估全文或文學“濃度”的能力。當自身積累不足以支撐整個文章調性時,就不要過度使用濃度較高的辭藻,這樣既可以避免文章不倫不類,也可以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積累詞彙量是錯的,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文字工作者,詞彙量的積累也是必須的,但我們積累的並不僅僅詞語本身,還要了解其背後的引申義和文學背景,這樣才能讓文章更有深度,更加的厚重。

就像我在小學作文比賽上寫的那篇文章,當時自覺己是個“文人”,可後來透過學習,瞭解到這些詞彙真正描繪的意含義和隱語後,便覺得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遠,要學得東西還有很多。

這裡也提醒剛入坑的朋友,多學習先輩之作,多積澱文學素養,同時也要善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快速沉澱。如果你對寫作行文依舊有所困頓,可以評論區討論或聽聽知乎官方的讀書寫作直播課,裡面的主講老師對故事創作和遣詞行文很有一套,講課也特幽默,新手可以好好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