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的焦頭爛額,忙裡偷閒,正好臨近年底,就隨手看了以下我們研究領域(環境領域,涉及環境微介面,水處理,新型吸附劑等)內各種期刊明年可能的影響因子,計算方法如下 (as of DEC/10/2019):

IF(estimated)=(citations in 2019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2017-2018)/(number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2017-2018)。

目前結果如下: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6。73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6。38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 8。08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3。49

Langmuir 3。18

Water Research 8。46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9。98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8。34

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 6。99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6。08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97

Chemosphere 5。3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3。5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10。44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6。81

如有遺漏可跟帖指正,個人認為有這麼幾點結論可供參考:

1) 環境領域總體影響因子明顯起來了,應該和最近環境領域的研究明顯增多有關;

2) 三大出版商而言,對影響因子的操作 ELSEVIER > RSC > ACS;就我本人的經歷而言,我有一篇2018年八月web published的STOTEN, 結果issue已經是2019年,ELSEVIER期刊會普遍提前半年online以增加引用率。 當然,也和刊登的文章內容相關(譬如偏材料方向等)如我本人EST,ACS AMI,都有發表,感覺前者明顯對novelty的要求高一些;

3) 傳統學科 如物理化學頹勢盡顯,譬如Langmuir,JPCC兩個期刊居然還一直在3,4左右徘徊,簡直了,這兩個期刊發表難度不亞於ACS AMI,結果影響因子不到後者一半,甚至沒有STOTEN高。。。

最後,影響因子不能說明一切,比如EST影響因子還不如JHM高,距離CEJ更是差了3分多,但是肯定大家更認可EST。Langmuir和JPCC兩個傳統物化期刊發表難度要比JCIS和STOTEN要來的高,但是影響因子才只有後者的幾乎一半。。。未來影響因子該如何討論,真是值得大家商榷 (強烈呼籲中科院分割槽多多參照一些專家意見)。

當然對於真的想做科研的人來說,主流學者還是認可老牌期刊。但是對於很多學生以及青椒而言,影響因子等作為學生畢業/評獎和老師評績效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希望大家投期刊的時候有的放矢。更好的就是希望評價體系專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