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遠需要一些「出離」的人,他們以「我」的眼睛觀察他者文化,而又從他者的田野中歸來。

誤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32 的「誤讀」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週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作者:紀宇彪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我們都是食人族》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8)

36。00 元

《我們都是食人族》這本書的封底寫著「以異域經驗觀照本地現實,以人類學家之眼理解當代文化」,並表明這是一本「現代最偉大的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寫給普通讀者的小書」。

這本書收錄的 17 篇文章,除了開篇的《被處決的聖誕老人》(作者於 1952 年為

Les Temps Modernes

期刊所寫),其他皆由列維-斯特勞斯於 1989 年至 2000 年間應義大利《共和報》之邀而寫。這些 20 世紀末寫下的專欄文章被統籌在這本「大師小書」裡。作為一本「小書」,系統性和論證的具體程度和深入程度可能會打折扣,不過,較之列維-斯特勞斯的其他大部頭,它當然會更好讀。

你滿心以為翻開《憂鬱的熱帶》就只管無礙地走進複雜精巧的異域景觀,結果你還是會下意識看向自己身處的地域。閱讀這本書也一樣,1951 年的法國轟動時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割禮態度、「聳人」的食人行為、對日本人行為的細緻素描、對普桑畫作的解讀、神話思維與科學思維和「新神話」……這些別處的獵奇人事同樣引導著你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只是,這一次列維-斯特勞斯更像是用一種他者的眼光進入「我」的文化——以此對照早年人類學家以「我」的身份進入他者文化的田野調查。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2013 年 11 月 18 日的 Google Doodle 紀念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誕辰 105 週年。

美豔的孔雀可食,那人呢?

曾經看到一篇叫《羅馬人食孔雀》的有趣文章,說到古羅馬人享用各種奇珍異獸,連外表華美的孔雀也吃(長相醜陋的動物如豬,我們卻更容易判定它們是可食的)。古希臘城邦中的精英成年人經常聚在一起不加節制地飲酒啖肉,食客們輪流拿著未經烹煮的豬腸塞進喉管催吐,然後騰空肚子繼續饕餮,比如,食用精心烹飪的孔雀。

你是否還在困惑?現在的人們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實踐中都無法毫無困惑地將孔雀轉化為食物。作者在文中提到:「不論美豔與否,還是美味與否,這都仰賴於一個評價體系,這個體系不是瞬間產生也不能獨立於時間存在。」

而在我們的評價體系裡,食人行為當然是聳人的,是足夠粗野的。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此地圖出自出版人 A。 Hartleben 之手。它展示出 20 世紀初期食人族的區域,包括當時分佈(紅色)和歷史的分佈(黃色)。

列維-斯特勞斯在這本書的同名篇目《我們都是食人族》中說到一個案例:1950 年,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在新幾內亞的一個地方發現一種未知的疾病,在當地約 3。5 萬的人口中,平均每 5 人就有 1 人死於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庫魯症。經過生物學家的研究,這種病狀為遺傳的可能性較小。人類學家進入這片區域後,認為是傳染播散了病毒。

在被澳大利亞政府管轄之前,庫魯症的受害族群曾有食人行為,當時,他們以食用近親的屍體來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他們烹煮人的肉、內臟、腦漿,用蔬菜搭配搗毀的骨頭,而負責分解屍體和其他烹調工作的女人,特別需要品嚐這些恐怖的餐點。因此可以假設,她們在處理遭到感染的腦漿時被傳染,並且經由肢體接觸,傳染給了她們的孩子。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圖片來源:atlas-caraibe。certic。unicaen。fr

作者隨後講了另外一些例子:在英國、紐西蘭與美國,有人注射了由人類腦垂體萃取的荷爾蒙以治療幼兒的成長障礙,還有人移植了來自人腦的粘膜以治療女性不孕症。引起媒體注意的是有人因此死亡——注射荷爾蒙和移植人腦粘膜引發了感染。這種病症被成為庫賈氏病症,同庫魯症一樣,涉病的患者會不自主地抽搐直至死亡。

兩種不同情境下的「食人」行為,哪一個更加野蠻?

食人行為可以是食物性的(發生饑荒或為了品嚐人肉的滋味),政治性的(為了懲罰罪犯或報復敵人),巫術性的(為了同化死者的美德,或反之,為了驅離死者的靈魂),儀式性的(宗教崇拜、舉行亡靈或成年祭奠,或為了確保農產豐饒)。最後,它也可以療愈性的(比如歐洲的庫賈氏病症案例)。

食人行為的型別和其真實或假想的功能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是否能夠精確定義目前所使用的食人概念呢?因此,有學者認為「捏造食人概念是為了加深野蠻與文明之間的鴻溝」。也有人說:「食人成為度量野蠻的最佳準繩,而且對於被指控食人的民族,這是征服這些民族的最理想借口。」

代表「童話」的聖誕老人是個著名異端

宗教衝突同樣催生出各種野蠻。

列維-斯特勞斯敘述了 1951 年聖誕節前夕的聖誕老人模型被焚事件,這條轟動的新聞讓只有喜悅的節慶日增添了其他色彩。當時的聖誕老人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生活和商業場合裡,而第戎(Dijon)大教堂指控聖誕老人為篡位者和異端邪教。聖誕老人也將他紅色的身影留給了公立學校的孩子們,這成為他最受非議的地方,當時的幼兒園被嚴格禁止接觸外人。於是這位紮根節慶的慈祥老人(形象)被指將聖誕節異教化,並在聖誕節的前一天被綁在第戎大教堂的欄杆上並被焚燒處決了。

普通民眾反對這種做法,這種殘忍的行為甚至是當著 250 名孩子的面進行的。新聞的主要評價都是「很有分寸又充滿感性的」,他們相信聖誕老人是一件美好之事。

同樣的,這篇 1952 年的文章(早於 1958 年寫的《結構人類學》和 1962 年的《野性的思維》)的重點並不在討論是否野蠻,而是展示了精妙的聯想隱喻。列維-斯特勞斯發現了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教會代表的是正統,聖誕老人來歷可疑。教會的處決看上去就像個真理,而那些信徒居然「迷信」了,居然對教會的正當行為產生了質疑。

傳統上反對教權的人也覺察到,他們意外獲得了一個的機會:在第戎或者其他地方,他們成了備受威脅的聖誕老人的保護者。然而,聖誕老人卻因此成為不信教的象徵。這是何等矛盾!因為在這個事件中,教會彷彿採取了一種渴求誠實與真相的批判精神,而理性主義者反而化身為迷信的捍衛者。

聖誕老人不是神話人物,也不是傳說人物(因為沒有任何野史軼事與他相關)。作者還舉出了聖誕老人和美國西南部印第安人的卡奇納之間的相似性:他們著奇裝異服,在節慶儀式場合出現,扮演神靈或祖先。不同的是卡奇納這種神靈或慈祥或惡狠,而聖誕老人卻像是個「揚棄了帶著懲罰性質的卡奇納」,他只被保有慈祥屬性,也就是更不「理性」了——教會是「理性的」,既獎也懲。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圖片來源:perenoel10。unblog。fr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說:「在要摧毀它的前提之下,第戎教士反而證明了這個形象的永恆。」因為聖誕老人首先傳達的是兒童和成年人身份上的區別,將矇昧與啟蒙的區分以及更深層次的生死區分隱喻在兩種身份中,而聖誕老人成為兩種身份過渡儀式中的交換,這個形象的存在隔絕了死亡的復返,使得人們一直相信生命。

也就一直相信了這個代表著「童話」「理想」和「生命」的節慶形象。

世界的歷史如同月球,而日本是隱蔽的那一面

就像前面所說的,這位人類學家善於精妙的聯想隱喻,能做到這樣肯定是更善於捕捉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看他零距離接觸某些人事時所寫下的觀察就可以體會到,比如他說日本的料理為追求本味不喜歡作混合處理,而且要食材切割成所能實現的最小形態。

這些細緻的觀察來自他的《月的另一面》,這本書集結了列維-斯特勞斯 1977 至 1988 年 5 次考察日本所產生的對日本社會及其文化所體現的深層心理的探討。他認為世界的歷史就如同月球,可見的一面是以埃及、希臘、羅馬等古代世界的觀點來考量的歷史;月球的隱蔽面,則是從日本學與美洲學來考量的歷史。

《我們都是食人族》也收錄了這位愛慕日本的人類學家的一篇日本考察,他講到:「日本的裁縫師可以在穿針時,將針眼套往維持不動的線。在縫製時,他們是將織物紮在針上,而不是像我們一樣拿針去刺縫布料。」一切就像英國學者巴茲爾·張伯倫一篇文章的題目《顛倒世界》一樣,「日本人的許多做事方法,正好與歐洲人認為自然且合宜的方式相反;面對日本人,我們的方法似乎也沒有說服力。」

更多的,比如:在古代日本,人們從右邊上馬;日本木匠在鋸物時,將工具往自身方向拉,而不像我們是將它推出去;一位日本女性旅行家在每個城市都是透過她丈夫衣領的潔淨程度來判斷環境汙染程度的,而西方女性則傾向於認為是她們的丈夫的脖子不乾淨。

為此,作者認為「這位旅行家的推斷則是由外向內進行,在思考方式上,這與日本人工作習慣的方向是一樣的。」比如他們的木匠的鋸木方式。作者進一步總結:「西方思想是離心的,日本則是向心式的。」西方廚師的廚房用語通常是把某樣東西「浸入」油鍋,日本人則會說從油鍋「拿起」「提起」「取出」。

外出的時候,日本人習慣說:「我去去就回」(itte mairimasu),在這個說法裡,itte——動詞離去(ikimasu)的現在分詞——將離開這件事化為將會返回的情狀語。事實上,在從前的日本文學中,旅途似乎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從「內在」離去——uchi——的痛苦,而人們一直渴望回到這個內在。

有趣的是,有人說,像日語這種不喜歡使用人稱代名詞的語言,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嚴格上來說是不能翻譯的。日本文化那種「工整感」,也具有很高的原創性,怪不得結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也對日本著迷。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羅蘭·巴特的《符號帝國》,設計者為王志弘,來源:www。mydesy。com

人類學家將死於越來越單一的文化模式?

工業文明的擴張會讓「憂鬱的熱帶」消失不見,那人類學家們將何處去?「人類學家經常聽到,他們的學科註定要面臨構成其研究領域的傳統文化迅速滅絕的情況。在一個標準化的世界裡,所有的人都追求同一種文化模式,那麼留給不同者的位置在哪裡?」列維-斯特勞斯認為今日世界向人類學家所提出的問題並未消除,而是轉移了,永遠有現實需要在以前的民族誌裡尋求對應,從而解決問題。

我覺得,世界永遠需要一些「出離」的人,他們以「我」的眼睛觀察他者文化,而又從他者的田野中歸來。

這些人就是人類學家。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列維-斯特勞斯的墓位。

本週薦書

本週由讀者@一桑 為大家推薦三本書。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聲音的旅行:德國電子音樂風景》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 編

歌德學院為積極推廣電子音樂在中國的接受和認識,力圖為各種不同的電子樂風格派別搭建交流的資訊平臺,至今邀請了十多支著名的德國電子樂隊到中國,舉辦了一系列的音樂活動。這本書走進德國深入柏林,留守中國駐足北京,去拜訪那些聲音製造者,尋找一些墨跡未乾的新鮮標籤,和整個世界期待聽到的屬於未來的聲音。

一桑:國內唯一一本,講述電子音樂文化的書。書中記錄了在 EDM 時代前的柏林,那個時候它是一座真正的 Techno 之城。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腸子》〔美〕恰克·帕拉尼克

本書包含了二十二個恐怖、好笑,又讓你反胃的故事。說這些故事的人都是應一則「作家研習營」的廣告而來,卻陷入類似「求生」情節的處境中——他們沒有暖氣,沒有電力,沒有食物。這些說故事的人越來越絕望時,他們的故事也越來越極端。他們無情地密謀著,讓自己成為由他們受苦經驗改編而成的實境節目中的主角。恰克·帕拉尼克是當代最負盛名的「邪典小說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大量忠實的粉絲和擁躉,你一定聽說過他的作品,比如《搏擊俱樂部》。

一桑:這是一本你看著看著會突然喊出「臥槽」的書。故事離奇,寫法怪逼,工作壓力大?看看它吧!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美〕史蒂夫·霍肯史密斯

簡·奧斯丁浪漫愛情經典與幻想元素的結合。基於《傲慢與偏見》,在保留奧斯丁原著的故事框架、人物關係不變的前提下,小說融入殭屍元素,翻新並再創了簡·奧斯丁作品一以貫之風趣幽默的敘事風格。班納特先生家的女兒們正在英國鄉下享受著安逸的生活,沒想悠閒被一場詭異葬禮驚擾並顛覆:瘟疫降臨,怪物造訪,一具屍體突然間從柔軟的泥土翻滾爬出……

一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原著。這才是真原著好伐!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這本人類學家的小書,說我們都是食人族

誤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32 的「誤讀」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週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會員專享內容。