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沒怎麼研究就入手了這塊主機板,後來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很多問題。現在總結如下:

一、BIOS設定中有一個天大的BUG(即使更新到18年最新版本也存在)

就在BIOS設定中這個位置:

華碩Z97-A主機板研究

大家注意這三個部分:

選項名稱

叫做“PCI-EX16_3插槽(黑色)頻寬”

具體的選項

是“PCIeX1 1 and 2 slot at X1 mode”和“M。2 Mode”

下面的一堆

解釋

經過我的推敲和測試,發現了這個驚天的bug,那就是

【1和3是對應的,但是和2沒有任何關係】,

也就是說具體的設定選項壓根就不是來設定這個選項的,就好比選項名稱是“選擇學生的分組”,選項是“A組”和“B組”,選項解釋是“大於10歲的是A組,小於10歲的是B組”。

實際操作中,對這個選項進行設定,實際發生的作用是“

選擇把頻寬分配給PCI-E X1兩個插槽還是M.2插槽

”,而選項名稱和選項解釋說的是“

PCI-E x16_3插槽執行在不同頻寬下對其他介面的影響

”。

據我分析是開發人員漏搞了一個選項。

二、各個鏈路的頻寬詳解

礙於Z97晶片組,該主機板主要提供了這麼幾個介面:

2 x

PCI-E 3.0/2.0 x16 插槽

(僅僅用最上面的x16_1可以獲得x16的滿速;如果同時用兩個x16槽 ,兩個槽都會降為x8;而且_1最高能達到x16,_2最高只能達到x8)

1 x

PCI-E 2.0 x16 插槽

(x2 模式,最下面的x16槽,也就是X16_3,這裡值得說明的是:第一、x16槽並不代表x16的頻寬,比如_2槽雖然形狀是x16的,但是隻有x8的針腳,你仔細看後半部分是空的,第二、x16槽和x8的針腳並不代表x8的頻寬,比如_3槽,就是x16的形狀,x8的針腳,但是實際上最大隻有x2的的頻寬,這裡的“最大”的意思可以參考上一個標題內容進行理解)(還是說下這個_3槽把,這個_3槽本來是可以透過BIOS設定頻寬的,但是由於上一個標題說的bug的原因,有這個設定的選項,但是無法進行設定,設定的是其他內容,按照BIOS說明的理解,如果設定成【自動】模式,主機板若檢測到_3槽有裝置,就會以x2頻寬執行這個裝置,同時廢掉SATA Express介面;如果設定成【X2模式】,那麼不管_3槽插沒插裝置,SATA Express介面預設就廢掉;如果設定成【X4模式】,那麼不管_3槽插沒插裝置,SATA Express介面和主機板上的USB3。0母口(用於接前面板的USB3。0介面)同時廢掉,如果設定成【關閉】,則_3槽自己廢掉,不佔用其他介面頻寬。這個BIOS選項是無法設定的,我估計系統應該預設是【自動】模式,所以就不要用這個_3槽把,以免對其他介面造成影響)

2 x

PCI-E 2.0 x1 插槽

(注意,PCI-E x1_1和PCI-E x1_2 插槽與 M。2 介面共享頻寬,還是和上面一樣,和BIOS的bug牽扯上關係,雖然選項說的不是這個,但是這是可以在BIOS中設定的,也就是說這兩個PCI-E x1口和M。2口你只能選擇1樣,另一樣廢掉)(這裡我建議不要用主機板上原生的M。2口,這個口雖然是PCI-E通道的,但是最大頻寬只有10Gbps,無法發揮nvmeSSD的全部效能,最好用轉接板,把nvmeSSD插到PCI-E x16_2那個口上去,注意,_1和_2都插裝置後,兩個槽都會降為x8,其實也就是_1降為x8,_2本來就是x8)

2 x

PCI擴充套件卡插槽

(廢物介面,目前來說已經淘汰)

1 x

SATA Express 介面

, 相容 2 x SATA 6。0 Gb/s 埠(可以理解成兩個SATA介面,可以查插1個SATA Express裝置,或者插2個SATA裝置)

1 x

M.2 Socket 3,

, with 支援 M key,PCIE mode(雞肋介面,比那些SATA通道的M。2要強,但又不是正宗的PCI通道的M。2)

4 x

SATA

6Gb/s 介面 , 灰色(插硬碟,不用的介面最好在主機板關閉,節約頻寬)

6 x

USB 3.0/2.0 連線埠

(4 個位於後側面板,2 個在主機板的母口,需要用線引到前面板,其實就是1個19PIN口,但是最多可以分成2個USB3。0口)

8 x

USB 2.0/1.1 連線埠

(2 個位於後側面板, , 6 個在主機板的母口,需要用線引到前面板)

這些介面在主機板圖上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華碩Z97-A主機板研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