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年,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在琅琊王家的協助和謀劃下,司馬睿在江東登基稱帝,建立東晉。隨後,上游的王敦兩次興兵作亂,最終被晉明帝司馬紹挫敗。為了制衡琅琊王家,明帝啟用庾亮,潁川庾家迅速崛起。明帝駕崩之後,庾亮逼反蘇峻,桓溫的父親桓彝在戰亂中為國捐軀,動亂平息之後,形成陶侃、郗鑑、溫嶠、庾亮、王導五巨頭共存的局面。從329年到340年,五巨頭先後離世。庾、王之爭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在庾亮的三個弟弟——庾冰、庾翼、庾懌的經營下,潁川庾家的風頭已經蓋過琅琊王家。

以上,是桓溫出場的背景。

桓溫是個什麼人呢?

男人

或許有人說了,你這不廢話嗎?我當然知道桓溫是個男人,還用你說?

魏晉時代,男子以陰柔為美,喜歡薰香、擦粉,有的人甚至喜歡穿女裝,走路扭扭捏捏,被自己的影子迷得不行。在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裡,形容一個男子好看,用的往往是女性化的形容詞,比如“美姿儀”、“面至白”、“有姿容”、“容貌整麗”、“不堪羅綺(

太瘦弱,穿綾羅都嫌重

)”、“面若凝脂”、“如春月柳”……

關於桓溫的狀貌,《晉書》一開頭就不厭其煩地接連提到了三次。

當年,溫嶠有一次到桓彝家做客,見到了襁褓裡的桓溫,於是對桓彝說,這個孩子骨象不一般,你讓他哭一聲我聽聽。桓彝很配合,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讓孩子哭了一聲,溫嶠說:

真英物也。

桓溫名字裡的“溫”字,取的就是溫嶠的姓。這是第一次。

(桓)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

這是第二次。

(劉)惔嘗稱之曰:“溫眼如紫石稜,須作猥毛磔。

這是第三次。

綜合起來看,桓溫的形象是這樣的:中氣足,聲音洪亮,性格豪爽,身材魁偉,眼睛的線條稜角分明,炯炯有神,鬍鬚剛硬。——一個典型的陽剛男。

見過劉琨和王敦的人,說桓溫長得像他們,但桓溫不喜歡別人說他像王敦,更願意聽人說他長得像劉琨。

設想一下,把這樣一個散發著濃烈的荷爾蒙氣息的人,放到一大堆以陰柔為美的男人堆裡是什麼感覺?

當然,相貌有男人味不算男人,性格是男人才是真男人。除了剛才說過的豪爽,桓溫的性格還有哪些特點呢?

桓溫本傳一開場,就說到了那起轟動帝國的少年殺人事件,不過這是桓溫十八歲那一年的事。復仇事件之前的桓溫是什麼樣的呢?桓溫本傳沒有多說,幸好在其他人的傳記的犄角旮旯裡,我們找到了復仇事件之前的桓溫。

桓溫少時遊於博徒,資產俱盡,尚有負進,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欲求濟於耽,而耽在艱,試以告焉。耽略無難色,遂變服懷布帽,隨溫與債主戲。耽素有藝名,債者聞之而不相識,謂之曰:“卿當不辦作袁彥道也。”遂就局十萬一擲,直上百萬。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晉書·袁耽傳》

當時,桓彝還沒有為國捐軀,桓溫十四五歲,愛玩,狂熱地喜歡賭博,有一次輸得兩手空空,被債主逼得無路可走,只好找賭神袁耽幫忙。

(桓)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殷)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晉書·殷浩傳》

殷浩是桓溫的發小,長大後變成了桓溫的敵人,兩個人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時候就經常爭強鬥勝。桓溫成名之後,回憶起童年趣事,說我跟殷浩小時候玩騎竹馬的遊戲,我不要的竹馬,殷浩就撿起來,總是玩我剩下的,所以他不如我。

初,彝亡後,衝兄弟並少,家貧,母患,須羊以解,無由得之,溫乃以衝為質。

桓彝死後,桓家貧寒,無以為生。有一次桓溫的母親病了,需要以羊肉為藥引,於是桓溫以弟弟桓衝為人質,與牧羊人交換羊肉。

(庾翼)見桓溫總角之中,便期之以遠略。——《晉書·庾翼傳》

庾翼是庾亮的弟弟,比桓溫大七歲。古代的孩子在十三四歲之前,常見的髮型是頭髮從中分開,在頭頂各扎一個結,像兩隻羊角,總角之年指的就是這麼大的孩子。為什麼桓溫才十多歲的時候,庾翼就說這個孩子以後了不起呢?可能是因為桓溫從小特別聰明,也可能是他從小就喜歡談論超出年齡段的東西,比如國家大事、行軍打仗。

然後是名噪一時的復仇事件。

溫時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至年十八,會播已終,子彪兄弟三人居喪,置刃杖中,以為溫備。溫詭稱吊賓,得進,刃彪於廬中,並追二弟殺之。

桓溫為父復仇,苦練武藝。報仇當天謊稱弔客,混入江家,先斬殺江老大,然後手刃另外兩個。(

《晉書》的記載是錯的,桓彝去世的時候,桓溫十七,不是十五。

綜合起來看,少年時代的桓溫有這麼幾個特點:爭強好勝;有賭徒心理,敢拼;孝敬;有抱負;剛強而不魯莽,心思周密,下手穩、準、狠。

再設想一下,當一大堆偽男人在一起談論怎麼選護手霜和護膚品、怎麼永葆容顏的時候,忽然出現一個喜歡談論天下事、有英氣但也有些痞的男人,是什麼感覺?而且,這個男人還殺過三個人。

根據桓溫本傳的記載,刺殺事件過後,桓溫——

選尚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除琅邪太守,累遷徐州刺史。

桓溫迎娶了南康長公主司馬興男(

晉成帝司馬衍的姐姐

),官拜駙馬都尉,承襲了父親桓彝的爵位,又被封為琅琊太守、徐州刺史。

這個記載太簡略,好像刺殺事件過後,桓溫的仕途就是順風順水,不費吹灰之力就平步青雲,持續走高。事實上,桓溫真實的發跡史,比這幾句語焉不詳的記載複雜得多,從迎娶司馬興男(

334年

)到出任徐州刺史(

343年

),這中間的時間跨度有足足九年。

東晉門閥喜歡談論祖上的榮光,琅琊王家能夠笑傲群雄,家門聲威維持數百年而不倒,以至於被有些人稱為“華夏第一豪族”,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這個家族發跡早,在東漢末年就頗有聲望。但是與龍亢桓家比起來,琅琊王家無疑會相形見絀,因為龍亢桓家早在東漢前期就已經頗有聲望。

龍亢桓家崛起的首功,應該歸於桓榮。桓榮是東漢前期的大儒,做過漢明帝的老師,他也就是桓一代。

桓榮的兒子桓鬱做過漢章帝、漢和帝的老師,這是桓二代。

桓鬱的兒子桓焉做過漢安帝、漢順帝的老師,這是桓三代。

三代都是帝王師,可見這個家族的聲望相當可以。

到了桓四代和桓五代,桓家在儒林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家族子弟當中的後起之秀因建立軍功而被封侯,還能維持家族聲望於不墜。到了桓六代,桓家族譜忽然出現了空白,既沒有記名諱,也沒有履歷記載。桓七代和桓八代卻是登記在冊的,只是聲名不顯。桓九代,就是桓彝。桓十代,就是桓溫。

顯然,桓六代肯定是有的,不然就不會有桓溫。既然如此,桓六代為什麼在家譜中被除名呢?對於這個問題,現代歷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當中做過縝密的考證,認為桓六代極有可能就是桓範,桓溫的直系先祖不是桓範本人,就是桓範的兄弟。

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清洗曹家,桓範站到了司馬家的對立面,事後遭到了殘酷的屠殺,被滅三族,定性為反賊。為了逃避西晉朝廷的捕殺和反賊後裔的汙名,桓家宗族飄零,殘餘子孫不敢認祖歸宗,所以桓七代和桓八代聲名不顯,直到永嘉之亂過後,黨禁鬆弛,皇室南遷,桓彝才在江東政壇上小心翼翼地露面。此時,儘管離桓範被殺已過去了幾十年,但桓家的反賊帽子還沒有摘掉,因此,桓彝也不敢張揚自己的家世,不然,桓家的背景可比琅琊王家的來頭大。

因為沒有門閥背景可用,桓彝在東晉帝國立足,主要依靠的建功立業。王敦叛亂,他追隨朝廷,積極平亂;蘇峻叛亂,他熱心組建義軍,為國捐軀,被朝廷追贈為烈士。在流行清談而鄙視務實的東晉官場上,生命激情炸裂的桓溫自少年時代就有強烈的進取心,後來熱心於建功立業,鄙視華而不實的務虛之輩,未嘗不是受到了桓彝的影響。

蘇峻叛亂平息之後,朝廷論功行賞,十八歲的桓溫承襲了父親的空頭爵位,被任命為琅琊王文學。琅琊王文學是文教部門的一個六品小官,可見,桓彝的烈士身份,對桓溫的仕途並沒有太大的助益,但好歹是給桓溫推開了仕途的大門。

穿過這一道僅可容身的門縫,桓溫看到了一個雲頂天宮一般的奇妙世界。天宮的寶座上,年輕的晉成帝司馬衍保持沉默,一言不發,像一件裝飾品;陶侃、郗鑑、溫嶠、庾亮、王導五巨頭正襟危坐,龐大的身影籠罩著天庭,時而談笑風生,時而橫眉冷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在他們的影子裡,無數扮相陰柔的男人衣著華貴,油頭粉面,談論著老莊、聖人、佛祖、禪與玄之類桓溫聽不懂的東西。

新世界如此之近,桓溫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其中發生的一切,卻又如此之遠,因為他沒有進入其中的資格,只能站在大門口遠遠地看著。

擔任琅琊王文學和復仇事件,都發生在桓溫十八歲這一年(

329年

)。我們難以斷定這兩件事的先後順序,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復仇事件,桓溫打響了名頭,一時間成為東晉帝國的熱門話題人物,晉成帝的姐姐司馬興男可能就是在這一年知道了桓溫的名字。

司馬興男是晉明帝司馬紹和皇后庾文君的女兒,性子烈,脾氣大,典型的千金大小姐,跟一般人很難合得來,跟雄性氣息爆棚的桓溫倒是挺合適。

桓溫只是個底層小官,司馬興男是天宮裡的金鳳凰,不排除他們的結合是情投意合,但事情不會這麼簡單,畢竟,窮小子和貴公主因為郎情妾意而打破門戶限制這種事,只會發生在迎合低齡觀眾的狗血偶像劇裡。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由於對桓溫很欣賞的庾翼的撮合,窮小子桓溫才抱得美人歸。

桓溫自少年時代就和庾翼是鐵哥們兒,庾翼比桓溫大七歲,比司馬興男也大不了太多,可是按照輩分,他是司馬興男的舅舅,有他從中牽線搭橋,這樁婚事就十拿九穩了。而庾翼之所以願意促成這樁婚事,一方面是因為他跟桓溫私交很鐵,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琅琊王、潁川庾兩家的鬥爭很兇,透過聯姻的手段,好朋友變成了姻親,又為庾家拉來了一匹千里馬,何樂而不為呢?

咸和九年(

334年

),二十三歲的桓溫與司馬興男成婚,官拜駙馬都尉。

賭神袁耽有兩個妹妹,一個嫁給了殷浩,一個嫁給了謝安的堂兄謝尚,眼看著桓溫成了別人家的乘龍快婿,袁耽頗為失落,說可惜自己只有兩個妹妹,不然你小子就是我家人。

次年,桓溫官拜琅琊內史,由原先的六品官升為五品官,品級依然不高,但是對此時的桓溫來說,品級對他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他是庾家的女婿,即使品級不高,別人也得給他幾分面子,甚至包括王導。換做別人,可能會對這種生活很滿意,對於桓溫,這種生活卻讓他有些壓抑,他是一棵參天大樹,建康城裡紙醉金迷的空氣對他來說太憋屈。

這一年,庾亮派遣殷浩東下,來建康城出差。殷浩擅長談玄,名聲在外,王導也是此道高手,所以親自迎接,並邀請了幾個人陪聊,其中就包括駙馬桓溫。這是一次長談,聊到三更半夜才結束,殷浩和王導你一言我一語,相談甚歡,桓溫坐了大半夜,竟然一句話都沒有插進去。

談玄是上流人士的標配,為了和上流人士談笑風生,桓溫私下做了很多努力,曾經寫了很多清談詩,但他畢竟不是務虛的料,打心裡對那些神神叨叨的東西很排斥,花費再大的工夫也難有進步。每當跟風流名士談玄的時候,他的內心是自卑的,這種自卑感反過來又催生了另外一種情感——自負。所以,很多年之後,當他透過軍功真正地躋身上層社會,談玄對他已經完全失去價值的時候,他就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了對談玄的厭惡和痛恨,認為正是那些坐而論道的風流名士造成了神州陸沉的大禍。

這一次長談之後,桓溫的人生履歷出現了長達六年的空白,直到鹹康七年(

341年)

才再次露面。

這六年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他一連六年都沒有訊息呢?

這六年恰好是王家與庾家的權力鬥爭最為激烈的時刻,作為庾家的追隨者,桓溫坐了這麼長時間的冷板凳,或許就是充當了王、庾之爭的犧牲品,一直被琅琊王家壓制著出不了頭。

其間,王導邀請郗鑑助拳,和庾亮廝鬥不休,武昌和建康之間的長江上空,明槍暗箭遮天蔽日,兩個人變著法子佔對方的便宜。

鹹康五年秋天,王導、郗鑑先後去世,次年正月,庾亮病逝,一個官員在庾亮墓前感嘆了一句,“可惜這麼帥一個人,就要被埋到土裡了”,算作對庾亮一生的總結——沒記住庾亮別的優點,就記住了他是個帥男。

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氣息奄奄的王導和自知時日無多的庾亮達成妥協,共同舉薦何充取代王導,擔任主政。何充的母親是王導的姨媽,妻子是庾亮的妹妹,他跟王、庾兩家都有姻親關係,讓他擔任主政,兩面周旋,王導和庾亮都是比較放心的。

何充擔任主政,這是在中樞的安排,此外,還得考慮部署藩鎮作為外援。在這個問題上,庾家更加具有優勢。

截止王導去世,他的兄弟輩幾乎已經全部離世,後輩當中,只有他的侄兒王允之是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幹才,所以他把引藩鎮為外援的任務託付給了江州的王允之。

庾亮則不然,他有三個弟弟——庾翼、庾冰、庾懌。

庾懌的能力或許比庾亮差一些,但庾翼和庾冰的能力都在庾亮之上,庾亮在世的時候,庾冰和庾翼凡事得聽長兄,有才沒處用,庾亮一死,他們反而得到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在他們的經營下,長江中上游的那一大片地盤、江州東側的豫州,以及揚州的四個郡都斷斷續續地落到了庾家手裡。如果不是王允之控制著江州,庾家就把長江一線的諸州串起來了。

何充雖說與王、庾兩家都是親戚,但他更偏向於琅琊王家,有他在朝中做內應,江州的王允之與庾家周旋的時候,就能得到所需的政治支援。因此,為了擠壓王允之的活動空間,大概在鹹康六年的春季,荊州的庾翼把庾冰派到了建康,與何充共同執政。

如此一來,無論是在朝廷內部,還是在藩鎮,庾家的風頭就壓倒了王家。隨著庾冰的到來和王、庾兩家實力的變化,一連坐了好幾年冷板凳的桓溫,終於由此迎來了抬頭的機會。

鹹康七年,桓溫的官品由原先的五品升為三品,官拜輔國將軍,率軍出鎮金城,開設軍府。

金城在石頭城附近,來到這裡以後,桓溫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邀請了一個叫袁喬的人擔任參謀,幾年以後,他們將聯手消滅成漢帝國;另外一件事,是種了一棵有故事的柳樹。

這一年,桓溫正好三十歲,而立之年,不早也不晚。

厚顏無恥地安利一下:我的小公眾號正在連載東晉歷史,正好說到了桓溫,所以把桓宣武單獨拿出來,做個小傳。對東晉歷史感興趣的,可以到我那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小公眾號裡看桓溫之前的東晉史,不感興趣的,就在這裡看看桓溫傳吧。

微信公眾號:

閱過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